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19分钟前

半年卖出 135.5 万辆,长安汽车凭什么?

撰文 / 路 行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赵昊然

在充满变量的全球汽车竞赛中,智能化浪潮从前沿走向规模化落地,新能源从 " 是否 " 转向 " 好不好 ",出海不再是选择题。对于车企而言,新的挑战不只是卖得多,而是卖得准、跑得快、活得久。这对品牌、产品、技术乃至全球经营体系提出了全方位挑战。

6 月结束之后,长安汽车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2025 年上半年,长安累计销量 135.5 万辆,创下近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型 45 万辆,同比增长 48.8%。

尤为亮眼的是旗下三大品牌五大产品序列的协同发力,整体产品矩阵兼顾 " 新 " 与 " 稳 ",实现流量与留量的平衡。高端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连续 4 个月稳居万台月销水平;长安启源以家庭化定位赢得市场认可,Q07 累计交付量突破 2 万辆;深蓝汽车在超级增程与智能化能力的 " 双轮驱动 " 下,全球累计交付总量突破 50 万辆。

与此同时,其经典热销车型依然具备强劲韧性,CS75 系列和商用品牌凯程在新能源化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前者销量已超 280 万辆,后者连续 5 个月摘得新能源微客市场销量冠军。

这些数据并不只是规模增长的体现,更是其内部结构优化、战略落地、品牌跃升的结果。长安的 " 多品牌矩阵 + 技术纵深布局 " 策略开始见效,为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上的突破构建出系统性优势。

智能科技企业的车轮化表达

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行业经历了 " 电动替代燃油 " 的一次重大重构。而当前,产业已从电动化初级竞争进入智能电动的综合较量,动力形式不再是唯一焦点,消费者对于智能化体验、整车系统能效、品牌价值感的要求迅速提升,形成了更复杂的购买决策体系。

回顾上半年,长安汽车 " 五大品牌 " 全面进阶,坚持多元动力并行路线助力各品牌快速发展,新能源步入新品上市快车道。启源 Q07、深蓝 S09、阿维塔 06、凯程 V919、UNI-Z PHEV 等大单品势头猛进,智能化创新技术逐步释放潜能,品牌全面向智向上跃迁,科技转型全面提速迈入新征程。

长安 UNI-Z

4 月的上海国际车展,长安以 " 智慧全球 共赢未来 " 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其技术转型的成果。其展出的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天衡底盘、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既是技术实力的象征,也释放出长安向 " 科技公司 " 转型的强烈信号。

在技术层面,长安的关键词不再只是 " 造车 ",而是 " 智能科技企业的车轮化表达 "。

其电动化布局围绕 " 香格里拉 " 计划持续深入,具有行业前瞻性的固态电池 " 金钟罩 " 已进入实车验证阶段。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与宽温域适应能力,计划于今年发布功能样车,并于 2027 年实现量产。这背后是长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目前已布局专利近 2 万项,70% 为发明专利。

在智能化方面,长安推出的 " 北斗天枢 2.0" 计划稳步推进。" 中央计算 + 区域环网 "SDA 平台全面融入 AI 大模型,其集成的 " 天枢智驾系统 " 支持 L3 级别自动驾驶,已有功能包括原地掉头、钟摆式泊车等 200 余种高难度场景。

同时,基于 SDA 平台的架构升级正在释放出新的产品体验。从硬件配置(激光雷达、传感器、算力芯片)到软件能力(决策算法、交互系统),长安正以 " 软件定义汽车 " 的理念重塑产品价值。其自主研发的软硬解耦电池管理系统、" 七合一 " 动态控制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整车集成度、降低成本、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此外,长安高度重视汽车的安全性,除了选择安全冗余的主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也行业领先。长安打造的方舟车身架构,车身 70% 以上使用超高强度钢,钢强度达 1500 兆帕,相当于每平米可承受 15 吨重量的压力。

" 无海外、不长安 "

区域市场重构正在重塑产业版图。欧美车企在新能源转换中的步伐各异,中国车企则凭借灵活供应链、规模制造优势、日趋领先的智能化能力,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增量市场攻城略地,成为出口增长的最大推动者。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中国车企正经历从 " 价格换市场 " 到 " 品牌建生态 " 的战略跃迁。长安的 " 海纳百川 " 全球计划便是典型案例,正在从单点产品出口转向体系能力输出。

在 " 无海外、不长安 " 的战略引导下,2025 年上半年,长安正式进入 " 海纳百川 " 计划提速阶段。其 "152 全球布局 " 明确五大核心区域:东南亚、中南美、欧洲、中东非洲、欧亚,已在 100 多个国家建立渠道网点超过 1.4 万个。

不仅如此,长安还通过推动本地 KD 工厂、渠道建设、服务体系标准输出,逐步从 " 销售驱动 " 转向 " 体系能力输出 ",形成完整的本地生态建设模式。

其全球制造体系正逐步成型,目前已布局 20 个海外工厂,建成投产 9 个。其中,泰国罗勇新能源整车基地于 5 月投产,成为长安第 2859 万辆下线的生产基地。这不仅是制造全球化的关键一环,更是新能源产能布局从国内供给走向海外本地化的战略转折。

品牌出海方面,长安持续加码全球曝光。上半年先后在欧洲、中亚、东南亚、中东等市场举办 30 多场品牌活动。3 月的欧洲品牌发布会,正式宣告长安进军欧盟市场;在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设旗舰店,使欧亚市场拼图更加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出口量在 2025 年 1 月创下历史新高,环比暴涨超 8 倍,首次跻身中国车企出口前三。主力出口车型 CS55 PLUS、CS35 PLUS 均实现翻倍增长,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

长安不再只是 " 中国制造 ",而是在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央企担当与产业协同并重

作为央企代表,长安不仅关注自身增长,更以产业链稳定、行业健康为己任。2025 年,其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保障产业链健康循环。

在研发体系方面,长安已建立 17 家科技公司、16 个研究与产品开发中心、180 个实验室,并联合国家部委设立唯一智能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期主义与专业化并行,为其在核心零部件与前沿智能技术上赢得先发优势。

在合作生态上,长安深知开放合作对于新时代产业创新的重要性。与华为、腾讯、地平线、联通、亿航等 30 多家企业形成联合攻关机制,共建智能驾驶、公有云平台、交互系统与多模态感知能力,打造行业共赢的开放生态。

每一个行业的拐点,都是头部玩家洗牌的加速器。在此背景下,既能构建技术护城河,又能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变化的企业,将拥有真正的周期穿越力。

当行业的浪潮再度袭来,长安已成为新时代全球汽车版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ABR

特别推荐RECOMMEND

01

马斯克的政治豪赌,输了

02

90 后花美男 MG 初舞台,一出手就是 100 亿……

03

大众 CEO,该放弃大众集团还是保时捷?

04

华为、小米打嘴仗,车圈吵翻天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