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七十三)
7 月初,人民文学出版社要从朝阳门内 166 号灰楼迁往新址的消息,成了京城的文化新闻。据一个视频介绍,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其实,《平原烈火》于 1949 年完稿,1950 年就已经作为 " 文艺建设丛书 " 一种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后来出版社分工,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再版。我手头的这一本是 1980 年版的天津第 19 印次,印数已累计 45 万册。粗略估计,在上世纪 50 年代,《平原烈火》发行量足在百万之数。
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38 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残酷的 " 五一 " 大扫荡,以一个少年战士的身份参加抗日战争,还参加过平津战役、解放太原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在炮火中成长的作家,以他丰富、独特的军队生活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一部以冀中抗日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是为新中国献礼的。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这部只有 12 万字的作品,既给徐光耀带来荣誉,也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许多报刊请他介绍创作经验,有的单位请他做报告,他的战友和朋友热议他的作品,评论家的目光聚焦这位文学新秀。当年还是军队青年作家的徐光耀,正是以这种荣耀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他渴望在文学进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时任所长的丁玲对《平原烈火》的评论是:"《平原烈火》比起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来,只差了一点点,只是这一点点,那就是人物周铁汉还有点概念化。"
《平原烈火》是写八路军的小股部队与日伪军在冀中平原上的战斗。在日本侵略者对冀中展开残酷的 " 五一 " 大扫荡后,这一支小部队在敌后根据地顽强地生存战斗,以游击战术扰乱敌人据点,消灭侵略者,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周铁汉,像所有部队里的战士一样,以牺牲精神,在战斗中成长。为了拔高周铁汉的形象,小说还设计他在监狱成立党组织并领导越狱。小说在不长的篇幅里描绘冀中农村在敌人占领期的社会组织、军民关系、军事设施,八路军对伪军开展的攻心战术,农民在八路军的掩护下抢收麦子,青纱帐里的埋伏和战斗。各章节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读者看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敌的真实历史。作家真实的想法,也许就是要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在篇幅上限制自己的笔,把家乡人民的抗日事迹告诉新中国的读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小说的艺术高下,作家还来不及多考虑。
徐光耀以真挚深厚的感情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将一个乡村顽童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故事用抒情诗来叙述,比起《平原烈火》来,《小兵张嘎》人物的心理活动更真实,艺术感染力更强。沈从文先生对小说创作有句名言,说作家 " 要贴着人物写 "。嘎子的奶奶是被日本鬼子打死的,为了报仇,受到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干部老钟叔的影响,他早就有参加八路军的愿望。但是,他还是个 13 岁的少年。小说从嘎子喜欢老钟叔给他做的玩具手枪,到在街头修车铺用枣树刺扎破罗金保的自行车胎;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一支真枪,在村里给小伙伴炫耀式地演讲;和小胖墩摔跤咬对方一口;用青草堵小胖墩家的烟囱;又缴获一支手枪后藏在大树上的鸟窝,每一次少年的顽皮行为,都是追着人物的心理和生理来写。小说的背景是白洋淀。嘎子在房东家养伤时,和房东的女儿玉英的亲密关系,曾让房东大爷产生让嘎子当倒插门女婿的想法。这个情节,也符合人物、故事发展的逻辑。
我在和嘎子相同的年龄,在乡村看过许多遍黑白电影《小兵张嘎》。美丽的白洋淀风光,嘎子和玉英在船上的快乐情景,仿佛也是我们的童年生活。由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文艺作品忌讳表现爱情,房东对嘎子和玉英的期望并没有在影片出现,只隐藏在小说里。小说经作家多次修改,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经典。
80 年前,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苦难的中国大地有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故事。以冀中地区为例,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有《风云初记》《腹地》《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还在嘎子的年龄,我就通过读这些小说了解北方的抗战史,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学。因为业余研究孙犁,我了解孙犁和徐光耀之间 "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 " 的友谊,买了 10 卷本的《徐光耀日记》,是要查找与孙犁有关的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这部奇特的日记吸引,从一手资料看到了一个作家的勤奋和成长的秘密。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日子,一个读书人用什么来纪念?——唯有读书。于是,我重读《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并写下简短的读书记。知道徐光耀同志已是百岁老人,我这篇短文谨向这位抗日老战士、老作家致敬!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