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5小时前

300 家国内企业排队上市,港交所彻底杀疯了?

文 | 新质动能,作者 | 沐风,编辑 | 时楠

" 港交所的铜锣快不够用了。"

这句投资圈的调侃,2025 年以来在港交所多次上演。

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彻底 " 杀疯了 ",募资额高达 1067 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近 8 倍,时隔 6 年重返全球第一的宝座。

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 300 家公司正在排队处理赴港上市的申请,其中超过 40 家,是早已在 A 股上市的行业巨头。火热背后,是外资的深度涌入,是政策的全力托举,也是中国核心资产走向全球的新战场。

大型项目也越来越多,投行保荐竞争也愈发激烈。截至 7 月中旬,中金公司保荐的港股 IPO 最多,占比接近 17%;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银国际等紧随其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外资投行也保持活跃。

港交所的新股节奏也不断刷新记录。IFBH 项目从申请到挂牌只用了 82 天,蓝思科技 H 股 IPO 只花了 100 天。

然而,在这场资本狂欢的 B 面,是 6 月份骤然飙升至 41.6% 的 " 破发率 ",以及许多公司 H 股发行价,较 A 股折价 30% 的窘境,比如安井食品、赤峰黄金等。

显然,这场资本游戏,才刚刚开始。

300 家公司挤进港股 IPO

2025 年,港交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排队热潮。截至今年 7 月,已有超过 300 家公司正在申请赴港上市,是近 10 年来排队数量最多的一次。

资本也在快速涌入。根据 Wind 数据,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总募资额突破 1067 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近 8 倍,重回全球第一。7 月 1 日到 18 日,有 45 家公司递交 IPO 备案申请,其中有 11 家是已经在 A 股挂牌的企业。

港交所部分排队上市的企业

这股热潮背后,有三股力量在推:

第一,是政策支持。去年以来,监管层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提升了通过率,缩短了流程。

第二,是市场环境。相比 A 股,港股更灵活,定价机制更市场化,T+0 交易制度更有吸引力,不少企业将其视为更具弹性的融资平台。

第三,是外资回流。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基石投资者中有近 60% 是海外资本,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中东等地。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家族办公室也成为活跃力量。

但热度之下,也有隐忧。

今年 6 月,港股新股破发率升至 41.6%。不少公司刚上市,股价就跌破发行价,一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更让人担忧的是,A 股与港股之间的估值差拉大,不少公司在港股的发行价比 A 股低了近三成,甚至引发了 " 贱卖 " 的争议。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价格倒挂,与两地市场的结构差异有关。港股交易更频繁,价格发现更快;而 A 股投资者偏好高成长公司,容易推高估值。

尽管如此,这波 " 出海潮 " 仍在继续。一边是企业排队上市,一边是资本争相下注。港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融资和走向全球的桥头堡。

内地龙头扎堆 " 二次上市 "

这波港股热潮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越来越多 A 股龙头,正在同步迈出第二只脚,踏进中国香港市场。

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为代表的 A 股巨头,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 H 股上市申请,带动了一批市值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企业加入 " 出海 " 行列。

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新增的 10 家 "A+H" 公司中,9 家 A 股市值超过百亿元,有 5 家甚至突破千亿。

A 股企业逐渐意识到,单一市场容易受限,尤其是对于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多一个融资平台,就多一条活水;另一方面,香港市场自身也在改革,为优质内地企业打开大门。

今年以来,港交所先后推出 " 科企专线 "、优化审批机制、简化流程,提高了融资效率,也降低了合规门槛。特别是针对特专科技、生物医药这些周期长、研发重的行业,港交所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上市方案。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 A 股公司希望借港股打开海外市场。这其中,除了融资,更看重的是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度。

像宁德时代这样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的公司,早已全球化布局。A 股的估值支撑虽然高,但国际投资者难以直接参与。港股则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外资得以入场。

对港股来说,A+H 的公司不只是带来了资金量,也提升了市场的整体质地。市值大、分红稳定、科技属性强,是这些企业的共性,也恰好是港股目前最缺的品类。

机构也在抓紧布局这波结构性红利。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中,超过 45% 的股份被基石投资者锁定,而其中近六成为海外资本。来自英国、美国、新加坡、中东的机构出现在每一个大项目的名单中,甚至一些家族办公室也加入其中。

他们看重的不只是企业成长性,还有中国经济的转型机会。科技、消费、医疗,是当前港股 IPO 最热的三个板块,也正是中国经济实现质量跃升的主引擎。

从资金角度看,港股正逐渐成为国际资本重新 " 定价 " 中国资产的重要平台。正如部分分析指出的,这轮 IPO 浪潮的背后,其实是一次重新估值的机会——将长期被低估、被看折价的优质中概或 A 股企业,重新拉入全球主流视野。

这对于 A 股公司而言,也是一次现实的倒逼:要么主动拥抱全球市场,要么被动接受估值重估。

投行保荐竞争激烈

港股 IPO 这么热,背后推手是谁?答案是:券商,尤其是那些保荐机构。

中国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枢之一,靠的不光是地理位置,更是服务体系的 " 全套打包 " ——既懂国际规则,又熟中国企业,把港交所变成了连接全球资本和中国市场的桥梁。今年这把火烧得尤其旺,募资额一举重回全球第一,创下六年来新高。

企业排队上市,投行自然卷起来了。能拿下一个热门新股的保荐资格,甚至做到 " 独家保荐 ",对一家券商来说,不仅是业务成绩,更是地位象征。保荐项目越多,牌面越大。

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17 日,今年已经有 36 家投行参与了港股 IPO 保荐项目,中资投行和外资投行几乎平分秋色。但最明显的趋势是——中资投行正在逐步上位。

尤其是在 A+H 上市潮推动下,很多 A 股企业二次赴港,更愿意找熟门熟路的中资券商。这些投行对企业更了解,配合也更高效,能跑得快、冲得狠。

其中,中金公司无疑是最大赢家。根据万得数据,它今年已经完成 18 单港股 IPO 保荐,占整个市场的六分之一,差不多每 3 家公司里就有 1 家是它经手的。

紧随其后的是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分别保荐了 10 单,占比都在 9% 左右。再往后是招银国际,完成 8 单。

外资投行也没闲着,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排在中游,分别保荐了 7、6、5 家 IPO 项目。

但整个市场呈现明显的 " 马太效应 ":资源向头部券商集中。大项目基本都被几家巨头瓜分,剩下那 20 家投行,只能捡一个项目打一打样。

比如,今年上半年最大几单 IPO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背后站着的也都是这些熟面孔:中金参与了 3 单,高盛、摩根士丹利、华泰证券、美银证券都分得两单。

这不仅是拼资源,更是拼速度。

2025 年,新股上市速度一再刷新记录。中信证券操盘的 IFBH 项目,从递表到正式挂牌只用了 82 天,成为近 5 年港股速度最快的大项目。而 7 月刚上市的蓝思科技,从申请到挂牌也不过 100 天,全程提速,效率惊人。

在这场港股 IPO 风暴中,谁能帮企业拿到入场券、谁能更快推上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衡量投行硬实力的标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2 — 3 年,港股将持续成为资本和项目的主战场之一。而头部投行的阵地战,还远没有结束。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