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发布氢燃料汽车补贴政策,对加氢站建设运营、氢燃料汽车研发给予最高 300 万元补贴,并对销量达标车型给予 200 万元奖励,成为推动氢能汽车示范应用的关键推手。
重庆的氢能政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作为成渝氢走廊的核心城市,重庆已建成 26 座加氢站,每天有数百辆氢能商用车穿梭于成渝高速。政策通过 " 建设补贴 + 运营奖励 " 的组合拳,计划在 2025 年底前新增 10 座加氢站,重点布局渝万高速等交通干线,与成都已建站点形成网络协同。这种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为氢能汽车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车辆研发层面,重庆本土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长安汽车研发的第二代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较初代降低 50%,计划将氢电版车型售价降至 30 万元以下,补贴后价格更具竞争力。深蓝汽车的 SL03 氢电版通过全变量解耦高精度控制技术,实现氢电转换效率大于 62%,百公里氢能耗仅 0.65kg,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这种技术突破使氢能乘用车从概念走向现实。
重庆的氢能政策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博世、国鸿氢能等核心部件企业已在重庆聚集,形成 " 制、储、运、加、用 " 全产业链生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绿氢规模化示范,探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与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例如,重庆计划在新增示范城市群中试点以氢能乘用车为主的应用场景,通过能源企业、整车企业、运营企业的合作,打造适合氢能汽车运行的平台。
然而,氢能汽车的推广仍面临多重挑战。目前氢气价格普遍高于 25 元 / 公斤,与商用充电成本相比缺乏竞争力。此外,氢能储运的安全性要求极高,70 兆帕高压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是普通充电站的 10 倍以上,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扩张速度。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储运成本,成为氢能产业破局的关键。
通过 " 政策引导 + 产业链培育 + 场景示范 " 的三维驱动,重庆正探索一条不同于纯电路线的氢能突围之路。这种多元化的技术路径选择,既符合国家 " 双碳 " 战略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正如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所言,氢能与电能的互补发展,将真正实现 " 零碳 " 交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