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9分钟前

湘南 94 亿“绿色银行”崛起,耒阳如何靠“种树”改写“一煤独大”旧格局?

文 | 区县那点事

当煤尘散去,漫山苍翠的油茶树便成了耒阳 " 绿色崛起 " 的鲜活注脚。在这里,一滴澄澈金黄的茶油,不仅是流传千年的古老馈赠,更是撬动了一场产业变革的生态密码。

作为湖南省耒阳市以 " 绿 " 代 " 黑 " 的支柱产业之一,油茶产业已然成为当地长期稳定、年年受益的 " 绿色银行 "。目前,耒阳油茶种植面积达 123 万亩,居全国之首,年产值破 94 亿元,正向着百亿大关快步挺进。

从 " 黑色煤都 " 到 " 油茶绿海 ",这场蜕变是如何发生的?在这耀眼成绩的背后,又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产业智慧?

从 " 黑色煤都 " 到 " 油茶绿海 "

昔日的耒阳 " 因煤而兴 ",这座曾跻身全国百强产煤县的湘南小城,是湖南最大的产煤基地,煤炭经济贡献一度超全市税收的一半以上。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这种单一重煤型经济结构的弊端逐渐显现。耒阳亟需摆脱 " 一煤独大 " 格局,转型迫在眉睫。

" 煤炭终究有一天会挖完!" 在这样的背景下,油茶作为当地传统优势资源和绿色可再生作物的代表,迎来了产业发展的 " 黄金期 "。

耒阳是油茶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 " 油茶之乡 "。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降水与酸性红壤,构成了油茶生长的天然温床。耒阳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油茶树,经后世不断发展壮大,到 1976 年耒阳就已被列为湖南油茶商品基地。

凭借耒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种植基础,叠加油茶本身的生态、经济、观赏和粮油安全等多重效益,耒阳市政府果断确立了从 " 黑色资源 " 向 " 绿色资源 " 转型的战略。

政府将油茶列为经济转型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政策支持和金融创新推动下,耒阳油茶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煤炭资本悄然转向,社会资本也如潮水般涌入油茶产业。村民的积极性、资金的大量注入,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得耒阳油茶产业逐渐形成了区域性产业聚集。

通过集中连片发展,全市 96% 的乡镇、90% 的村都栽种了油茶,曾经煤灰弥漫的矿坑,已被一望无际的油茶绿海覆盖。从 " 挖煤 " 到 " 种树 ",从 " 地下 " 到 " 地上 ",耒阳用十年时间,将油茶产业锻造成区县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截至 2024 年,耒阳油茶林总面积达 123 万亩,是全国油茶种植面积第一大县(市)。全市规模企业 35 家,专业合作社 62 家,已建成高标准万亩油茶基地 4 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 4 家,全产业链年产值高达 94 亿元,相当于过去辉煌时期两个煤炭产业的规模。

当荒山披上绿装,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让这些 " 绿色银行 " 持续高效地 " 生金吐银 "?

从 " 靠天吃饭 " 到 " 智慧农业 "

种过油茶的都知道,油茶是一种周期长、成本高、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物。然而,传统 " 人种天养 " 的方式,让林间杂树丛生、老弱病株混杂,水肥更是 " 靠天供给 "。结果就是产量低且收益不稳,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管理愈发懈怠,陷入 " 越不管,越减产 " 的死循环。

" 培育高产良种 "" 改造低产林 " 成为耒阳油茶高产稳产的关键。

油茶低产林一般劣种占全林的 50% 以上,改良品种是提高产量的首要措施。耒阳着力建立多个良种采穗圃和育苗基地,选育适合本地的 " 高产良种 " 更新换代,并通过推广芽苗砧嫁接和轻基质容器育苗等技术,培育出两年生以上良种嫁接苗木,大大缩短了种植周期,为产能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因管理不善形成的低产油茶林,耒阳则引入先进的种养技术进行 " 精准改造 "。通过清理混生的乔灌木、科学修枝整形、有效防治病虫害以及实施垦复施肥等措施,全方位改善林分生长环境,直接提升了油茶果的产量和品质。以前亩产产量不足 100 公斤的油茶林,经过精准改造、科学管理,亩产鲜果达到了 300 公斤以上。

