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亚索”发布,这次 OPPO 的“风”很大

【ZOL 中关村在线原创行业观点】了解手机行业的朋友应该有所了解,时至今日业内依旧有 " 散热面积是不是越大越好 " 、" 堆多少散热材料才算够 " 的争论,尤其是在以性能见长的中端市场,争论尤为热烈。

不过 OPPO 带着 K13 Turbo 系列突然甩出了一张王炸——硬生生给中端机装了个内部代号为 " 亚索 " 的主动散热风扇。

这款起售价不足 2000 元的机型,凭一个 "OPPO 疾风散热引擎 ",不仅让游戏党直呼 " 稳了 ",更让整个行业开始重新思考:当性能释放的关键从 " 堆料 " 转向 " 会吹 ",手机的性能体验下一阶段,是不是真的要来了?

1" 亚索 " 的硬核与巧思

OPPO K13 Turbo 系列的 " 疾风散热引擎 ",核心是用主动风冷打破被动散热的桎梏。

这套系统的巧思藏在关键设计里:L 型风道搭配弧形涡舌,摒弃传统 " 绕路散热 " 的思路,让风流直吹 SoC 芯片,配合弧形设计优化气流路径,避免风量损耗,显著提升热量从芯片到机身外部的排出效率。

行业最薄的 0.1mm 扇叶与鳍片,13 片鳍片疏密交错,既保证 10% 的等效换热面积提升,又控制了体积——这也是 " 亚索 " 能塞进中端机机身的关键;再加上微型离心风扇每分钟 18000 转的高转速,直接带来 120% 的风力提升。

官方数据显示,搭载疾风散热引擎的 K13 Turbo 系列手机,在 30 ℃环境温下运行某大型开放世界手游 1 小时,平均帧率远超同平台产品、媲美旗舰平台产品。

在另一款国民 MOBA 手游的 3 小时连续测试中,搭载疾风散热引擎的 K13 Turbo 系列手机,平均帧率达到了 119.9 帧,可见疾风散热引擎的主动风冷机制,能让芯片在长时间、高负载下依然保持高性能状态

而对于普通用户,多任务并行时(同时开启微信、浏览器、视频软件等),手机不会因过热卡顿或频繁 " 杀后台 ";内容创作者用它拍摄 4K 视频、剪辑素材时,图像处理器也能持续稳定输出,避免画面掉帧或操作延迟。可以说,主动散热让 " 高性能 " 从 " 偶尔爆发 " 变成了 " 持续在线 "。

而这份流畅体验的背后,是 OPPO 团队长达四年的技术打磨。早在四年前,他们就已启动微型风扇方案研究,两年前首次尝试落地时,却发现看似简单的 " 加个风扇 ",实则藏着无数细节博弈。

OPPO K13 Turbo 系列内置风扇

最初的鳍片布局过密导致风阻过大,后来反复调整为 " 疏密有致 " 的排列才平衡了风量与散热面积;为了让风扇在日常使用中 " 不添乱 ",团队甚至放弃了成本更低的普通喷涂工艺,改用电镀镍处理,确保机身轻微受潮时也能防锈耐用。

前后推翻 9 个版本后,才让 " 亚索 " 既高效又可靠,从 " 简单堆料 " 变成了 " 精准控温 " 的技术活。

" 亚索 " 前后的 9 个方案

2" 亚索 " 是用户需求倒逼的结果

需要明确的是,内置风扇的主动散热设计并非 OPPO 首创。早在 2019 年,努比亚红魔 3 便作为业内首款搭载内置风扇的手机,以独立风道 + 高速风扇的组合,拉开了手机散热从 " 被动传导 " 向 " 主动排热 " 的序幕,为高负载场景下的性能稳定提供了全新解法。

首款搭载内置风扇的努比亚红魔 3

但此后多年,这类技术始终局限于高端电竞旗舰,目标用户多为追求极致性能的核心游戏玩家,普通消费者若想体验主动散热的优势,往往要为 " 电竞旗舰 " 的溢价买单,在中端价位始终难以触及这一技术红利。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OPPO 选择让 K 系列扛起主动散热技术下放的大旗,这既是用户需求迭代的必然结果,也是品牌战略层面的重要变化。

回望过去,OPPO K 的关键词是 " 性价比 ",但如今核心用户——学生、年轻上班族、入门级内容创作者,对手机的要求已从 " 能用 " 变成 " 耐用且能打 "。

学生群体长时间玩游戏,需要手机 " 不降频、不烫手 ";上班族习惯多任务并行,怕卡顿、杀后台;入门创作者用手机剪 vlog、拍 4K 视频,需要持续稳定的性能输出。这些需求的共同点是,不仅要硬件参数够强,更要性能能 " 持续释放 ",传统中端机的被动散热显然跟不上,这推动 K 系列从 " 堆配置 " 转向 " 重体验 "。

而 OPPO 选择 K 系列作为改变的载体,是基于品牌产品线和市场格局的考量。在 OPPO 的产品矩阵中,旗舰的 Find X 系列承担 " 秀肌肉 " 的角色,K 系列则是走量的主力,覆盖更广泛的中端市场。

在手机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端机的竞争早已从 " 价格战 " 转向 " 体验战 ":当其他品牌还在比拼 " 散热面积多大 "" 跑分多高 " 时,OPPO 用 " 主动散热 " 给 K 系列打了个差异化标签;把旗舰级技术下放到 K 系列,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又能强化 " 技术普惠 " 的品牌形象,让用户觉得 " 花小钱也能享旗舰体验 "。

K13 Turbo 系列起售价不到 2000 元

这种调整,本质是用技术创新重构中端市场的竞争维度——不再是 " 参数内卷 ",而是 " 体验落地 "。

3 " 亚索 " 是技术创新还是行业无奈?

在 K13 Turbo 系列发布后,我们也看到了另一边网友的质疑:" 手机加风扇,是不是厂商想不出新花样了?"

其实手机散热的本质就是 " 解决性能与功耗的矛盾 ",随着芯片制程逼近物理极限,功耗控制难度上升,单纯靠石墨、VC 均热板等材料的被动散热已触顶。此时主动风冷的出现,说白了是用 " 创新 " 弥补 " 物理限制 ",就像 PC 从被动散热片到加装风扇,是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

Intel 第一代奔腾开始配备带有散热风扇的散热器

而 OPPO 的创新点不在于 " 用风扇 ",而在于 " 如何用 "。就比如 K13 Turbo 系列上的尝试,证明了风扇可以做得小、效率高、用户无感知,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底,风扇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核心还是为了 " 性能释放更稳定 "。当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深,对 " 持续性能 " 的需求只会更强,主动散热的普及或许只是开始。可以预见,当这项技术成为厂商必争之地,技术创新的齿轮会转得更快,未来,散热技术或许会朝着更融合的方向发展。

比如风扇与机身结构的隐形化设计,通过机身开孔进风、出风降低存在感;或者与半导体制冷技术结合,形成 " 主动风冷 + 被动控温 " 的方案;甚至不排除出现新材料替代传统扇叶,在轻量化与耐用性上实现突破。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 " 的技术逻辑不会改变。毕竟解决真实场景中的性能焦虑,才是散热创新的终极意义。

4 写在最后:

现在回过头来看," 亚索 " 这股风刮得挺有意思。

OPPO 将主动散热技术下放到 K 系列后,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 " 性价比 " 的定义:不该是配置的简单堆砌,而应是体验当先。这股由 " 亚索 " 掀起的风,正在让技术创新回归用户需求的本源。

对整个行业而言," 亚索 " 或许不够惊艳,却足够扎实,让技术的投入,都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这正是科技进步的本质。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