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T 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他,背上通勤包,走出家门,没有走向私家车,而是骑上了路边的共享单车;她,走了 800 米到达地铁站,既不用担心堵车,也成就了一次低碳出行。
眼下," 低碳生活 " 正在成为一个热词,不仅是出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可以为环保出一份力: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用马克杯代替一次性纸杯接咖啡;孩子们写完的作业本背面当作草稿纸;精打细算的女主人将淘米水浇灌绿植……
你知道吗?现在你的 " 低碳行为 " 有可能换成 " 真金白银 "。
6 月 25 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 " 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旨在深入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公众低碳意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当天,公测了半年多、积累了 13 万名用户试用经验的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这意味着,市民只要在该平台上开通个人碳账户,平时低碳的 " 举手之劳 " 就可以获得碳积分。
如何开通个人碳账户?进入随申办的 " 碳普惠专区 ",点击 " 碳账户未开通 ",按提示设置口令等即可开通。之后授权能获得积分的场景,包括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滴滴青桔、Metro 大都会、EvDate 等,和相关账户进行绑定,日后在这些场景出行就能自动获得碳积分。例如,平时用乘车码乘坐地铁比较多,点击 " 上海交通卡(轨道交通)—去授权 ",就会绑定经过实名认证的乘车码账户,但目前暂不支持实体公交卡绑定。
官方提供 " 薅羊毛 " 机会,当然不能错过。点击 " 兑换权益商品 ",详细的权益品类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在页面上。以 " 数字人民币 " 为例,目前可以在建行碳积分商城、工行碳积分商城、交行碳积分商城、沪碳行碳积分商城中兑换一定额度的数字人民币。沪碳行碳积分商城显示,I 类账户 1.75 万个碳积分可以换 1 元数字人民币或 Metro 大都会满 3 元减 1 元地铁券等。如果兑换数字人民币,兑换前需开通央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将钱包升级为三类钱包。此外,还可以兑换外卖红包、视频平台会员等,像腾讯视频会员周卡需要 10 万个碳积分。
《IT 时报》记者发现,兑换所需的积分看上去很高,那平时点滴的低碳行为能攒多少积分?
估算一下,目前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可减少 97 克二氧化碳排放;每坐一次地面公交,可减少 422 克二氧化碳排放;每骑行一公里,可减少 98 克二氧化碳排放。一克减排量可以兑换一个碳积分。假设每天从家到单位有 10 站地铁,平均站间距在 1.5 公里左右,来回一共 30 公里,根据一公里地铁可减少 97 克二氧化碳排放,30 公里就可减少将近 3000 克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可以获得将近 3000 个碳积分,一周就能获得约 15000 个碳积分。
据报道,一位在公测时体验的市民每天乘地铁的通勤距离近 80 公里,每天可减排约 6230 克。每个月,她可以兑换一张 10 元的数字人民币,还有洗车券、电车充电券等。
在不少兑换产品中,标注着 I 类和 II 类积分所需的量,I 类和 II 类积分在签发依据、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区别。I 类减排量根据碳普惠发布的 I 类方法学产生,II 类减排量则根据 II 类方法学产生。上海碳普惠平台中,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场景产生的减排量属于 I 类,纯电动乘用车等场景产生的减排量属于 II 类。
未来,碳减排场景和权益类型有望继续增加,比如助农商品、上海本地体育赛事和景区门票等。
当然,这不是单纯的 " 薅羊毛 ",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把 " 减碳 " 这个抽象概念变成可感知、可操作的日常行动,少开一天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少用一次性产品、多循环利用;随手关灯、无纸化办公……让减碳行为 " 看得见、算得清、有回报 ",让碳账户里可触摸的绿色数字成为每个人可触的绿色日常。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随申办 豆包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