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访谈 近年来,随着汽车新品层出不穷,不少人认为,汽车的迭代速度趋向电子消费品,研发速度不断加快,产品更新迭代日益频繁。
如此大步向前,的确值得称赞,然而质量和品质亦需得到关注。
作为中国传统车企的领头羊,上汽大众于日前再次举办品牌开放日活动,以 " 硬核 " 整车试验为主轴,向媒体及嘉宾系统性地介绍了上汽大众的研发与验证体系。
在参观了上汽大众多个试验室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与行业专家、媒体人共同就 " 产品开发的‘快与慢’ 用户看不到的地方上汽大众如何坚持品质 DNA" 深入讨论。
对此,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国务院特别津贴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宋健指出,若让一辆车昼夜不停地跑,几十年也无法达到千万公里。所谓的 " 千万公里路试 " 可能是几百辆同型号车累计行驶的里程。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则表示,道路测试里程背后,是对品质的定义。
他表示,车企开发一款车,不是把车卖出去就结束了,而是会设定它能跑几万到几十万公里。主流产品设计指标采用 30 万公里用户等效里程,也有车企将其设定为 24 万公里、30 万公里。1000 万、1500 万公里,如果指一辆车的设计行驶里程,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在他看来,1000 万、1500 万公里更像是 " 营销词 ",而不是一款车的质量指标。
他进一步解释,如抗老化、耐腐蚀、抗振动等都是表征汽车质量的指标,其中抗振动能力可以通过里程数反映出来,但抗老化、抗腐蚀能力,和里程数没有关系。
对于车辆测试的里程数,他坦言,对于全新开发的一款车来说,如果所有测试车加起来仅跑 1000 万公里,太少了。
他讲述,要对一款车进行测试,首先要看其动力总成、底盘是否全新开发。如果是全新开发的车,按照上汽大众的测试规范,至少要投入 250 辆以上的测试车。
此外,陶海龙还提到,对于一款新车型的测试,不能只看公里数,如果道路测试只是几百辆车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上累计跑 1000 万公里,不能表征产品的质量。
为了保证全方位德系品质,上汽大众还会从海南到东北,采集全中国各地路谱,在试车场设计符合 30 万公里综合路试要求的道路,进行强化耐久试验和坏路试验,包括盐水、涉水路段等,即便沿用成熟底盘平台,也需完成这些测试才能上市,还会做破坏性耐久试验以评估风险。
据他透露,在上汽大众内部有一份数据库规范文档,车辆的每个零件、每个动力总成等变更了什么内容、开发了什么内容、需要测试什么内容,都需要记录在册,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台架试验、整车耐久试验、性能试验等各项试验。
毫无疑问,试验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就像血压计量得准才能有意义,试验设备需经过校准,这是基础。
虽然看起来工程浩大、流程繁琐,但在拥有德系传承的上汽大众看来,这些都属于造车的 " 必修课 "。
对于定义一款车能否进入市场,上汽大众有 " 一杆秤 ",其背后是稳定的试验资源、完备的开发与验证体系,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试验标准,确保每一个结论都经大量试验验证。
谈到此,朱西产也提到,道路试验虽有国家标准,但要保证用户使用中的可靠性,需采集路谱并在试车场保真复现,使测试更接近中国用户的用车载荷。
作为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宋健对此直言,如此情况实际上就是品质控制的问题,而品质控制往往需要足够的周期支撑。当前许多车型开发周期大幅压缩,导致大量验证性试验无法完整开展。
他以 ABS 为例,常规验证需 " 两冬一夏 " 约一年半时间,而现在很多车型开发周期仅十个月甚至更短,导致验证环节偷工减料,这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汽车开发有常规流程,周期太短无法充分试验,将这样的车推向市场,实则是让消费者成为试验对象。
对此,陶海龙强调,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国力量率先推动的。新能源,尤其是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同时,电动车为用户带来了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的体验,有很多用户喜欢电动车。
其次,智能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创新力量。中国拥有大量软件人才、政策支持以及培育平台,推动中国在辅助驾驶领域迈向领先地位。
再者,中国大量的软件人才、电子工程人才,也让中国新能源车的智舱系统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未来大模型的应用,中国同样会走在前列。
在此过程中,上汽大众也积极参与其中,陶海龙进一步透露,下半年和明年,其将与合作方、推出多款新能源产品,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插混、增程产品。
同时,他再次强调,汽车工业具有大批量生产和涉及生命安全的特点,质量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安全是上汽大众的底线和 DNA。
在新汽车时代,车企推新的速度从三年到 24 个月、18 个月甚至 10 个月,不断加快。虽然快速推新和应用新技术提升了创新速度,却对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挑战。
陶海龙表示,上汽大众勇于使用新技术,每月召开技术研讨会推动创新,但前提是技术成熟,不成熟的技术宁愿不用。
例如在安全气囊方面,消费者能看到配备数量,但它能否在需要时准确弹出,涉及复杂的传感器灵敏性和参数设置,沙地翻滚试验就是为了测试这一点。
同时,生产工艺过程的一致性也很关键,在公差范围内说明过程质量受控,否则就会出问题。
宋健也指出,像智能驾驶的硬件数量是可见的,但硬件能否适配、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依赖 " 不可见的技术 ",需要规范流程进行整车标定和参数匹配,即便硬件合格,也需经过整车层面充分验证,ABS 系统的 " 两冬一夏 " 试验就是为了保证其在各种道路情况下稳定发挥作用,遗漏任何工况,对遇到突发情况的用户而言都是 100% 的风险。
陶海龙认为,汽车工业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行业变革背景下,需要兼具严谨逻辑、科学素养、持续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团队。
宋健来自清华大学,据他介绍,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基础理论学习,通过书院制按学科大类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数学、力学、电子学、人工智能等,拓宽理论并打牢基础;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很多成果由学生主导完成," 以实践育人才 " 模式让毕业生广受认可。
朱西产则表示,当前处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爆发的爆发期,过去五年最缺电动化复合型人才,现在最缺智能化复合型人才。
" 复合型 " 指既懂汽车又懂智能化、人工智能,培养方式可通过读研究生或全校开放选修课程,让不同专业学生互相学习。
此外,目前行业内还缺少有工程经验的人才,没有足够工程经验和团队落地,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车上。
上汽大众在研发提速与品质坚守的平衡中,以体系化的验证标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人才的长远培养,诠释着汽车制造业应有的严谨与责任。
如此对品质 DNA 的坚持,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立足之本,更在快速变革的行业中,为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让技术创新始终扎根于可靠的品质土壤之上。
(图 / 文 网通社 卓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