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飞猪合并进阿里电商半个月以来,大厂内又发生了不少组织变动。
阿里进一步精简非业务一线的合伙人团队,从 26 个减少为 17 个;字节 Seed 大语言模型技术负责人因个人问题被辞退,机器人负责人孔涛被曝离职创业。这些调整背后,很多都和 AI 有关。
过去一年,头部互联网公司中的半壁江山——腾讯、阿里、字节、美团、百度、快手 6 家大厂都把 AI 写进公司战略,至少做了 12 次组织架构调整。其中,腾讯、阿里、字节调整最多。
大厂对 AI 的投入和预期相比 AI 创业公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大模型越来越难融到钱、AI 应用还没真正火爆就已经红海的情况下,大厂有自己的优势:资金池稳定,创始人足够重视,再加上 " 无上限投入 " 的态度和不断突破上限的慷慨薪资,吸引了 AI 大牛们加入。不过,大厂也很难完全复刻 AI 创业公司的气质,一是科研气氛,二是 AI 优先级。
当下这个微妙的时间点,大厂频繁调整架构也情有可原。自上而下 " 全员 AI" 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往往是公司创始人意识到 AI 的重要性,写入公司战略,加大 AI 投入,设置 AI 事业部;自下而上的第二阶段还在进行中——业务执行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再分配调整 AI 分工。
核心人物动向,更是直接反映了高层关注的重点。
半年内,马云五次回到阿里。每次回归,阿里组织变化都如影随形。几次分别是:去年 11 月蒋凡任职电商事业群 CEO 一周之后;12 月 8 日蚂蚁周年马云发表 "AI 时代 " 主题致辞;2 月 11 日阿里宣布 " 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 " 的当天,马云再度回到阿里;5 月阿里打通内网、取消事业部限制的第二天,马云参加阿里日活动;以及 6 月 24 日,就在淘宝闪购破 6000 万订单,阿里宣布饿了么、飞猪合并进电商事业群的第二天,马云据称参加了淘宝闪购周会。2023 年之后低调许久的马云,每次出现都和电商、AI+ 云有关。
退出一线五年之久的张一鸣,近期也开始频繁往返新加坡北京,参与字节 AI 核心团队 Seed 的月会。据多家媒体报道,张一鸣这段时间一直在拜访科学家、创业者,深入交流 AI。期间字节 AI 团队高管来来去去,灵魂人物张一鸣就成了 AI 和机器人的 " 定海神针 "。
从战略、业务,再到人,最近一年,AI 影响大厂组织架构变化呈现出三点特征:
1. 战略上赋权 AI,形成 3 种不同的架构模式;
2. 业务上,无上限投入与 " 合并同类项 " 并存;
3. 具体岗位上,字节流动性最强,阿里调整还在继续。
一、AI 在大厂长出 3 种架构模式
互联网大厂一度离 AI 最近,创始人在 AI 领域有前瞻力。不过,从过往大厂 AI 发展历程上看,也不乏 " 灯下黑 " 时刻:一早设立 AI 团队,经历过一段探索时期,没有获得相应产出而逐渐边缘化,被横空出世的 ChatGPT 敲醒,再度奋起直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字节。2016 年,张一鸣就主导成立了 AI lab,但随着张一鸣从一线后撤、字节重心偏移到站内商业化,不赚钱的 AI lab 渐渐没了声响。直到字节 2023 年重组 AI 部门,AI lab 依然摇摆,今年 6 月被收归进 Seed 团队。
这背后有战略决策原因,也有大厂 " 水土 " 原因。
和 OpenAI、Anthropic、智谱 AI 这些从成立之初就定位研究型机构的 AI 原生公司(AI Native)不一样,中国互联网大厂二十年间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前、中、后台架构,偏好在自有组织架构体系内为 AI 开垦一块新地,建立 "AI 事业群 " 或实现 " 业务一体化 ",强调落地和变现。
这一点有好有坏。好处是,可以推动 AI 与业务结合,坏处是,AI 研究员习惯的实验室式协同、纯粹的模型研究,和商业公司晋升路径和考核标准天然相悖。比如 2023 年就营收 1 亿美元的 Midjourney 仅有 11 人,150 人的 DeepSeek 仅有三层架构:创始人 - 小组长 - 员工,这并不妨碍它们长成厉害的组织,带来可观的收入。意识到了这一点的字节在今年 3 月 18 日取消了 AI 核心 Seed 团队的 OKR 季度考核,给重金招进来的 AI 大牛们提供更宽松的研究空间。
经过多次调整磨合,目前,互联网大厂 AI 部门主要采取 3 种架构方式:
1. 技术 - 模型 - 应用:比如字节 "Stone(技术算力中台)-Seed(大模型研发)-Flow(AI 应用产品)",阿里则是阿里云底座、通义千问大模型中间层、夸克 + 钉钉应用层三层;
2. 技术 + 模型 - 应用:如腾讯 TEG(技术工程事业部)下设大语言模型部、多模态模型部,整合机器学习平台部、数据平台部等,集成技术和模型;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管理 QQ 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元宝等应用。百度则是把 AI 能力作为技术中台(TPG),向各个业务输出 AI 算法、深度学习平台(飞桨)、大模型(文心一言)等技术支持。
