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珠海特区报 15小时前

官方发布:基孔肯雅热治疗方案!

7 月 3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 年版)。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预防主要措施包括:

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新版诊疗方案明确

人在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关节痛可能为首发症状

相比于成年人

儿童出现皮疹的概率更高

体温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

01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

56 ℃ 30 分钟可灭活;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02

发病三天内病毒载量最高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 7 天内具有传染性。发病后 3 天内是高病毒血症期,随后病毒载量下降。

03

基孔肯雅热可发生母婴传播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

04

一次感染,可获得较久免疫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05

关节痛为首发症状

潜伏期 1~12 天,常为 3~7 天。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后 2~5 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

06

儿童发生皮疹更常见

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 3~5 日,除了关节疼痛,皮疹较成人更多见。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 3~7 日内出现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喂养困难,皮疹更广泛。

07

重症少见,65 岁以上老人为重症人群

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重症高危人群为婴儿;老年人(65 岁以上);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08

无特效药,无疫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09

关节疼痛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应以必需的最低剂量和最短疗程使用为原则,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的患者。

10

体温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

体温恢复正常超过 24 小时,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或病程超过 7 天者,可以解除隔离。

点击这里阅读方案全文

转发提醒!一起防蚊灭蚊!

来源:南方 +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