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小时前

马斯克妹妹欲入局?海外微短剧现状:演员日薪飙至 $2000,在美拍摄减少 10%-20%

文 | DataEye

据 DataEye 研究院预估,2025 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发展迅猛,其 APP 双端内购收入累计达 10.79 亿美元(约 77.58 亿人民币),下载量累计达 6.65 亿次。预计 2025 年全年海外微短剧总收入将突破 45 亿美元。

那么,今年海外短剧市场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与去年相比又有哪些变化?

近日,DataEye 短剧观察再次与美国资深短剧制片人、Crazy Stone Studio LLC(疯狂石头影视)的负责人和总制片 Cecilia 展开对话(首次访谈内容为《美国短剧市场揭秘:年产 1000 部,导演薪酬差 4 倍,爆款演员日薪超千美元!》)。Cecilia 自 2023 年 8 月起投身短剧制作,至今已参与多部作品制作,经验丰富。

Cecilia 指出,美国传统影视人对短剧的态度在今年发生了显著转变。去年,不少美国传统影视人对短剧颇为反感,认为其低端、" 很 low",视之为对传统影视的挑战;而今年,大量美国及外国影视人都纷纷拥抱短剧,众多从业者争相入局,认为竖屏短剧是未来的大趋势。

然而,从市场拍摄需求来看,2025 年以来,美国短剧拍摄需求减少约 10%-20%,需求主要流向国内、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地。不过,美国的平均制作水平仍高于其他地区,若想打造爆款、实现高回报率,美国团队仍具备优势。

题材方面,市场上虽有爆款剧,但数量有限。诸多题材,既包含国内可出海的,也有国内较少涉及的,均被反复挖掘。不过,平台正逐步着手规划题材方向,以往少见的 " 冷冻仓 "" 后悔流 " 等题材,如今逐渐增多。

演员薪酬上,与国内市场类似,美国爆款演员薪酬翻倍,部分爆款短剧演员日薪达 1500-2000 美元。

在海外短剧平台竞争方面,Cecilia 指出,今年竞争呈现 " 优胜劣汰 " 态势,已步入第二波淘汰赛阶段。部分发展平缓或规模较小的平台,有的正进行转型,有的则考虑关闭。

在 Cecilia 看来,短剧出海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痛点:一是短剧内容已显疲态,部分内容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需持续开拓新受众群体,且必须从内容创新寻求突破,需要更加本土化的内容;二是投流渠道有待拓展,目前主要依赖 Facebook 系和谷歌系,TikTok 等平台的投流占比相对较低,急需挖掘更多新的投流渠道。

以下是谈话实录整理:

一、美国短剧市场现状

DataEye 短剧观察:今年美国本土剧的拍摄需求有下滑吗?

Cecilia:整体来看,海外短剧订单有所减少,其中美国的订单外流较为明显,比如从美国流向国内、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地。

总体来看,美国拍摄需求流失大约 10%-20%,核心原因是成本考量。不过美国的平均制作水平仍高于其他地区,若想追求爆款和高回报率,美国团队绝对是最有优势的。另外,像美国亚特兰大的制作成本,并没有比国内高很多,差不多是持平的。

DataEye 短剧观察:你们在亚特兰大拍一部短剧成本大概多少钱?

Cecilia:还是看拍多少天,找什么样的演员。在亚特兰大拍摄一部短剧,成本在 13-17 万美元,整体制作费还是会比洛杉矶便宜至少 10%。

DataEye 短剧观察:演员成本涨了吗?去年您说爆款演员的日薪从 500 美元涨到了 1000 美元。

Cecilia:现在有的爆款演员日薪可能达到 1500-2000 美元 / 天,我遇到过个别新的爆款演员对薪资低于 1500 美元 / 天,眼睛都不抬一下。亚特兰大当地的短剧演员,刚开始可能只做配角,陆续演了几部戏的主角,慢慢有了名气,也有其他团队找他们。他们现在全国飞,慢慢也定位成短剧爆款演员,要价也不一样了。

DataEye 短剧观察:目前和平台的合作模式主要是纯承制吗?有后端分成吗?

