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着商业格局。众多企业纷纷喊出 " 拥抱 AI" 的口号,积极引入各类 AI 系统。但在很多公司,这些投入巨大的 AI 系统,如同摆设,没有能真正融入企业运营和工作流,更别提带来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这种 " 雷声大雨点小 " 的现象,是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的痛点。
而作为企业的掌舵者的 CEO,不能也不应该在这场变革中置身事外。要让 AI 真正发挥效用,CEO 必须亲身入局,以身示范,亲身感受 AI 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 AI 的潜力与局限,从而推动企业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本文混沌君基于资深 AI 行业投资人与连续创业者任鑫的实战经验,为大家分享《拥抱 AI:CEO 自己必须做的十件小事》。任鑫老师作为美元基金云九资本合伙人,投资全球 AI 创新产品;同时也是 Sky9 Build 孵化器负责人,深度孵化 AI 原生应用。任鑫老师为企业 CEO 们提供了 10 项具体行动,帮助大家建立对 AI 的 " 体感 ",从小事做起,引领组织在 AI 时代把握先机,实现人机协同进化。
观看本课程和600+主题课
购买 1 个海外 AI 账号
第二件就是买一个海外 AI 账号。强烈建议大家买。具体买什么?ChatGPT、Claude、Gemini。
至于 DeepSeek,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清华的大学生,是好。但你再招个哈佛的、MIT 的、斯坦福的,对比一下,可能有些地方清华的更好,但也有地方你会发现它们确实更强。现在我们整体还在追赶。所以用先进科技,把它当生产力的时候,就建议用最好的,用最贵的。
还有个好处,一旦你花了钱,就会更积极地去用。比如我 ChatGPT 买的是 200 美金的账号,哪天没用两下,就觉得自己亏了,跟健身房一个道理。在经济承受范围内,建议买贵的,这样你才会更愿意去用。
这三个至少体验一个,因为实际感受确实不同。我个人体会:ChatGPT 逻辑好、记性好,像个暖男;Claude 代码强、文笔好,人文情怀重;Gemini 指令遵循强、文本处理容量大。它们各有千秋,智商都在国际一流水平线上,但各有优点。
使用 3 次 DeepResearch(深度研究)
第三件事就是使用三次 Deep Research 深度研究。现在不管是中国的 AI 还是外国的 AI,基本都带这个功能。没用过的,务必体验至少三次。
Deep Research 是什么?你可以理解成它会根据你的任务到网上到处查资料,查完给你一份报告。它和普通搜索不同,它在研究过程中会反思是否达到目的,并适时调整研究方向。通常,DeepResearch 耗时较长,可能十几二十分钟,但它能提供大量经过深度思考的高质量内容,远高于一分钟即出的结果。
具体怎么用?比如你手头有个技术,想探究其应用领域。我最近关注热成像技术,包括红外成像、热传导等。我曾向 AI 提问:" 我们正研究如何将热成像和声音成像技术应用于美国消费市场,有哪些可借鉴对象?哪些产品值得关注?哪些细分市场潜力大?机会在哪里?"AI 会问是否需要补充信息以优化研究,我通常回答 " 都关注 ",它便开始研究。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个更大的问题。它意味着你日常工作仅限于执行,缺乏战略思考。一个没有深度思考问题的 CEO,对公司而言才是更大的隐患。
创建 1 个 AI Agent 智能体
Agent 定义广泛,最基础的智能体就是提示词的重复使用。高级 Agent 则能自主规划、反思,运用工具并自我进化。作为科普,我们从最简单的入手:将有效的提示词保存复用,形成简朴高效的工作流程(SOP)。多数人还没开始用这个方法,但这可以将一次性工作转化为可复用资产。
创建 AI Agent 需要付出努力,并克服 " 新手经理综合症 " ——总想自己上手,觉得 " 算了,不如我自己搞 "。但若你愿投入三小时去 " 教 " 它,每周便可节省三小时。
用 AI 学习 1 个知识
爱学习的同学通常会把学习当作一件事。但实际上,学习过程前后还包含两个关键环节:过滤和深挖。
首先是过滤:时间有限,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是否曾有看完视频或听完课程后,感觉浪费了时间?AI 可帮助你过滤信息。
播客的重点与我关注的未必一致,因人而异。例如,你可能只关心 AI 在服装或工业领域的应用,即使播客整体精彩,但若仅有一小段提及,你需要的并非整体,而是该特定部分的深入阐述。
