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成立至今,一直未盈利。由于租金太贵,到期续约还要涨价,为了减少支出,我们已经打算搬地方了。" 在被问及公募降费改革给公司带来的变化时,某小型公募高管感慨道。
2023 年 7 月 8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从管理费、托管费到交易佣金,再到销售费用的三段式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以公募为主的多个金融领域基金业务走向转型。如今两年过去,头部机构 " 开源 " 卷指数,中小机构 " 节流 " 降成本已成为行业明显的趋势,但 " 开源 " 如何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 节流 " 如何维持核心优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当然,改革的阵痛不断," 代客理财 " 的本源也逐步回归,在监管、机构的共同探索中,公募行业从业绩到规模的正向循环之路也将被打通。
从主动转向被动
回顾第一阶段费率改革,主要围绕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展开。自 2023 年 7 月 7 日起,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统一执行 " 年管理费率不超过 1.2%、年托管费率不超过 0.2%" 的上限标准,存量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年管理费率、年托管费率也调整至 1.2%、0.2% 或以下水平。该阶段工作已于 2023 年 10 月底前完成。
在市场持续波动、主动型产品收益震荡叠加行业降费的背景下,大型公募,尤其是凭借主动权益优势 " 打下江山 " 的头部机构们,不得不加入指数的 " 争夺战 "。
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当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销售难度仍较大,由于近年来部分行业主题型产品令投资者的体验较差,使得渠道一线的售后、维稳压力也很大,因此渠道在选择新品时,对主动型产品也相当抗拒。
新发数据无疑是更直观的反馈。Wind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新发规模达 1880.59 亿元,占公募新发总规模的 34.77%,创下近四年同期新高。其中,权益类指数型基金扛起 " 大旗 ",新发规模高达 1857.3 亿元,在股票型基金中的占比超九成。而突出主动管理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仅有 23.29 亿元,即使加上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等同样突出主动管理的权益类产品,新发总规模也仅为 518.92 亿元,不及被动产品的三分之一。
" 当前来看,均衡风格的产品会更受市场欢迎。结合渠道和投资者体验感而言,指数类产品更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 某大型公募内部人士表示," 头部机构通过发力被动型产品实现开源在当前已是普遍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 ETF 市场的竞争也持续白热化,权益类基金已经‘卷无可卷’,绝大多数宽基 ETF、行业主题指数基金的赛道基本饱和。"
" 现在要发力被动,增量还得靠债券指数基金。同时,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型指数基金也有配置需求。但由于债券 ETF 的费率较低,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开源的效果。" 该大型公募内部人士如是说道。
从年内发售的新品可以看出,债券型 ETF 已经展现出了吸金实力。例如,7 月 7 日发售的首批 10 只科创债 ETF,在单只 30 亿元的限制下均一日售罄,再度掀起发行热潮。回顾年初上市的首批 8 只基准做市信用债 ETF,其规模也持续壮大,相关产品的场内规模在近期也均突破百亿元。
不过,上述大型公募内部人士也坦言,即便是头部机构,在开辟新赛道方面也还是面临着一定的阻碍。比如,指数增强型基金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很难做出超额收益,甚至不一定能体现出增强的效果。另外,入局不久、ETF 业务刚刚起步的机构,会面临短期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博弈。例如,短期来看,产品营销、系统搭建等方面都需要支出,但并不代表支出这些费用,产品规模就能迅速提升,短期利益势必被压缩。而从长期来看,被动指数投资已是大势所趋,若要战略性放弃一块重要的未来业务,也很难做到。
中小降本
倒逼关注产品业绩
相较于头部机构的烧钱 " 开荒 ",中小型公募更偏向于 "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 对于小公司来说,以往的各项支出已经很少,当前背景下扭亏的压力更大了。" 前述计划 " 搬家 " 的小型公募高管直言。
在行业降费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普降,多数中小型机构同比下滑更明显。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在数据可取得的 203 家基金管理人中,有 116 家的管理费收入同比下滑,占比达 56.59%。
其中,管理费收入降幅最明显的均为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具体来看,共有 9 家基金管理人 2024 年的管理费收入同比下滑超五成,分别为恒越基金、弘毅远方基金、中庚基金、华创证券、东吴证券、中科沃土基金、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第一创业证券、天风资管,降幅依次为 51.93%、54.94%、55.58%、59.92%、60.44%、63.82%、64.24%、79.91%、87.95%。