Cecilia:目前整个美国市场的合作方式还是以纯承制模式为主 —— 平台付费,拍摄团队承制。市场上对投合作和后端分成模式也都有的,不过通常是爆款团队在这类合作中谈得更多。要是涉及分成,有的承制方可能会对平台数据透明度有顾虑 —— 这是国内没解决的问题,海外市场也存在。

DataEye 短剧观察:美国的短剧承制方大概有多少家?

Cecilia:承制的团队数量是很多,不过有资历、有口碑且长期深耕的,大概有二三十家。制作公司成立门槛很低,但这些公司能否持续输出项目、交付能力如何、作品质量怎样,都不好说。目前能稳定产出项目的有二三十家。

DataEye 短剧观察:今年美国传统影视人对短剧的态度有何变化?外资平台入局情况如何?

Cecilia:美国传统影视人对短剧的态度今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不少人对短剧很反感,觉得它低端、" 很 low",认为是对传统影视的挑战;而今年,几乎所有美国及外国影视人都在拥抱短剧,很多人争着入局。比如亚特兰大想跟我们学习的电影人特别多,态度非常积极,从 20 多岁到 50 多岁的有资历的制片人都有来找我们,希望跟着我们做短剧。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比如我们在当地有口碑,能拓宽渠道,且我们主要启用外国组员,整合了当地大量影视资源,这是我们团队的优势。

外资平台方面,目前已有多家表现不错的入局者:比如乌克兰的 My drama、韩国的 Vigloo,还有德国资方在美国设立的平台(原名为 GalateaTV,现已改名为 CandyJarTV)。有一家以色列资方背景的短剧平台也在筹备。

DataEye 短剧观察:5 月您提到过和马斯克的妹妹有沟通,这事有进展吗?

Cecilia:马斯克家族有成员负责影视业务,主要由他妹妹 Tosca Musk 负责,她创办了一家专注于爱情题材的小众流媒体服务平台 "Passionflix",主打横屏女频电影,这类电影平均造价超数百万美元,采用会员制。

(马斯克妹妹 Tosca Musk 创办的小众流媒体服务平台 "Passionflix")

当时她主动联系我们,想了解短剧模式,探讨他们过往及未来的影视内容能否以短剧形式切入市场,同时希望听听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是否有合作可能。

(马斯克妹妹 Tosca Musk 与 Cecilia 团队线上沟通)

后续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对投入短剧其实还没考虑清楚,更多是出于兴趣 —— 比如他们想的是把现有横屏电影剪成竖屏,并非真的想深耕短剧赛道,只是想结合自身平台推出竖屏内容,以更好地服务用户、赶上潮流。

二、海外短剧内容 & 题材

DataEye短剧观察:去年 11 月您提到,限制海外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剧本。目前剧本仍是限制因素吗?

Cecilia:目前这一情况依然存在。市场上虽有爆款剧,但数量很少;诸多题材 —— 包括国内可出海的及国内较少涉及的 —— 已被反复挖掘,缺乏新意。

不过,平台也在逐步着手制定题材方向,像最近的 " 冷冻仓 "" 后悔流 " 这些以往少见的题材,现在逐渐多了起来。这类题材常采用多男主设定," 冷冻仓 " 相关场景也多设计得较为现代化。

DataEye 短剧观察:男频近期有哪些爆款?

Cecilia:Reelshort去年底出了一部男频剧大爆款 ——《Money, Guns, and a Merry Christmas》。

海外男频剧在对演员选择有明确侧重点,尤其男演员,和女频剧差异很大。一些出海平台拍男频时,却选了适合女频的男主角,很难吸引男频受众。比如 Reelshort 在亚特兰大的演员 Drew Ater(《Money, Guns, and a Merry Christmas》男主角),我和他合作过,他是那种阳刚气的帅,个子不高但很壮,他若去试女频剧,可能不是很多平台的优选。

我之前和他合作拍过一部剧,合作的平台对他的形象有些犹豫,觉得他个子和外形不够好。但后来他主演的剧在 Reelshort 冲到排名第二,Reelshort 很快签了他的独家,应该是为了保护优质男频男主 —— 这类男频男主演员在目前美国短剧市场上并不多。

Reelshort 在选角上很厉害,擅长开发新人,不执着于 " 爆款脸 ";选导演也一样,尤其擅长挖掘和培养新导演。他们的模式很难被复制。他们有自己一套跑通的逻辑,非常值得学习。

DataEye短剧观察:国外现在拍擦边是比较普遍的吗?还是说只是有个别平台在走情欲、擦边类型?