所以你可以创建一个智能体 Agent,设定其为 AI 创业者,同时对个人提升和生产力很感兴趣。它会高亮并详细阐述视频中的关键内容,并提供时间戳,以便我选择性收听。每次只需将链接粘贴给 Agent,它便会自动生成一段长文,阐述其中的反常识见解、系统方法论及案例。我快速浏览,若有兴趣则直接跳转到对应时间戳收听。这使我观看播客的效率极高,平均每个播客只需 2 到 5 分钟,且只关注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筛选过滤大量信息。
除了过滤,学习还包括深挖。当你对某个点感兴趣时,应深入挖掘,即便它只提及两句,也应继续追问,让 AI 详细展开。AI 会分析该观点的整体论述、相关流派理论及观点,以及如何应用于我的具体情境。这便实现了深挖。
所以建议大家用 AI 学习一个东西。信息源可自行寻找,然后让 AI 过滤出两三个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过程中若有启发点,可让 AI 深挖,并询问如何应用于自身。将学习、过滤、深挖、应用全部交给 AI,我们在中间只需充当导航者。前面的操作无需任何代码技术,只需点击按钮和付费即可。这完全可行。
接下来这项任务同样可行,但相对不那么常见。我最近发现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应用:录音一天,然后交给 AI 分析。这项功能非常实用,且不花钱。
你可以使用通义录音,因为它方便在手机上操作。打开实时记录功能,它会同步录音并生成文字稿。录音结束后,文字稿可导出至云盘或其他存储位置。然后将其导入 Gemini,因为它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最强。
提及录音,首先想到的是会议纪要,这可行。但其功能远不止于此。比如,会议结束后,我会让 AI 从听取建议的一方的角度,详细列出他们的处境、想法、问题和约束,从而更清晰地理解对方。我也借鉴过朋友的方法,让 AI 分析内部政治斗争关系,或识别对方已表达但我未察觉的隐含信息。若我在指导他人 AI 转型,我还会询问 AI:若你作为教练,会给对方何种建议?我也会以建议者的身份,询问 AI 对我的分析和建议。
让 AI 成为你的 CEO 教练、客户分析师、情感需求分析师等角色。如果你不擅长理解人际关系,可以询问 AI 对话中的权力关系。这相当于为自己配备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外挂,非常有效,同时也为 AI 提供了更丰富的上下文。比如,公司战略会通常会产生大量对话,若将这些对话录音,便为 AI 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讨论战略效果会更好。
写 1500 字的母提示词
接下来,建议大家撰写一份 1500 字的母提示词。在 GPT 中,这被称为 Custom Instructions 或自定义提示。它存储在 AI 系统内,每次对话时 AI 都会将其作为背景信息。
若不理解 Custom Instruction,可创建 Word 文档,详细介绍自己。每次与 AI 对话前,先将这段介绍粘贴给它,让它了解你的情况,效果将提升很多倍。
大家可能都接触过提示词框架,教你如何设定角色等。但这些是过去的框架。过去提示词如此编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详细指导的 " 笨蛋 " 群演。你需要教会它角色、动作、人设、思路及具体操作。
但现在的 AI 如同 " 梁朝伟 " 般的影帝,极其聪明。你给它的具体指令越多,反而越限制其发挥。作为导演,你应该引导它,告知你的环境、意图、偏好和目的,而非具体表演方式,这样它会演绎得更好。
我们真正应做的,是让 AI 积极探索 "AI 已知但我未知 " 的广阔领域。因此,应该减少讲述 AI 已知且我已知的内容,多提供 " 我已知但 AI 未知 " 的信息,例如事情目的、我的偏好、当前环境等。提供越多的上下文(Context),AI 的输出会越好。你需要充分相信它,如同导演相信梁朝伟一般,但仍需明确你的偏好。
因此,我强烈建议每个人准备一份 1500 字的自我介绍。让 AI 充分了解你,可将其写入系统提示词(AI 每次都会读取),或单独保存为文档,每次使用时粘贴给它,效果会显著提升。
3 天内更新 20 条自媒体内容
许多人都在谈论打造个人 IP,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综合运用各项 AI 能力。听到这个,你可能会疑惑:怎么可能?从何开始?做公众号还是播客?内容如何定位?时间从何而来?