从基金管理规模来看,截至 2024 年末,第一创业证券的全部管理规模仅为 0.27 亿元,在 203 家机构中垫底。同期,其余 8 家基金管理人的规模排名也在第 132 名至第 200 名之间。
尽管降费对公司的影响已较为明显,但在 " 强者恒强 " 的当下,规模、渠道、创新均不占优的中小机构,只能先做好产品业绩。
沪上某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 降费对主做主动权益的公司而言,面临的挑战挺大的。但我们目前还是专注在主动权益领域,希望把业绩做好,持续服务持有人。不会为了盲目追求规模而新发或者做持营。在行业降费的过程中,公司仍旧非常注重投研力量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希望通过专业力量把业绩做好 "。
" 我们根据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也做了降费。但其实中小型公募的生存环境很艰难,因为规模太小,甚至难入渠道的‘池子’,根本没有合作机会。对于小公司而言,我们也想全面发展,但很多业务做不了,所以只要有业务能抓得上手就会去抓。" 前述小型公募高管坦言。
积极转型
寻找正向循环的锚点
" 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效的、低质量的供给就是要出清,资源规模更多向头部的产品集中,因此形成正向循环。即投入越多,规模越大;规模越大,收入越高;收入越高,利润越高;利润越高,能投入的资源就更多。" 前述大型公募内部人士表示。
改革带来的阵痛确实无法忽视。例如,上述业内人士均提到,当前公司的差旅成本、营销支出等均有所压降。此前还有不少机构投放户外广告,如今该类投放已大大减少甚至取消。同时,部分机构在人员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化。若劳动合同在当前到期,要续约也不如以往顺利,公司会根据员工个人此前的表现、绩效等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再评判是否与其续约。
但新的力量也正破土而出,推动公募行业回归 " 代客理财 " 的本源。今年 1 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 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省约 450 亿元的成本。
另外,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的出现,也将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深度绑定。5 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提到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截至目前,首批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已陆续成立,第二批 11 只产品也在近日上报。
在行业改革的大趋势下,不少基金管理人也积极拥抱变化,持续修炼 " 内功 "。
前述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强调,对于做主动权益的公司而言,核心竞争力还是投研力量。即使在行业降费的大背景下,公司管理费收入有所下降,但在投研力量的补充、人才梯队建设上没有 " 节流 "。本质上,公司还是希望通过做好业绩提升规模,最终形成业绩、规模、收入的正向循环。
同时,还有机构寻找去 " 明星化 " 的可靠路径。近年来,中欧基金不断探索资管行业的 " 工业化 " 升级,从过去依赖个人能力的手工作坊模式,转向强调专业分工、流程协作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例如,中欧基金多资产团队通过 " 工业化制造 " 的方式,将投资流程划分为设计、生产、组装和检测 " 四大车间 ":设计车间负责拆解客户需求、设计组合方案;生产车间负责打磨多种策略;组装车间负责组装策略,形成解决方案;检测车间则通过量化模型和回测系统进行风险控制和策略优化。这样的标准化流程,帮助团队实现从单一策略到多策略配置,从单一基金经理决策到工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投资决策。
此外,南方基金表示,将着眼于更好地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一是体系化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作体系,加强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二是坚持 " 金融为民 " 理念,深化投教工作力度、投资过程陪伴、投后服务赋能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三是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基于客户体验开展产品设计创新,推出更多合理让利型产品、固定持有期产品、解决方案型产品等有利于提升客户体验的产品,更好实现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利益共担。
补充投研力量、探索 " 工业化 " 升级、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同机构的表述迥异,但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目的相同。长风破浪会有时,公募费率改革的第三阶段已在路上,新的挑战即将来袭,新的机遇也在前方。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