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河豚影视档案 Author 娱子酱团队
大家总说中国的老年人远离了电视(开机率不足 30%),是因为操作太复杂。没想到守着简单操作的欧美老年人,也开始抛弃电视了!
美国权威收视率统计机构尼尔森的最新报告显示,原来在大洋彼岸,爷爷奶奶们也爱上了刷 YouTube。
当 " 银发族 " 成为流媒体增长最快的用户群体,这股浪潮会如何影响大洋两岸的客厅生态?
流媒体的未来已至,并且正成为现实。根据尼尔森周二发布的报告,2025 年 5 月,美国人通过流媒体服务观看电视的时长,首次在一个完整的月份里,超过了有线电视和广播电视的总和。
这一历史性转折的背后,一个群体的 " 倒戈 "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毫不意外,年轻观众是第一批投向流媒体怀抱的人。但最终帮助流媒体 " 锁定胜局 " 的,是另一个关键群体:65 岁以上的观众。
这个被称为 " 婴儿潮一代 " 的群体是电视的重度消费者,他们的观看时长占所有年龄段总和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他们正成群结队地涌向流媒体,尤其偏爱那些免费且无需订阅的平台。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自 2023 年以来,65 岁以上的观众已经成为在电视上观看 YouTube 增长最快的年龄组。仅在上个月,他们通过电视观看 YouTube 的时长就比 2023 年 5 月增长了惊人的 106%。其观看总量,甚至与 11 岁以下儿童这一另一个电视和 YouTube 的重度使用群体相当。
尼尔森产品策略高级副总裁布莱恩 · 富勒(Brian Fuhrer)指出:" 这些免费平台有广告,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来说,这并不会让他们感到特别突兀,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传统)电视上看广告。"
老年观众从传统电视向流媒体的迁移,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内容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技术门槛的降低是关键前提。与国内电视盒子五花八门的定制系统不同,美国流媒体设备大多采用原生的 Apple TV 或 Android TV 系统,界面简洁,操作逻辑统一,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学习成本。
YouTube 所有者谷歌同时也是 Android 生态的缔造者,在电视端提供了天然的原生用户体验,这也使得它正在成为一个电视优先的平台。公司首席执行官 Neal Mohan 透露,观众现在每天在电视上观看超过 10 亿小时的内容,超过了移动端和网页版观看量。根据尼尔森的数据,在过去两年里,YouTube 一直是美国观看次数最多的流媒体服务。
与此同时,YouTube 的付费服务继续扩展。YouTube TV 现在拥有超过 800 万订阅者,YouTube Premium 和 Music 订阅量已超过 1 亿(包括试用)。
YouTube 也在进行重大的 AI 更新。自动配音使内容以法语、德语、印地语和日语等同时提供。此外,AI 驱动的年龄识别技术也有助于提供适合观众年龄的内容。
其次,内容策略的转变为老年观众提供了 " 宾至如归 " 的体验。近年来,好莱坞制片厂和流媒体平台都深陷原创内容的 " 军备竞赛 ",成本高企,压力巨大,去年的好莱坞大罢工更是让内容荒雪上加霜。这反而让平台重新审视起片库中 " 沉睡 " 的经典老剧的价值。
对于看了一辈子电视台的老年人来说,这些熟悉的剧集远比那些为 Z 世代打造的新剧更具吸引力,由此带来的收视习惯变化,也让平台能够重新激活和变现片库中海量的经典内容。
老年观众的偏好,也直接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一部早在 1975 年就已停播的经典西部片《荒野大镖客》(Gunsmoke),近几个月会频繁出现在尼尔森的流媒体最热剧集榜单上。正是这股 " 银发浪潮 ",将流媒体推上了电视王座。
与此同时,流媒体平台恰好推出了 FAST(免费广告支持电视)这种线性的直播频道模式,正如,它完美 " 复刻 " 了传统电视频道 " 打开即播、顺序观看 " 的被动体验,让老年人几乎可以无缝切换,避免了在点播(VOD)界面中选择的困惑。
面对日益增多的付费订阅服务,和每年超千美元的账单所带来的 " 订阅疲劳 ",FAST 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解脱。无独有偶,年轻人更中意的付费流媒体服务也在通过捆绑包来避免订阅流失,即用户大约用一个订阅多一点的钱可以获得 2-3 个订阅。
将视线转回国内,情况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首先是由不同的技术路径与监管逻辑决定的,而更深层次也暴露出国内 " 适老化改造 " 方面的滞后。
国内的有线电视与 IPTV/OTT 服务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态势。例如,香港 TVB 因历史遗留问题的缘故,得以落地广东有线电视,但广东省更多观众已经切换到了运营商机顶盒与视频网站电视端,即使那里暂时看不到 TVB 的节目。娱乐资本论查询得知,2024 年广东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同比下降 2.03%,但 IPTV 用户数同比增长 5.34%,互联网电视(OTT)用户数同比增长 1.44%。
然而,国内智能电视生态碎片化,复杂的操作曾引发广泛诟病,甚至登上热搜。例如,开机默认进入厂商界面而非电视直播、需要两个遥控器来回切换、付费服务入口层层嵌套," 套娃式收费 " 等。为此,广电总局牵头开展了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力求让看电视这件事 " 返璞归真 "。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有超八成的有线和 IPTV 用户 " 开机即直播 ",直达 CCTV-1;引导超 2 亿存量用户完成 " 一个遥控器 " 适配,并计划在 2025 年部署超千万通用遥控器;将最多达 86 个的电视端收费包砍掉 74.6%,上限强制规定不超过 6 个;今年 6 月起,对自动续费套餐将实行用户 " 二次确认 " 和扣费前 5 日提醒的新规。
但国内视频平台的电视端,其轮播频道在形态和内容丰富度上,与海外 FAST 平台仍有显著差异。它们更像是平台现有内容的补充,没有认真去做,因此远未构成传统电视的 " 平替 "。尽管视频网站的上星剧在 CCTV-8 或卫视播出时,也让老年观众看得入迷,但这些剧在版权分销时往往只考虑到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在网端设定了复杂的追剧规则和看不懂的追剧日历,使得老人们只好守着电视频道等下集。
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是,随着年轻观众的流失,国内电视频道尤其是电视购物栏目,反而有 " 加速收割 " 老年观众的趋势,虚假宣传、卖药广告等问题屡禁不止,。而在流媒体端,虽然我们的中插广告,但专门针对老年观众的资讯乃至广告信息却极度稀缺。90 年代地方电视台曾智能电视的复杂操作,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经活跃的商讯、点歌台、热线电话等本地化互动功能,如今已经无从找到,切断了电视作为社区信息枢纽的传统角色。
国内的老年人收视还面临一些其他的特殊情况,比如为了带孙辈而产生老年人点播儿童节目的 " 隔代观影 " 现象,以及因家庭多人共用账号而可能触发平台封禁等。
不过,在我国 " 村村通宽带,人人有手机 " 的通信基础设施覆盖下,老年群体的信息化水平也在普遍提升。" 汪奶奶 "、" 末那大叔和北海爷爷 " 等银发 KOL 的崛起,证明了很多老年人完全具备掌握智能电视用法的能力,甚至都可以自己创作内容。这个习惯了大屏、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庞大群体,在客厅屏幕前的价值转向,理应得到行业更进一步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