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旗帜观财团设为 " 星标 ",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5 月 23 日,比亚迪宣布旗下 22 款新能源汽车进行降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而这已经是比亚迪在两个月的第三次降价。迅速引发行业的价格战。而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甚至已经持续两年多。价格战能拼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吗?
作者丨梓敏
来源丨旗帜观财团
5 月 23 日,比亚迪启动降价,宣布旗下王朝系列及海洋系列共 22 款智驾版车型推出限时 " 一口价 " 或限时补贴的促销活动。这次降价,会在行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比亚迪可以 " 心愿达成 " 吗?
价格战的 " 潘多拉魔盒 " 早已开启
与前两次针对非智驾车型的调价不同,此次降价重点聚焦智能化配置车型,降幅区间达 10% 至 34%,力度显著超过前两轮。消息一经释放,迅速引发行业连锁反应:一周内,吉利银河、奇瑞、上汽荣威、零跑、智己、上汽通用、广汽埃安等近十家汽车品牌相继跟进降价。
比亚迪的 " 组合拳 " 式降价策略,叠加了一口价直降 + 限时补贴 + 以旧换新政策,例如海洋系列,10 款车型限时 " 一口价 "5.58 万元起售,其中海豹 07DM-i 智驾版(1.5L 125Km 精英型)降幅达 5.3 万元,为本次最高降幅;其王朝系列,以 " 百亿补贴 618" 活动为核心,12 款智驾版车型限时补贴(不含国家补贴)起售价低至 6.38 万元,夏车型最高优惠 3.2 万元,活动将持续至 6 月 30 日。
行业不乏 " 贴身肉搏 " 式应战车企,例如吉利汽车,5 月 26 日宣布旗下爆款车型限时起步价下探至 6.98 万 -8.98 万元;奇瑞汽车,次日推出四大品牌百亿厂补政策,超 30 款车型开启限时优惠,最高降价 5.5 万元。合资与新势力跟进,凯迪拉克 XT4 以 15.99 万元起售价,重塑豪华品牌入门级 SUV 价格体系;零跑、一汽红旗等品牌亦加入降价阵营。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浪潮并非由比亚迪开启。早在 2023 年初,其竞争对手特斯拉便率先在国内市场对 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实施降价,迅速引发行业内多家车企跟进。同年 3 月,比亚迪推出 " 油电同价 " 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价格体系的调整。自此以后,新能源车市场的降价趋势持续发酵,并逐渐演变为全行业的常态化竞争手段。
降价背后或有四重原因:
其一、原材料成本下行驱动
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中,电池占比约 40%。近年来,锂电产能扩张导致碳酸锂期货价格从 2022 年高点时的 60 万元 / 吨暴跌至 6 万元 / 吨以下,显著降低电池成本。正如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 2024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的观点: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降价具备客观条件。
其二、比亚迪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
研发与规模效应:2024 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 542 亿元,超过当年净利润及特斯拉的 45 亿美元(约合 328.5 亿元),构建了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全自研技术壁垒;供应链管理:比亚迪通过直接与供应商谈判、节省中间商加价,通过自动化生产基地及高自产率,成本优势更显;单车效益提升,花旗报告显示,2025 年一季度比亚迪单车净利润约 8733 元,较去年同期的 7000 余元显著增长,规模效应下成本摊薄优势凸显,并预期上半年单车净利润保持在 9000 元!
其三、" 整车智能 " 战略普及所需
比亚迪 2024 年发布 " 整车智能 " 战略,通过 " 璇玑 " 架构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本次降价既是对非智驾车型的清库存,更是智驾技术的市场普及:海豹 07 智驾版(1.5L 125km 精英型)限时一口价 10.28 万元,较指导价直降 5.3 万元;海鸥智驾版以 5.58 万元刷新行业底价,推动智能配置下探至入门级市场。
其四、巩固销量地位的市场博弈
尽管比亚迪截至 5 月累计销量超 176 万辆,但仅完成年度 550 万辆目标的 32%,未来 7 个月需实现月均近 53.4 万辆的销量。比亚迪 5 月约 38.25 万辆的销量虽创年内新高、同比增长 15.3%,但距离目标仍有差距。此次 " 以价换量 " 被视为应对竞品冲击(如吉利星愿抢占比亚迪海豚 + 海鸥所在的 A00 级市场)、维持增长动能、为第四季度销售旺季蓄力的关键举措。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是福是祸?
