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小时前

傅利叶发布陪伴式人形机器人 GR-3,创始人顾捷:一年内行业发展加速 3-5 倍

傅利叶 GR-3 人形机器人

时隔不到一年,傅利叶 GR 系列再度更新。

8 月 6 日消息,智能机器人公司傅利叶(FOURIER)今天在北京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 " 可触摸 " 特性的全尺寸人形 Care-bot(护理机器人) GR-3。

作为 GRx 系列第三代智能人形机器人,GR-3 以 " 亲和力 " 与 " 安全感 " 为核心,身高 165cm,体重 71kg,全身配备多达 55 个自由度,可支持更拟人化的肢体表达。通过优化头部空间与轴心位置,实现了更紧凑灵巧的结构设计。同时,依托模块化设计,GR-3 高效集成各类传感与运算模块,电池系统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架构,通过动态能源调配系统实现双电池无缝切换,单次续航能力提升至 3 小时。这一设计可使机器人在不间断供电的情况下完成电池更换,有效降低冲击电流与电弧风险,从硬件底层保障 7 × 24 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和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傅利叶创始人、CEO 顾捷表示,GR-3 应该是一款里程碑式产品,把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做了一次诠释。GR-3 不仅是一个会干活的机器人,而且希望未来机器人能更有亲和力、交互能力,成为我们身边一个很好的伙伴。

会后媒体沟通会上,顾捷对笔者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更多的资金、更多人才加入到机器人行业,对于从业者来说,过去一年,其实相当于原来过了 3-5 年的时间,有了 3-5 倍的加速。现在有大量的产品、大量用户在市场当中使用和交流,促使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起来。而在这当中,傅利叶会聚焦做一些 " 最大公约数 " 的事情,投入更多技术到人形机器人领域当中。

傅利叶创始人、CEO 顾捷

据悉,傅利叶是一家成立于 2015 年的通用机器人公司,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同时在全球进行研发及生产布局,垂直应用于健康、教育等多个生态场景。其中,集团旗下核心康复机器人已进入规模化应用,为全球超过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 多家机构和医院提供智能康复综合性解决方案,已是康复机器人赛道龙头。2023 年,傅利叶康复业务海外销售额同比 2022 年增长超 50%,占公司总量约 10%。

顾捷表示,事实上,他从 20 年前做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的时候就意识到,人形机器人有一定的通用性发展场景,比如它能帮助人们在家照顾老人、做野外巡检等。此次 GR-1 发布之前的 2017 年,傅利叶就率先发布了国内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以双足机器人的形态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雏形探索,此后不断自研核心硬件及技术,2019 年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正式在内部启动。

2023 年,傅利叶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 GR-1,并率先实现量产,是具身智能领域的又一次技术飞跃。

2024 年 9 月,傅利叶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 GR-2,升级后的身高达到 175cm,体重 63kg,全身共有 53 个自由度,单臂运动负载达 3kg,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操作;其次,新一代电池容量翻倍,续航时间延长至 2 小时;最后,在支持直充的基础上,增加可拆卸换电方案,充分满足运动需求。

2025 年 1 月,傅利叶宣布完成 E 系列融资,总额达到近 8 亿元,由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Prosperity7、钧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

2025 年 2 月,傅利叶发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 Fourier N1,属国内首款开源验证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如今,傅利叶全面迭代 GR 人形机器人系列,发布了非常有亲和力的 GR-3,也是行业内首款人形 Care-bot 产品。

GR-3 搭载傅利叶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协同反馈实现更自然、拟人的情感互动。该系统创新性地引入注意力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调度多模态交互功能,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实现手、眼、脑的协同反馈,提升交互响应的连贯性与针对性。

同时,在交互模式上,GR-3 交互反馈采用 " 双路径响应机制 ":当机器人接收到单一指令(如呼唤、抚摸)时,能即时触发 " 快思考 " 反馈——呼唤时快速转头对视,被抚摸时轻晃脑袋回应;同一指令被多次触发(如连续追问、多次触摸),则启动 " 慢思考 " 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复杂语义、交互历史及触发特征,生成更自然且适配场景的复合应答。

此外,傅利叶高度重视开发者体验,基于前两代用户反馈,GR-3 优化开发框架,支持服务器 - 客户端架构的算法开发。无论是机器人研究学者、工业自动化工程师还是 AI 软件开发者,都能快速上手,高效定制多样化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

总的来说,傅利叶 GR-3 本体采用全新的材质、硬件设计,交互模式和软件栈层面进展加快,成本方面可能远超过 20 万元,预计对医院、养老机构、企业等 To B(企业端)领域进行销售,可能不会进行消费级产品商业化。

顾捷表示,傅利叶已经在康复机器人赛道深耕多年,而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导诊、健康宣讲、认知训练、运动控制训练等,帮助完成人类的一些工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患者康复效率。此外,人形机器人也可以在工厂效率任务、导览等场景中去适配和落地。

对于机器人成本话题,顾捷称,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成本将大幅下降,但是,很多标杆的零部件也要做非标品,制造成本估计依然相对比较高。所以,机器人产业一定会与客户需求价值、产品研发过程、产品定位和复杂度等话题息息相关。至于是对外租用还是一次性买机器人,最终应该是两者并存的。目前的重点并非租卖商业模式上,而是要真实解决用户痛点和使用场景,解决需求的难度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价格。

展望未来,傅利叶表示,公司还将为场景开发者提供交互 API,持续降低使用门槛,推动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个性化落地,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情感连接。同时,从当前社交陪伴体验出发,GR-3 还承载着向辅助陪护场景拓展的探索使命。未来,它将持续进化,更深入理解人类工作与生活的具体所需,让科技一步步走入更具体、更贴心的交互陪伴场景中。

" 我相信,机器人距离进入家庭陪伴,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些公共服务、社区康复养老、导览咨询等环境,相对来说我们认为还是比较成熟了,目前傅利叶也在开始努力分析这些场景和赛道的商业化。" 顾捷称。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