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年,长鸿高科(605008)重启对实控人陶春风旗下广西长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广西长科 ")的收购计划。7 月 7 日晚间,长鸿高科披露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可转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广西长科 100% 股权。二度筹划收购实控人旗下资产背后,长鸿高科正承受着不小的业绩压力,自上市以来,公司净利逐年下滑,并于 2025 年一季度出现首次亏损。与此同时,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短期、长期借款合计超 20 亿元。在此背景下,此次并购广西长科能否成为长鸿高科业绩止跌的 " 解药 ",也将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标的股权刚大规模变动
长鸿高科拟再度筹划收购实控人旗下资产。
7 月 7 日晚间,长鸿高科披露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可转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广西长科 100% 股权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于 7 月 8 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 10 个交易日。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为海南定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海南定恒 ")、宁波定科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 宁波定科 ")、宁波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宁波定高 ")。本次交易初步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构成重组上市。
据了解,广西长科是一家专注于特种合成树脂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股权关系来看,广西长科以及本次交易对方海南定恒、宁波定科、宁波定高均系长鸿高科实控人陶春风旗下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本次的交易对方,海南定恒、宁波定科、宁波定高均于今年 4 月刚加入广西长科的股东行列。彼时,陶春风对广西长科股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内部调整,其旗下企业海南恒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从广西长科股东序列退出,并将所持有的 53.86% 广西长科股份全部转让给海南定恒、宁波定科、宁波定高。
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实控人在拟收购前对标的公司进行 " 左手倒右手 " 的操作可能是为了优化交易结构,将股权提前归集至便于并表或便于操作的载体公司,有助于提高收购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或是出于合规或审计准备的考虑,尤其在面对复杂监管审查时,提前做结构清理可以规避一些程序性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已非长鸿高科首次筹划收购广西长科。2023 年 9 月 1 日,公司曾披露公告称,拟以现金购买其广西长科 100% 股权。不过,当次重组事项仅筹划不足两个月,于当年 10 月终止。对于当次重组终止的原因,公司曾表示,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交易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公司与交易对方对交易方案中的核心交易条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陶春风身价曾超百亿
资本动作不断的陶春风,并非资本市场的等闲之辈。
资料显示,陶春风 1967 年出生,浙江嵊州人,系国内大型化工集团科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旗下资本版图中囊括了宁波科元精化股份有限公司、长鸿高科、浙江长鸿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广西长科、浙江长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定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国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从履历来看,2001 年 1 月— 2004 年 5 月,陶春风任职于大榭石化,担任常务副总经理;2004 年 6 月— 2008 年 9 月,任职于舟山石化,担任总经理;2008 年 10 月至今,任职于科元精化,历任总经理、执行董事、董事长;2012 年 6 月至今,历任长鸿高科总经理、执行董事,现任长鸿高科董事长。截至目前,长鸿高科也系其资本版图中唯一一家 A 股上市公司。
股权关系方面,同花顺 iFinD 资料显示,陶春风直接持有长鸿高科 2.72% 股权,其旗下企业宁波定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 宁波定鸿 ")系公司控股股东,直接持有 65.87% 公司股份。进一步穿透股权关系,陶春风直接持有宁波定鸿 91.5% 股份,同时,其旗下企业宁波科元天成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宁波定鸿 3.5% 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鸿高科市值最高时,即 2020 年 11 月,彼时陶春风曾一度问鼎嵊州首富,所持股份对应市值超百亿元。
不过,随着长鸿高科近年来股价接连震荡走低,陶春风身价也随之缩水。以陶春风当前持股比例粗略计算,截至最新收盘日,其所持股份对应市值不足 65 亿元。
上市即巅峰
筹划收购实控人旗下资产背后,长鸿高科自上市次年起业绩出现明显承压。
资料显示,长鸿高科 2020 年登陆 A 股市场,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 TPES 领军企业。在上市前的 2017 — 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4.91 亿元、10.21 亿元、11.57 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 6946.15 万元、1.81 亿元、2.15 亿元,接连走高。
进入 2020 年,即上市当年,长鸿高科净利继续同比增长。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 12.97 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 3.02 亿元,达到近年来的巅峰水平。
然而,自 2021 年起,长鸿高科的业绩便开始接连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21 —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17.33 亿元、23.72 亿元、14.16 亿元、36.34 亿元,波动较大;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 1.85 亿元、1.8 亿元、9500.95 万元、9422.29 万元,逐年走低。
2025 年一季度,长鸿高科业绩进一步下滑,出现了上市后首次净利亏损。具体来看,公司当期实现营业收入约为 7.18 亿元,同比下降 6.93%;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 -1642.89 万元,同比转亏。
业绩接连走低的同时,长鸿高科也面临财务压力。财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短期借款约 14.11 亿元,长期借款约 6.81 亿元,合计约 20.92 亿元。
针对相关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长鸿高科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