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第一波吃到 Manus 带来的 Agent 红利的产品,Lovart 绝对算一个。
2025 年 5 月 13 日发布后,这个号称是 " 世界第一个设计 Agent" 的 AI 设计应用,上线当天的申请排队人数,就达到了 2 万,邀请码一度被炒到 500 元 / 个。马斯克、Santiago 等科技圈的大 V,也纷纷在 X 上点赞或评论。
Lovart 的热度还未褪去,2025 年 7 月 3 日,其本土版 Agent" 星流 Agent" 又上了线——这也是 Manus 发布后,首个做了本土适配的 Agent 应用。相对的,3 月上线的 Manus,中文版仍在开发中。
背后的 " 操盘手 ",成立于 2023 年 5 月 LiblibAI,是目前国内总融资数额最高的 AI 图像类创业公司,也是创作者数量(超过 2000 万)第一的图像模型创作平台。创始人兼 CEO 陈冕,曾是字节跳动剪映、CapCut 全球商业化负责人。
在媒体的访谈中,陈冕形容如今 AI 创业的特点是 " 认知领先 + 极致执行 ":谁能做出第一个创新的产品,这对创新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目前,Lovart 和星流 Agent,都分别占据了海外和国内,设计类 Agent 生态的空白区。
不过,由于接入模型的不同,本土化适配目前对于 Agent 而言,难免会阉割掉部分的性能和体验。延续 Lovart 的口碑,星流 Agent 还差点火候。
星流 Agent 做了本地化,但我仍然选择 Lovart
作为一个设计小白用户,对比使用星流 Agent 和 Lovart 后,作者最大的感受是:
两个 Agent 审美都不错,但在文字理解上,Lovart 还是略胜星流 Agent 一筹。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在 Lovart 和星流 Agent 中输入了同一段 Prompt,其中包括在图片中展示 TikTok 元素,以及一段代码。
生成结果显示,星流 Agent 给出的两张图片,"TikTok" 就没有写对的,给出的代码也是一段乱码。Lovart 的代码不说能不能运行,但在拼写和格式上已经八九不离十。
背后的原因,还是出在接入的模型上。
Lovart 背后,有丰富的海外 SOTA 模型,包括 GPT image-1、Flux Pro、OpenAI-o3、Gemini Imagen 3。
比如 GPT image-1,是目前 OpenAI 最强的多模态模型,文本渲染能力十分突出——通俗来讲,就是能够更可靠地在图像中生成准确的文字,以满足带文字说明的图片设计需求。
操作面板显示,在生图过程中,星流 Agent 主要调用的是 Flux.1 等模型。虽然在一致性上,Flux 有突出的表现,但文本渲染能力与 GPT、Gemini 等模型仍然存在差距。
官方表示,星流 Agent 比 Lovart 更适配中国用户,对中文语义的理解更强。但在实操过程中,Lovart 和星流 Agent 在国风审美、国风元素的理解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差距。
以生成《甄嬛传》海报为例,星流 Agent 和 Lovart 都交付了不错的成果,海报中涵盖了清朝服饰和宫廷元素。甚至在某些方案上,作者个人认为,Lovart 的审美比星流 Agent 更好。
但一个大 bug 是,无论是星流 Agent,还是 Lovart,都在海报的文字渲染上双双翻车。" 甄嬛传 " 三个字,星流 Agent 错了 1 个,Lovart 错了 2 个。
在图片编辑和视频生成等其他功能上,星流 Agent 和 Lovart 没有太多区别。比如,作者用星流 Agent 联网搜索,给《智能涌现》生成了一组新的视觉图,还能通过文字对话,直接对图片进行编辑。
同 Lovart 一样,星流 Agent 也接入了 Kling 2.1、Hailuo 02 等视频和 3D 模型。因此星流 Agent 也能丝滑地将图片分镜,生成带 BGM 的视频。
作者用星流 Agent,尝试做了一个带 BGM 的《智能涌现》LOGO 动效。从动画分镜生成,到配乐,再到视频生成,Agent 只用了一轮对话,体验感还是不错的。
以及,依托于 LiblibAI 在国内积累下的丰富创作者和模型生态,星流 AI 的 " 社区感 " 会更为浓厚。比如,星流 AI 内置的 " 图片灵感 " 界面,是 Lovart 目前没有的。
其中提供的 " 艺术插画 "" 卡通动漫 " 等丰富类目,能够更好地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对于小白用户而言,还能一键创作同款风格的图像。
不过,这款号称面向专业设计师的 Agent,离真正的设计创作领域还有一定的距离。
比如,不少设计师在社交平台上反映,目前 Agent 形式偏向于根据模型理解能力去 " 一键生图 ",但并没有专业场景下的数据积累,也难以和有固定 SOP(标准操作流程)的工作流适配。
" 现在设计 Agent 更像是满足普通人偶发性创作需求的小工具。" 一名平面设计从业者告诉我们," 在专业领域,这类 Agent 只能在辅助某些节点的需求,没法‘一站式’满足。"
把验证过的产品和经验,快速复制到空白的市场
LiblibAI 最成功的两款产品,图像模型社区 LiblibAI,以及出海的设计 Agent Lovart,都采用了同一套打法:将别人已经验证过的产品和经验,复制到一个空白的市场,建立先发优势。
比如,LiblibAI 成立之初对标的,是注册用户量超 300 万的海外图像模型社区 Civitai。而恰巧,国内的图像模型社区赛道,在彼时还无人问津。
Lovart 在海外快速起量,也离不开将 Manus 的路子,复制到设计,这一 Agent 还没进入的垂直领域。
一名 LiblibAI 员工对《智能涌现》透露,LiblibAI 在 2025 年年初就开始布局 Agent,但苦于一直无法确定产品的形态,直到 Manus 发布——三天后,Lovart 的团队立马组建。最终,无论是 " 任务创建区 + 流程可视化 " 的产品形态,还是发放邀请码的营销策略,Lovart 与 Manus 如出一辙。
快,则是 LiblibAI 在用户中先发建立认知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这也是从成立之初,刻在 LiblibAI 骨子里的认知。LiblibAI 联合创始人张子捷曾告诉《智能涌现》,但凡 LiblibAI 上线晚一个月,赛道中就会多出两三个竞品,后续的融资和用户增长也不会那么容易。
不少员工回忆,为了吃到 Manus 的第一波红利,Lovart 的研发节奏相当激进:公司最初定的目标,是三周内完成研发,后来出于可行性,又改成了一个月内;实行单休,加班到晚 10 点后是家常便饭。
事实证明,赶早的 Lovart 上线后,的确延续了 Manus 的声量:发布 5 天内,Discord 频道就涌入了超过 10 万名用户。量子位智库数据显示,Lovart 发布当月,Web 端月访问总量达到了 30 万左右。
星流 Agent 如今面对的,是竞争更为残酷的国内市场。字节等大厂来势汹汹,正在挤压国内图像类创业公司的空间。
根据非凡产研数据,2025 年 3 月到 4 月,星流 AI 的月访问量从 100 万滑落到了 50 万左右。相对的,字节的即梦 AI,仍然保持着 5.92% 的增长率,4 月访问量达到了 675 万左右。
海外造势后迅速做本地化,星流 Agent 承接 Lovart 流量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了。一名 LiblibAI 员工也表示,在 Lovart 的用户中,中国用户占了一半," 说明国人还是有这个需求的 "。
能否借 Lovart 之名,拉动星流 AI 的增长,快速上线的星流 Agent,还有待国内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