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孙华秋
作者 | 孙华秋
编辑 | 韩迅
2023 年,半导体测试设备厂商长川科技(300604.SZ)曾经历一场 " 至暗时刻 ":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超 90%,这一度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谁也未曾料到,仅一年后,剧情便上演 180 度大反转。2024 年,长川科技营收同比翻番至 36.4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则同比暴增 9.15 倍。2025 年上半年,其增长势头不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1.80%,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 98.73%,爆发式增长的曲线与 2023 年的低谷形成鲜明反差。
从 " 业绩预警 " 到 " 增长黑马 ",长川科技的逆转究竟靠什么?是技术突破撕开了高端市场的口子,还是成本优势在价格战中占了上风?
更关键的是,这场从谷底反弹的 " 逆袭 " 能延续多久?长川科技的增长潜力,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脉冲,还是厚积薄发的长期动能?
7 月 18 — 22 日,就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长川科技发函并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对方仍未回复相关问题。
【摘要】
1. 业绩重回升势。2023 年,受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影响,长川科技业绩下滑明显。2024 年,随着市场温和复苏,长川科技的业绩实现 "V 型反转 ",营收同比大增 105.15% 至 36.42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 资本与技术双轴联动。为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巩固增长势能,长川科技计划定增募资 31.32 亿元,其中 21.92 亿元将投入半导体设备研发项目,聚焦测试机、AOI 设备等多品类产品的迭代开发。
3. 聚焦高端设备订单结构优化。建议投资者短期聚焦长川科技订单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信号,如高端测试机、探针台等核心产品订单占比能否持续提升。
【正文】
业绩重回升势,营收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国产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的开拓者,长川科技成立于 2008 年,并以分选机切入市场,于 2017 年登陆创业板,加速资本化进程。
2019 年,长川科技收购新加坡 STI 公司,将 AOI 光学检测设备纳入业务版图,并成功打入德州仪器、三星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2023 年,长川科技收购杭州长奕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重力式、平移式、转塔式分选机产品的全覆盖。
通过 " 自研 + 并购 " 双轮驱动,长川科技完成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商的蜕变,构建了测试机、分选机、自动化设备及 AOI 检测设备的完整产品矩阵,客户覆盖长电科技(600584.SH)、华天科技(002185.SZ)、华润微(688396.SH)、日月光(ASX.US)、德州仪器(TXN.US)、美光科技(MU.US)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从业绩来看,上市后,长川科技的业绩持续大增,营业收入从 2017 年的 1.80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25.77 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从 0.50 亿元增长至 4.61 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2023 年,受半导体行业下行周期影响,下游客户设备投资意愿骤降,长川科技的营收同比下滑 31.11% 至 17.75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跌 90.21% 至 0.45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长川科技在产品高端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关键突破。年报显示,2024 年,长川科技完成一系列高端新品研发,重点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该公司测试机和分选机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同时,其产品售价低于国外同类型号产品,构建起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截至 2024 年末,长川科技的探针台 CP12-SOC/CIS/Discrete 等项目已达到量产状态,CP12-Memory 项目处于客户端认证和小批量推广阶段。
2025 年上半年,长川科技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1.80% 至 21.67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98.73% 至 4.27 亿元,延续高增态势。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长川科技在业绩公告中解释称,2025 年上半年,集成电路行业增长迅速,客户需求旺盛,同时公司高端测试设备产品获得行业认可,客户开拓进展顺利,各产品线销售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公司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资本与技术双轴联动,欲定增募资 31 亿元夯实增长根基
半导体设备行业向来以高技术壁垒著称,全球市场长期被日本爱德万、美国泰瑞达等少数海外巨头垄断。不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已逐步突破技术封锁,市场份额稳步扩张。需正视的是,中高端设备领域的国产化率仍处低位,这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广阔。
当前行业需求端的旺盛更强化了这一发展机遇:AI、汽车电子、5G 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正持续拉动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扩张,先进封装市场的快速崛起更直接推高了设备需求。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预测,2025 年全球芯片设备(新品)销售额将同比增长 7% 至 1210 亿美元,2026 年将进一步增长 15% 至 1390 亿美元。可以预见,行业的高景气度为国产设备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
面对这一格局,长川科技正通过持续加码研发以抢占先机。2024 年,长川科技的研发费用达 10.25 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 28.14%;截至当年末,该公司已拥有超 1000 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350 项,深厚的技术积累为其向中高端产品迭代、缩小与海外巨头的差距筑牢根基。
在资本与技术联动层面,长川科技于今年 6 月 25 日披露一份定增募资预案,计划募资 31.32 亿元。这一动作既是长川科技应对半导体设备行业高端化竞争的核心抓手,也是其巩固增长势能的关键布局。
具体来看,上述募资的用途聚焦 " 研发攻坚 + 资金储备 " 双主线,其中 21.92 亿元将专项投入半导体设备研发项目,重点围绕测试机、AOI 设备等核心产品展开迭代升级。
从技术方向看,测试机研发将进一步突破高速、高精度测试瓶颈,瞄准 AI 芯片、汽车电子等高端领域的测试需求,提升对先进制程芯片的适配能力;AOI 设备则聚焦更高分辨率、更快检测效率的技术突破,强化在晶圆制造、先进封装环节的应用场景覆盖。此举不仅能夯实长川科技在国内设备厂商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更有助于加速缩小与海外巨头在中高端领域的差距,形成 " 性能追平、成本更优 " 的竞争壁垒。
剩余的 9.4 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有效缓解长川科技业务扩张带来的运营资金压力,为产能爬坡、市场渠道拓展、供应链保障等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与持续经营韧性。
核心观点:聚焦高端设备订单结构优化
长川科技凭借 " 技术突破 + 成本优势 + 客户绑定 " 的铁三角逻辑,在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国产化浪潮中取得突破。尽管目前国际巨头的竞争壁垒与技术迭代的压力仍在,但高研发投入催生的技术迭代能力、高端设备产能扩张释放的供给势能,为长川科技的业绩增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建议投资者短期聚焦长川科技订单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信号,如高端测试机、探针台等核心产品订单占比能否持续提升;长期则需跟踪其平台型战略的落地深度,如全品类设备协同能力、国产供应链布局能否形成体系化竞争力。
(全文 2611 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