科技的力量不仅让茶果更大、产量翻番,更让 " 靠天吃饭 " 的传统产业,蝶变为数据驱动的 " 智慧农业 "。

在耒阳的现代化油茶种植基地," 智能滴灌、喷灌技术 " 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能够根据油茶生长的不同阶段和土壤墒情,精准地为油茶树提供水分和养分;太阳能诱虫灯替代农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其捕杀;无人机高效巡查广阔林海,及时发现病虫害、干旱等隐患,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加工厂的 " 智变 " 更令人惊叹。以神农国油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引进的 AI 智能色选机堪称行业翘楚。这套设备凭借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将茶籽与茶壳彻底分离。" 别小看这套设备,一天能处理 50 吨鲜果!" 车间工人的自豪溢于言表。

在耒阳,科技基因已深植产业脉络,催生 " 一棵树 " 的无限可能。产学研携手攻关,让油茶从厨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茶油化身胶囊保健品、高端护肤品,身价倍增;茶枯饼提炼的天然洗洁精、护发精华,赢得市场青睐;146 项国家专利,从育苗到深加工,筑牢技术护城河。

科技的注入,让耒阳油茶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

2019 年,16 家来自广州等地的企业入驻,签订了高达 15 亿的意向合作书,是耒阳油茶与化妆品企业合作的开端,也是耒阳油茶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扩展的里程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中。

技术突破点燃了产业引擎,但长达数年的生长周期、动辄上亿元的投入压力,耒阳油茶产业人是怎样扛下来的?在转型深水区,耒阳又是靠什么支撑起这 " 绿色产业 " 崛起的呢?

" 有形之手 " 护航 " 绿色崛起 "

耒阳以 " 绿 " 代 " 黑 ",重新盘活油茶产业,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容易。

油茶树 3 年成熟,5 年挂果,8 年才能丰产,尽管后期技术改进,种植周期大大缩短,但回报周期和收益率与当时的煤炭产业那是没法比较的。再加上,资金短缺的困境,想要人们转变观念,光讲 " 生态经 " 是不够的。

耒阳直接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市政府制定《耒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考核办法》,明确各级干部的产业发展责任,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机制;市级财政每年优先安排 4500 万元作为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油茶新造林补贴提高至 800 元 / 亩,油茶新造林苗木款提高至 200 元 / 亩;提供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引导煤炭等企业转型资金投入;创新 " 林权抵押贷款 + 保险 " 模式,政府贴息化解林农金融风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新造油茶林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实打实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打消了林农和企业的顾虑,但是想要推动规模化发展,就不得不涉及土地流转问题。

工业园用围墙一砌,封起来就可以开工了。但油茶产业不同,土地来自千家万户,怎么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种植、统一管理?

耒阳市政府继续在政策上不断 " 加码 ",重点扶持企业、合作社、大户,并通过林地流转、对集中连片种植林奖补、推广 " 五统一分 " 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标准、统一苗木、统一种植、分户管理)等措施,推动规模化经营。到 2023 年,全市油茶林面积 1000 亩以上的种植大户 38 家,100 亩以上的大户 360 户。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全市 22 个油茶扶贫基地,累计带动 7100 户贫困户脱贫,更多村民通过油茶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传统的 " 小农模式 " 发展到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一路走来,耒阳油茶产业背后始终都是政府这双 " 有形之手 " 在全力护航。

未来,耒阳将继续向着 " 中国油茶第一强县(市)" 的目标迈进,利用好 " 耒阳油茶 " 这个品牌,提升耒阳油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三产融合和绿色发展,在这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坚定前行。

从地下乌金到树上黄金,耒阳油茶产业正书写着中国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生动故事——每一滴金黄液体里,都沉淀着生态的觉醒、科技的锋芒与共富的微光。当 2025 年百万亩油茶进入丰产期,耒阳人捧出的将不仅是百亿产值,更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重生的范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