遇到这些问题,直接询问 AI。将你的母提示词发送给它,并阐明你的自媒体 IP 目标:想吸引何种受众,你擅长何方向,可投入的时间资源,以及 AI 应如何建议你进行规划(如选择公众号),还需要明确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利用 AI 最小化时间损耗。让 AI 从战略到执行全程协助你解决问题。
以《AI 炼金术》播客为例,来阐述 AI 如何参与内容设计。选题、嘉宾选择及联络仍由我人工操作,这是一种社交互动,不宜交给 AI。但访谈准备现在百分之百由 AI 完成,它会研究嘉宾并提供方案。聊天环节仍由人类进行。但聊完天后的粗剪(包括短视频和音频中冗余的沉默和废话)则全部由 AI 完成。
AI 解决了大量繁琐的文字处理工作,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规模化问题。我个人不反感聊天,但对许多事务不愿亲力亲为,且因其非商业性质,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若员工产出的文章质量不佳,又代表我的形象,我便会不满意,但又不愿支付三天工资来制作一篇公众号文章,导致工作停滞,难以规模化。AI 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当然,你可能会质疑,我所提的三天出 20 条自媒体内容,按此流程似乎难以实现。
那么,我再介绍一个三天内能出 20 条内容的更 " 离谱 " 方法,这也是我新开的两个播客的制作方式:" 听懂一百篇 AI 经典论文 " 和 " 拆解 100 个 AI 明星产品 "。方法是:首先让 AI 筛选 100 篇 AI 经典论文,并提供每篇论文及其维基百科的链接。然后,利用 Deep Research 对每篇论文进行深度调研,研究其上下文。接着,将稿件导入播客制作工具,让它生成播客。如此重复 100 次,便可制作出 100 篇论文对应的 100 个播客。
现在更关键的是,我们不再受限于专业性。过去我们可能因不擅长解读论文或制作播客而受阻,但现在这些问题已不复存在。真正的挑战在于:你能否明确选题、定位,以及吸引何种用户。甚至定位也可由 AI 辅助,但你的最终目的——你究竟想要什么—— AI 无法替你决定。
这实际上迫使每个人都去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 CEO。我们多数时候扮演着 COO 的角色,负责运营。然而,真正的 CEO 是定义目的和愿景,决定公司走向。现在所有工作都可逐步外包,即便现在看来不靠谱,明年也可能变得可靠。因此,你现在就必须学习如何外包,从简单的自媒体开始实践。
安排 1 天,所有活儿都试试 AI
接下来,建议大家安排一天时间,尝试所有工作都用 AI 完成。针对每个模块,思考其输入、输出、目的和具体任务。然后告诉 AI:" 我要做 X,目的是 Y,当前情况是 Z,请你协助。" 并询问它还能提供哪些帮助,让它辅助完成每项任务。
尝试不一定立即见效。我常发现人们受限于 "AI 可能做不到 " 的观念。但尝试并无损失。例如,我每天早上会制定 Daily Plan,安排今日重点。我曾询问 AI 今日应做何事,发现效果不佳,因为它不清楚我的当前重点。但我的播客搭档徐文浩和于一则效果很好。
这并非 AI 不够聪明,而是它不了解我的近期目标和重点。我反思后认为应优化输入,例如在母提示词中写明我最近一周的工作重点,这样它就能合理安排日程。尝试后若效果不佳,不应归咎于 AI,而应反思是否提供的信息不足。
第二件事,我有一个启动会需要提前准备,这是真实案例。我将战略合作框架合同,以及我与合伙人前一天关于项目启动的聊天记录(已录音)发给 AI。我说明情况、会议目的,并询问 AI 如何高效召开这场半小时会议。AI 给出了极佳建议,会议按此推进,效果非常好。
接着,利用空闲时间,我会研究热成像领域的潜在机会。我让 AI 进行 Deep Research,让它告诉我相关观点。
做 1 场分享 " 我用 AI 做的 10 件事 "
最后,也是最关键一步,CEO 可以以 " 我用 AI 做的 10 件事 " 为主题,进行一场内部或外部分享。建议立即发布朋友圈预告,以外部压力促使自己完成。分享内容无需完美,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是宝贵的 " 体感 "。通过分享,你不仅巩固了自身新学知识技能,还能将个人赋能转化为组织引领。之后还可以鼓励各部门经理和员工进行类似分享,形成自下而上的 AI 实践浪潮,从而提升组织人机协作能力,避免仅空谈。
结尾
如果企业不再把 AI 当作一个昂贵的 " 摆设 ",而是真正融入日常运营的强大助力。那在 CEO 的以身作则下,企业有望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转型,赢得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