前两种更适合大规模、大投入、大团队的阿里、字节、腾讯,第三种则适合 " 小而美 " 打法,比如快手——到 2025 年 Q1,聚焦视频 + 图像生成的可灵 AI 已经为快手贡献 1.5 亿元收入。
二、从无限支持到 " 合并同类项 "
AI 研发投入耗时周期长,而且投入数以百亿计。对于大厂来说,即便对 AI 始终坚持 " 无上限 " 支持,但也同时在进行横向合并,以集中力量投入更有机会获得增长的业务。
从近一年大厂 AI 相关的架构调整中可以看出,阿里明显在收缩核心业务,从零售、线下业务中抽身,把精力转移到电商、AI+ 云。
另一边,其他大厂也在归拢现有 AI 业务,合并同类项。字节在大力扶持 Seed 大模型团队,同时评估 Flow 团队十余个 AI 应用赛马结果,留下用户规模更大、产品力更强的,整合其次的。
比如 6 月初,饿了么刚刚宣布 AI 化,后脚就被并入大电商事业群。显然,在阿里内部,饿了么被归纳为电商撮合类业务,业务与 AI 的结合也就不那么优先紧迫——据一财商学院了解,电商事业群 CEO 蒋凡的 OKR 中,AI 优先级并不高,排在所有指标的最后。
阿里三年投入 3800 亿计划依然在进行,字节依然会给出超出市场预期的 AI 岗位薪资,腾讯依然不急于靠 AI 收获短期回报,只不过:承担核心指标的部门变了,还需要时间量化落地;表现不及预期的应用或团队将被更 " 温和 " 地重新整合,不为打出 "325" 绩效低分,而是为刺激 AI 赋能业务。互联网大厂在以自己的方式摸索 AI 团队的运行逻辑。
三、字节流动性最强,阿里还在调整,腾讯加码招聘
换个视角,从 " 具体的人 " 维度看大厂组织变化,也不过是一次次招聘、离职罢了。但不得不承认,AI 行业正处在炙手可热的劲头上。
一位人工智能从业者告诉一财商学院,半年前一位硅谷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应届生,就可以拿到 20 万美元 / 年的薪资 offer。国内快手、腾讯、字节等大厂,算法、AI 搜等岗位硕士应届生薪资也水涨船高,可以达到 4-5 万元 / 月。
大厂高价吸引人才,AI 人才薪资不断突破薪资体系上限。近两年,字节笼络了许多技术大牛和成功创业者。据晚点报道,Flow 总负责人朱骏曾是短视频产品 Musical.ly 的创始人之一,36 氪创始人刘成城(Kayden)目前在负责字节 AI 耳机和眼镜和手机厂商合作。去年 12 月,字节曾豪掷千万年薪招入阿里大模型大将周畅,今年 2 月又招来前谷歌 DeepMind 副总裁吴永辉,其目前担任 Seed 一号位。
紧接着 3 月,字节推出 Top Seed 计划,不拘一格降人才。" 豪横 " 的招聘风格让本来就贵的 AI 人才更贵了,字节多次为技术岗位开出数百万元年薪。
但另一方面,成功经验丰富的老兵和高价笼络来的大牛,很难一直留在大厂,跳槽其他大厂或者跳出去创业的很多。
据统计,字节系高管已有超 20 人离开字节进行 AI 创业。其中包括前抖音产品负责人、PICO 副总裁任利锋,前字节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前飞书海外产品负责人张涛,联合创办了 Manus;前剪映商业化负责人陈冕,创办了 LiblibAI 等。
阿里这边,4 月 " 钉钉之父 " 陈航(无招)回归之后,6 月 23 日刚刚经历事业部之间的大框架合并,再向下延展的调整还在继续,因此具体岗位变动消息不多。据阿里内部员工推测,回归 " 一个阿里 ",部门合并之后,各个事业部的职能部门可能也将迎来合并缩减。
相比之下,腾讯稳定性更强一些,更多是在加码招聘。4 月 17 日,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 28000 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仅 2025 年将迎来 10000 名校招实习生,技术类岗位 " 扩招 " 力度空前。6 月校招季,腾讯还推出招聘技术人才的 " 青云计划 ",对标华为天才少年、字节 Top Seed," 薪酬上不封顶 "。
不论战略、业务还是具体岗位,AI 都在深刻地改变互联网。大厂面对 AI,重点在于如何激发组织活力,从而赢得长期的胜利。
四、写在后面
短短一年,各厂 AI 部门就经历多次重组,大厂的组织内功恐怕还要继续修炼。
纵观这场由国外卷到国内,小厂卷到大厂的 AI 赛跑,短期内还没有显著的盈利模式,且大厂研发开支还在逐年上升。字节、阿里、腾讯 2024 年投入均超过 500 亿元,2025 年即将逼近千亿。这其中大部分钱都花在 AI 算力、研发人员成本上。各厂 AI 业务中,仅有阿里云 2022 年进入盈利周期,2024 年营收突破 1180 亿。
大厂绑定 AI,意图也是显而易见。互联网增长见顶,大厂需要上 AI 的牌桌,获取赢家通吃的机会。手握前一个时代赚到的红利,押上自己最大限度的筹码,换一张 AGI 时代入场券。
不过不是所有大厂都对 AI 热潮感冒,京东、拼多多、网易们延续自己的逻辑,也活得挺好——刘强东再次亲自上一线带领 57 万 " 兄弟们 " 杀入外卖,拼多多砸下千亿补贴换用户,网易 " 苟 " 住游戏文娱,净利还能逐年攀升。
AI 不是互联网大厂唯一解法,但如果选择了 AI,就要接受它的高度不确定性。
参考资料:
重新认识阿里:大踏步迈向 AI,晚点
腾讯 AI,加速狂飙的这半年,雷锋网
六小龙留不住字节大神,字母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财商学,作者:王艺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