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观察 2023 年起,汽车市场价格战此起彼伏。直到今年,政府主管部门多次呼吁并强调汽车市场反内卷,回归良性竞争。
虽然价格战有了缓和的迹象,但是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已经持续下滑。
通常而言,降价的产生,是因为 " 供 " 大于 " 求 "。事实上,汽车市场已经出现 " 供不应求 " 的状态。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 1562.1 万辆和 1565.3 万辆,销量比产量多出了三万辆。
不禁发问,汽车市场的产量不足以支撑销量,那么额外的销量从何而来?此外,汽车市场已经 " 供不应求 " 了,为什么还在降价?
悬念一:销量大于产量,销量从何而来?有两个推测。
推测一:过往的库存?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 年同样 " 销量大于产量 ",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 3128.2 万辆和 3143.6 万辆,销量比产量多出了 15 万辆。不过,2022 年、2023 年的销量小于销量。
过往的库存经过逐月的消耗,最终供给了 2024 年、2025 年?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整理的数据中提到,根据 2025 年 6 月底的库存与未来销量综合预估的现有库存支撑未来销售天数在 49 天,相对于 2023 年 6 月的 54 天、2024 年 6 月的 52 天,今年 6 月的总体库存压力稍有下降。
年度改款、每年推出的新车的数量大大增加,即便是上一年推出的新车,都有被替代的风险。更不用提 " 一年换三代 " 的车型,已经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焦虑。过往的库存车,吸引力大大被削弱。
库存消耗产生的滞后效应,似乎不能完全补足 " 超过产量的销量 "。
推测二:进口量填补了 "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