Cecilia:不少短剧中多少都带点擦边内容,从去年开始就存在这种情况,大多表现为亲密戏之类的。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能把亲密戏拍得很出彩的导演并不多。我跟部分导演提过,如果能把亲密戏琢磨透、拍得好,会有很多人找上门合作,片约不断。

DataEye 短剧观察:为什么拍不好亲密戏呢?

Cecilia:主要有这些原因:

一是一些男导演缺乏对女向性情欲感受的把握。情欲戏有女向性和男向性的区分,短剧的情欲戏需考虑女性观众的感受,但很多男导演未专门关注这一方向,拍出来的效果可能不佳。

二是女导演也未必拍得好: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导演功力;另一方面,部分女导演拍摄时可能设计的 " 沉浸式体验 " 还不够大胆,虽情感细腻,但对情欲戏中综合情绪的把控、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不足。此外,还需与专业的亲密指导员良好合作,保证充足的拍摄时间和精心设计。

另外,情欲戏对编剧们也很有挑战,用文字把有代入感的情欲情节写好也很不容易。

DataEye 短剧观察:现在海外短剧拍摄会使用有色人种吗?

Cecilia:目前有,不过集中在小配角的比例较多。没有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纳入一定比例的有色人种,能让内容更贴近本土化产品的特质。在合适的角色中可以适当加入外形条件优秀的有色人种。前段时间我们和一家外资平台合作,拍了一部全黑人阵容的剧,用的都是工会成员。

三、行业趋势与展望

DataEye 短剧观察:今年海外短剧平台的竞争有何变化?

Cecilia:今年海外短剧平台的竞争呈现出 " 优胜劣汰 " 的态势,开始进入第二波淘汰赛阶段。部分发展平缓或规模较小的平台,有的正进行转型,有的则考虑关闭。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回报率不够闪亮;此外,也有部分平台选择合并资源以再做尝试。

DataEye 短剧观察:短剧出海目前有哪些主要痛点?

Cecilia:短剧出海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痛点:其一,短剧内容已显疲态。当下需要持续开拓新的受众群体,部分短剧内容已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需持续开拓新受众群体,且必须从内容创新寻求突破,需要更加本土化的内容;其二,投流渠道有待拓展。目前主要依赖 Facebook 系和谷歌系, TikTok 等平台的投流占比相对较低,急需挖掘更多新的投流渠道。

DataEye 短剧观察:去年您提到想组建编剧工作室,培养外国本土编剧,这件事有进展吗?

Cecilia:我们挺认可这种模式,前段时间已经做了尝试。我们搭配了两位外国编剧,其中一位有哈利波特团队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位是南加大的编剧;同时安排了一位懂短剧的双语中国编剧来带领本土编剧。

具体分工是这样的:外国编剧负责发挥本土优势创作内容,中国编剧则把控短剧节奏,判断哪些内容可拍、哪些不可拍。这样结合下来,剧本本土化和题材都很不错。

其实个别海外头部平台也是类似的逻辑,有本土编剧参与内容创作,能持续产出新内容。这种模式,既能让外国编剧写出他们擅长的内容,又能通过中国编剧的介入,弥补外国编剧在短剧节奏上理解的不足。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试出很多新题材,也能接触到更多新内容。大多数国内短剧编剧并非在国外生活,内容很难写得足够本土化,思路也容易受限。外国编剧如果能掌握短剧节奏,很有可能写出非常棒的短剧本子。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