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长在关中农村,没吃过啥好的,加之父母一直忙碌于生计,所以对饭食一直仅满足于吃饱即可,至于美食也就没有什么概念。唯有肉夹馍不一样。对我来说,肉夹馍就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了。
有时候遇到父母赶集回来,运气好,才会给我们弟兄俩每人带一个肉夹馍。每当父亲从帆布包里面掏出来一个像艺术品的纸包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口福了,连肚里的馋虫都精神了。
肉夹馍被麻纸包得严严实实,里面的油脂也已经渗了出来,摸到手里还是温热的。纸包用细细的麻绳十字捆扎,上面系了个活口,轻轻一拉即可解开。
当揭开麻纸,一股肉香马上就钻进鼻孔,顺着鼻孔回旋一圈又溜进口腔,仿佛清晨的雾气充盈起来,最后四散于口腔中的每一个毛孔,随即化作甘露,引得我满口流涎。
唉,好吃是好吃,就是不经吃。
上学后,逐渐远离老家,但吃过了那么多美食,对于肉夹馍的喜爱却依旧不减。而且我还发现这肉夹馍的拥趸者愈多,有人竟直接将肉夹馍与凉皮称之为三秦套餐。
我喜欢吃文卫路上半间门面的肉夹馍,店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不管打馍还是做腊汁肉都很讲究。
首先,肉夹馍的馍肯定要自己打。用老酵头发的碱面和着大油揉醒到位,就见小伙右手持一拃长的擀面杖,左手反复揉着面团,擀成一个长条状后再从里到外卷到一起,随后封馍底按压,再将面团擀成面饼,最后将面饼挂在手上扣成碗状,放至炉子上的钢板烫花,再次翻面时必须要将馍饼摔在钢板上,发出 " 啪 " 的一声,真是活色生香,听声又听响。一会儿,就烫出来了一面菊花心,一面铁圈虎背的馍饼。
小伙说,这才是正宗的打馍,一天打出几百个馍,形状、大小、斤两不差零,才能保证口味的一致。整个做馍的过程令人享受,将馍拿在手里端详也美观大方,最重要的,这样的馍吃起来皮薄酥脆、外酥里软。
烤馍的铁炉是用一个大油桶改造出来的,炉膛里在炭火上面用泥糊了一圈平台,炉子上面则用一块钢板覆盖,钢板装有轴承轨道,方便推拉、放馍取馍。
将烫好花的馍再放进炉膛的平台上进行烤制,馍在炉膛里受热后就会膨胀起来,而且外皮变得酥脆,轻轻一敲砰砰直响。直到手指在馍沿轻按一下,能弹回来馍就熟了,小伙不用按,只需看一眼便知生熟。
肉夹馍,肉夹馍,既然肉在前,光有馍上的功夫可不行,用到的肉也大有讲究。相较于西安回民街的腊牛肉夹馍以及西府宝鸡的臊子肉夹馍,关中绝大部分的肉夹馍多以腊汁肉为主。而做腊汁肉,最好用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其间与三十多种香料搭配老汤一同下锅卤煮,大火煮上一个小时后,转小火焖煮十几个小时才行。
当然,肉夹馍,千千万,各家的配方都秘传不宣。但这卤肉的老汤却雷不打动,月月年年,卤肉永远是这锅汤。俗话说:老汤老汤,越老越香。问小伙,他说,自己祖传的手艺,如今还在用作卤肉的老汤,是爷爷辈调制的,只需用心保存,即可创造百年基业。
吃肉夹馍不仅讲究热馍凉肉,最好是三肥七瘦。一口咬下去,馍的外皮就炸裂开来,外酥里嫩,肥瘦相间,不腻不柴,时不时还会爆出汤汁,真是软糯咸香,让人大快朵颐,吃后回味无穷!
……
后来,据说小伙跑外地发展自己的百年基业去了,只可怜了我再不能吃上这么好吃的肉夹馍了。其实,县正街邮电局门口却是有几家肉夹馍的老店,常宝肉夹馍、杨记肉夹馍,也都是我高中吃过来的老店,不像其他品牌连锁店有专用外包装,他们如今仍坚持用麻纸,足见低调奢华,也作凡尔赛之举吧。
门口经常都似停车场一般,自行车电动车,高档汽车越野车。可见美食的魅力,在食客面前是平等的。最最重要的是开门早,打烊亦早,一副爱来不来的做派。无奈啊,我这馋虫不争气,总是屁颠屁颠地跑去," 老板,一碗饸饹两个馍,三肥七瘦肉切大(duo)!"
转载自公众号:蟠桃叔
(作者简介:张钊,西安人,文学爱好者。)
非遗知识科普
2016 年,陕西省公布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肉夹馍属于传统技艺项目,被列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源 / 文学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