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导演王晶频爆娱乐圈八卦。
说梅艳芳是被自己的「任性」害死的;
曝周星驰的私生活和整容传闻;
大谈张国荣自杀原因;
还重提刘嘉玲被绑架事件……
结果,引发网友一片吐槽。
纷纷指责他没品,把别人的私事当流量密码。
说起来,就在几年前,王晶在内地口碑还有过短暂回暖。
为什么又要做这些讨人嫌的事?
今天不妨一起来聊聊。
除了「张国荣自杀原因」源自一次访谈。
这是一档由王晶和他的女儿共同主持的聊天节目。
自 2024 年 7 月起上线,每周更新一期,至今还未更完。
内容围绕王晶的从影生涯、娱乐圈秘辛以及与众多明星的合作经历展开。
但实际上,主打的就是「圈内爆料」。
节目真正能出圈的,也靠的是这些所谓的「猛料」:
梅艳芳的死因、陈冠希的「艳照门」始末、刘德华的疯狂粉丝和隐婚经历、周星驰的整容与情史……
但王晶仍要以亲历者姿态,重述个中细节。
提到刘嘉玲时,他语气轻松,夸夸其谈,还放出当时的报道。
完全无视当事人曾表示不愿再提此事的态度,给人感觉毫无同理心。
还不忘揭周星驰的老底,讲他的恋情和整容史。
而这些不仅王晶自己讲过很多次,周星驰也早就回应过:
「王晶导演其实不太了解我的。」
比如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
他说陈冠希早就给别人看过照片,仅仅是因为他觉得维修人员不会随随便便复原内容看。
他还有说照片里很多女孩吸毒或者被下药了,只因为他觉得流出的照片里很多女孩眼神迷茫。
但节目播出后,很多媒体都误将其当作新的「内幕消息」传播。
常常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都是自己亲眼所见。
网友也很容易被他资深导演的身份蒙骗,觉得他置身其中肯定知道很多内幕。
殊不知,仔细看,节目已经标明「以上内容,纯属听闻」几个字,急于撇开责任了。
比如,他对一些经典电影的创作背景、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的解读。
提到《大话西游》中周星驰的表演细节,15 秒内能转 7 个表情。
还有对香港电影发展历程和现状的思考。
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并不多,几乎都淹没在八卦海洋中。
而且很多他自己也曾在其他场合讲过无数次,更像是骗影迷点击的幌子。
自然会激起更多不满。
那他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档节目?
根本原因,显而易见——为制造话题、吸引观众,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背后,是他作为导演在电影行业的失势。
回顾王晶的职业生涯,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他是香港最会赚钱的导演。
高峰时期一年可以拍十几部电影,几乎承包整个新艺城票房。
作品涵盖喜剧、动作、情色等各种类型,捧红邱淑贞、张敏、舒淇等无数明星。
《赌神》《赌侠》《九品芝麻官》等,无一不在当年掀起票房热潮,也不乏口碑佳片。
很多电影不仅在香港地区,在亚洲范围内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9 年以后,他进军内地电影市场,拍合拍片。
只是票房和口碑均不佳。
但大多也票房惨淡,最终还是回归了商业片。
连拍数十部《倚天屠龙记》《唐伯虎点秋香》式 IP 改编。
但都粗制滥造,毫无创意,连粉丝都看不下去。
一直到这两年,他还活跃在电影行业,不断推出新作。
但早已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了。
旧故事讲不动了,只能换个角度讲人——讲隐私、讲八卦、讲别人不敢说的话。
打着清谈节目的名义,却靠博眼球的八卦博关注。
能不能挽回市场难说,但口碑是彻底丢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愤怒、唏嘘,感慨昔日大导,怎么变得像八卦号营销号?
在娱乐内容过载的当下,我们根本不需要一个导演再来讲八卦,更何况是戳别人痛处的陈年旧瓜。
最早通过一系列经典电影,在内地观众心中树立了口碑。
《赌神》《赌侠》《整蛊专家》等电影,成为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哪怕现在重温,也仍然不乏娱乐性。
也必须承认,他确实塑造过华语喜剧与商业片的某种范式。
从《澳门风云》系列,到各种换皮翻拍的网络电影,几乎全是恶评如潮。
被骂过度消费旧 IP、逻辑全无、风格过时……
尤其是《澳门风云 3》,强行致敬《赌神》,却只剩花架子,令粉丝彻底失望。
于是,王晶又成了「烂片之王」的代名词。
在这档节目中,他展现出了电影之外的思辨力与专业度。
他讲商业与艺术的界限,谈喜剧创作的难度。
谈市场结构,指出「三四五线城市才是华语电影真正的大票仓」。
耿直表示贾樟柯的技法不行,王家卫更胜一筹;
还聊到周星驰的独特表演,直言「未来三十年无人能超」。
许多年轻观众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王晶并不只是「烂片商人」,他对电影行业有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在脱口秀节目自嘲也任人嘲,毫无大导演的架子。
像之前他发微博怒喷香港顶流姜涛时,虽然激起很多香港粉丝的不满,但还是得到了内地观众的声援。
人们都夸他快人快语,真性情。
只是这一切,似乎仍不足以支撑他在当下的内容生态中站稳脚跟。
他才又选择最低级的流量收割模式。
靠过去的荣光贩卖旧情怀,靠无底线的爆料赚流量。
他或许仍有话语权,但已难赢得尊重。
但真的是「无路可走」吗?
未必。
纵观他这一代的香港导演,几乎都陷入了创作停滞与身份重构的阶段。
不少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选择隐退。
还继续坚持着的,整体产量都下滑,也已经走出了几条不同路径。
尔冬升,虽已少有新作问世,但并未远离创作一线。
活跃于表演类综艺的同时,2022 年执导并编剧了《海的尽头是草原》,仍延续着他对人物命运与时代命题的关注;
不仅美学风格上延续了他的作者气质,也在播出后获得了内地市场的压倒性成功。
目前已着手筹备影版《繁花》。
但始终坚持拍自己想拍的内容,也表示依然会继续拍下去。
哪怕没有商业回报,也未尝试转型或妥协;
同时也一直在筹备新片。
像杜琪峰,虽已多年未有导演新作,但仍不时出现在重磅项目背后。
他以监制身份推出的电影《命案》,延续银河映像一贯的黑色美学与都市冷感,拿下金像奖三项大奖。
主导开发的剧集《三命》,则在风格上保有银河体系中对罪与人性的克制剖析,豆瓣 8 分 +。
他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担任电影节策展人,在多个场合鼓励年轻导演,积极推动新人作品走向国际。
他监制祝紫嫣首部长片《但愿人长久》,入围金像奖四项提名。
但也正因此,更显出选择背后的分量。
王晶选择爆料求生,并非走投无路,而是因为这条路最省力、最熟悉。
快餐娱乐 + 高频输出,曾是他最擅长的打法。
可当作品力枯竭,这套公式便只剩下反噬,
既拉不回口碑,也透支了最后一点观众缘,
最终落得声势犹在,尊严尽失。
倒不如体面谢幕,留点好感与余地。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