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是千沟万壑的断崖,脚下是随时可能滚落的碎石,这群人来这里做什么?来给地球做 CT。
所以,勘探人员们必须扛着设备,一次次踏入那些羚羊都到不了的险地。但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沿着他们的足迹,搭载星闪技术的物探设备,正连缀成一条数智化小径。
物探队员需先将爆破设备、震源车、节点仪等装备运送至勘探区,再布设传感器,来捕捉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这些信号被采集起来,经专业地震软件处理解释,最终会转化成一幅用数据勾勒的山川地形图。
而这条数据之路,以前只能靠工作人员用双脚反复丈量,手动回收收数据。为什么勘探数据传输一直离不开人拉肩扛的传统方式?
更棘手的是网络的缺失。野外采集大多在偏远地区,没有宽带和 WiFi 覆盖,常规通信常规通信手段在这里几乎无用武之地。
数据通路受阻,被层层阻碍,可每个工区、每个采集点的数据又必须收集。没办法,只能用最原始的 " 人肉搬运 "。队员们一个勘探点要跑上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繁复工作让人身心俱疲,数据采集效率也提不上去。
让数据多跑路,队员少跑路,这件事天经地义。但要做到这一点,得先让设备学会 " 开口说话 "。
可设备光会 " 说话 " 还不够,得说得及时。这时候,星闪和 5G 的结合就像给设备安上了实时对讲机。星闪节点仪支持 5G/eLTE 便携式物探网络,采用 "Mesh 组网 ",无需固定光缆,基站间可自动形成信号接力,从而实现了 " 边采边传 "。以前数据回收是人跟着设备跑,而星闪节点仪让数据自己顺着 5G 无线网络跑,对野外采集工作的效率提升十分显著。
星闪的物模块,让设备们先能对上话,而鸿蒙系统让设备们默契协作。井场中,跑冒滴漏的预警、人员闯入的提醒,这些以前靠人盯的活儿,现在靠设备互传信息就能自动搞定。
从单个设备 " 能说话 ",到 " 说得及时 ",再到多设备之间 " 说普通话 ",以星闪为起点,勘探信息的数据之路被打通了,数智化手段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智能化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有时也可以很简单,就是让设备代替血肉之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走难走的路。
目前,中国石油勘探技术已跻身全球前列,淬炼出一批高精尖成果。而在能源领域,油气行业更是数智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其数智化程度在各领域中位居前列。有数据为证:在油气行业的七大场景(勘探开发、物探、测钻、炼油化工、管道等)中,物探相关专利数量遥遥领先,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等众多前沿技术。
所以,先进的勘探技术与领先的数智化探索一相逢,自然碰撞出星闪等先进技术在勘探领域的应用火花。
一幅智能风景。
在海洋、在沙漠、在戈壁、在险峰等,智能勘探将取代人拉肩扛,用数字化、网络化勾勒出无人区的新貌,极大改善勘探队员们的工作面貌。
东方物探提出的 " 四个一 " 目标,为我们描摹出了这副智能风景的样子:一键数据采集、一键节点布设、一键数据质控、一键自主激发。这意味着现场作业将逐步实现无人化,从勘探方案的智能设计到作业路线的智能规划,从节点设备的自主收放、激发过程的自主控制,到采集数据的自主分析、实时处理及实时解释,当智能化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渗透,无人区的勘探作业会更高效、更精准。
一幅绿色风景。
智能勘探,同时也意味着绿色勘探。可控震源、无线节点、高效采集等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全面推广,让勘探过程向着绿色低碳、文明施工、清洁生产的方向前行。
在戈壁,可控震源的震动不再是漫天撒网,而是精准作业;丛林间,无线节点的布设没有留下过多痕迹,勘探的脚步轻轻踏过,身后依旧是草木葱茏、鸟兽栖息;野外数据采集,不再需要人工频繁往返,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环境的干扰……数智化让油气勘探与环境和谐共处,也让油气行业可以更轻松地完成能源绿色化转型的时代重任。
一幅全球风景。
当中国油气勘探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道路上不断精进,高端化的全球拓展与国际合作,也就成为必然。以星闪节点仪、国产勘探解释软件等软硬件技术为例,随着东方物探技术出海的脚步,有望一步步进入沙特、阿联酋等地区,为全球能源勘探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 ICT 技术,必将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智能中国的风景之所以动人,因为底色里藏着人的故事。哪怕是羚羊也到不了的地方,只要能为人们卸下几分辛劳,中国科技总会循着足迹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