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柴旭晨
车圈已经卷到按分钟公布订单量了。
几天之前,小米 YU7 用 3 分钟 20 万台的订单量点燃车圈,弄得友商们都有些急眼了。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在小鹏 G7 发布会后采访中坦言:" 很令人惊讶,(小米 YU7)创造了一个神话 ",但随即他也强调," 我们的数据也很不错,有信心取得好成绩。"
7 月 3 日,小鹏 G7 正式上市,相比预售,这一次小鹏新增了一个 602 长续航 Max 版,共分为三个三个版本:602 长续航 Max 版、702 超长续航 Max 版、702 超长续航 Ultra 版,售价分别为 19.58 万元、20.58 万元、22.58 万元。
这一起售价比特斯拉 Model Y 的起售价低出 6.77 万元,相比小米 YU7 也便宜了 5.77 万元,在同级别的 SUV 市场,也算是比较有竞争力。
很快,小鹏也按分钟公布了 G7 的订单量—— 9 分钟大定破 10000 台。这一成绩放在小米 YU7 之前,也足以令同行惊讶,但如今,大家惊叹的阈值,已经被小米 YU7 预支完了。
尽管在订单上难以复制小米,但在营销上,何小鹏还是稍稍从雷军那里学到了一些。
在发布会之前,小鹏就几番 cue 小米,何小鹏自己还下定了小米 YU7 Pro 版,雷军也在小鹏 G7 发布会前一晚的直播中表示," 等不及小米 YU7 的,也可以看看小鹏。"
同时,小鹏 G7 的发布会," 米 " 味颇浓。
在预售发布会上,何小鹏的重点都放在技术上。这一次,何小鹏先从各种通俗通俗易懂的配置开始讲起。而对于功能讲得细致的程度和雷军有得一拼。
由于定位家庭用户,小鹏 G7 也格外强调空间与舒适。
小鹏 G7 整车空间达 4.47m ,拥有前排 1062mm、后排 1035mm 的超大头部空间。在此前的展示中,身高 188cm 的球星马布里坐在后排可以将篮球举过头顶。
同时,为了解决晕车问题,小鹏 G7 搭载了太极 AI 底盘,该底盘首发行业 5 项 AI 底盘能力,可以提前识别减速带、颠簸路段、障碍物、凹坑和凸起,可以有效防晕车。
当然,底盘稳当也得益于硬件方面的配置。在硬件方面,小鹏 G7 全系标配豪华底盘硬件,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以及太极液压衬套矩阵,并进行了上万次减速带测试、超 2000 次起伏路测试还有 300+ 次早晚高峰标定。
小鹏还邀请网红晕车狗来测试,小鹏 G7 也顺利通过了狗狗的考验。
和小米汽车的发布会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在这一次小鹏 G7 的发布会上,何小鹏 cue 到 Model Y 的频率也很高。而和 Model Y 对比,意在科技方面的比拼,这也是小鹏最自信的方面。
这一次,小鹏众多能力是全系标配的,Max 版和 Ultra 的主要区别是芯片,进而算力有所不同。何小鹏称,G7 的推出,正式标志着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进入了全新的 "Ultra 时代 "。从配置来看,G7Ultra 配备了三颗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过 2200TOPS,是行业其他旗舰 3 倍以上。
基于三颗芯片提供的有效算力,小鹏 G7 全球首发搭载 VLA+VLM 大模型,并实现完全本地端部署运行。
其中,VLA-OL 模型构建了 " 运动型大脑 + 小脑 " 的智驾架构,同时具备持续强化学习能力。而 VLM 大模型是车辆理解世界的 AI 大脑,能够理解、记忆用户需求并提供定制化专属服务,使智能座舱从传统的被动接收按键、屏幕、语音等指令。
这也是为未来的储备,因此,这款车号称是全球首款 L3 级算力的超级 AI 汽车。
不过,遗憾的是,Ultra 版本的部分能力并不能立马就拥有。VLA 软件 OTA 将在今年 9 月推送上车,而座舱的一颗图灵 AI 芯片需要在 11 月份左右前往门店后装上车。
在呈现方式上学习小米,而在技术上,和华为合作的 " 追光全景 "AR-HUD 也是这款车的卖点之一。
这是小鹏今年的第一款全新车型,从以上配置可以看出,小鹏也是拼尽了全力。小鹏 G7 产品负责人 Nick 还阐释了小米 YU7 差异化定位:" 小米 YU7 主打颜值、操控,G7 则专注家庭与科技,两者都是‘长板很长’的产品。"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站在流量之巅的小米,也有自己的课题要面对。行业虽然都羡慕小米的订单,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基因与故事,小鹏在过去的几年,也在实现一步步地迭代。
从 2022 年小鹏 G9 灾难式的发布会,到如今的自信从容,订单 9 分钟破万,何小鹏与小鹏的蜕变都肉眼可见。何小鹏将小鹏过去的三年总结为涅槃式的变化。
他总结,在过去的三年,在组织、战略规划、经营、供应链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未来,小鹏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技术、组织、商业化以及全球化。
何小鹏还透露,小鹏二季度财务表现非常不错,四季度实现盈利不具挑战。
行业的神话不是人人都可以创造,但每家都有自己山要翻。
上半年,小鹏半年就卖出了去年全年的量,今年定下的目标也完成了一半。同时,新业务的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也有了量产的消息,全球化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在海外生产了。可以说,如今进入正循环的小鹏,已经开始跑起来了,未来需要的是稳扎稳打,而非创造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