比亚迪降价带来的行业的价格战,是福是祸?一言难尽。
比亚迪的降价举措,切实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其引发消费者的热烈反响也在情理之中。有消费者表示,仅需 5 万多元,就能购入一款配备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智能辅驾功能的新能源车,这着实令人心动。
对于 " 价格战已令新能源车企从‘技术内卷’转向‘价格内卷’ " 的评论,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近几年恰恰是车企新技术发布最为密集的阶段,比亚迪凭借多年的努力,才构建起如今的竞争优势与成本优势,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就能抹杀其付出的心血。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却与消费端的热情形成鲜明反差,比亚迪股价率先以 " 下跌 " 作出回应。其 " 以价换量 " 的策略,引发投资者对行业价格战全面升级的担忧,这种悲观情绪直接投射在股价走势上,呈现出 " 跌跌不休 " 的态势:比亚迪宣布降价的第二个交易日,港股汽车股全线受挫,比亚迪股价单日跌幅超 8%;跌势持续深化:6 月 2 日,港股比亚迪盘中一度跌逾 4%,且上周累计跌幅已超 15%;高点回调扩大:数据显示,比亚迪当前股价较历史纪录高点跌幅已超 17%,市场对行业盈利前景的分歧进一步加剧。
6 月 2 日,比亚迪股价
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利润率持续下滑的严峻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率仅为 3.9%,1-4 月虽略有回升至 4.1%,但仍明显低于下游工业企业 5.6% 的平均水平。
价格战的连锁反应已波及整个产业链。有报道称,上游供应商首当其冲,利润空间被压缩至 10% 以内,账期更是延长至 120 天。这种状况若持续,不仅可能导致供应商资金链断裂,更将危及整个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行业各界对此已发出强烈警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 5 月 31 日发布的《倡议》中明确指出,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危害消费者权益,并带来安全隐患。人民日报 6 月 1 日评论文章更将价格战比作 " 兴奋剂 ",强调其对行业生态的破坏性。多位车企掌门人包括魏建军、朱华荣、何小鹏等均公开反对这种恶性竞争,魏建军强调,当前多数纯电动汽车亏损严重,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而任何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
新能源车企破局路:博弈与变革中寻找平衡
作为国内唯一能与特斯拉正面竞争的车企,比亚迪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其营收规模从 2017 年的 1059 亿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7771 亿元,增幅达 634%;行业对比,同期汽车行业利润总额却从 6833 亿元(利润率 8%)降至 4622 亿元(利润率 4.3%)。
特斯拉,是比亚迪的强劲对手
对此,有人说:比亚迪以低价策略推高销量,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缩水;也有人说,比亚迪凭借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能力,实现了 " 降价 - 研发 - 盈利 " 的正向循环。
在比亚迪降价的 " 磁吸效应 " 下,新能源车企陷入 " 不降价则丢市场,降价则损利润 " 的两难境地。长城汽车因拒绝盲目跟进降价,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6.63%(7 个季度以来首次下滑),归母净利润同比大跌 45.6%,与 2024 年净利润同比暴增 80.76% 形成鲜明反差。有车企高管坦言,面对竞品施压," 不愿打价格战却不得不打 " 的矛盾心态普遍存在。
5 月 3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四点《倡议》强调 " 所有企业严格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 "、" 优势企业不为垄断市场,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 "、" 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 "、" 所有企业应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改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倡议》发布后,一些车企已转向 " 加量不加价 " 的价值竞争模式:以 " 增配不加价 " 替代直接降价,改款或换代新车强调 " 价值升级 ",如保持原售价甚至入门价不变,但提升智能配置与基础功能品质。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车企在 15 万元价位车型中,普及高阶智驾功能,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走量车型……
就行业如何破局,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价格管理方面,宜借鉴欧盟 " 价格承诺 " 机制,政府与企业联合制定合理价格区间,避免无序竞争;优应链优化方面,建议 " 政府应该限制整车企业运用金融工具长期拖欠零部件供应商货款,籍此削弱整车企业降价空间,改善供应链的财务状况 ";质量监管方面,降价而影响产品质量的行为,加强打击力度;合规性治理方面,对恶意降价、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和以次充好等不符合政策的行为要坚决制止,甚至处罚。
即将 " 出海 " 的新能源汽车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愈演愈烈的价格混战,"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博弈逻辑侵蚀着产业根基。
价格战的喧嚣渐退,产业终将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竞争,不是单一企业的 " 一城一池 " 之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 " 系统能力 " 对决 -- 唯有以技术创新为矛、品质生态为盾、合理利润为脉、共生体系为基,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构筑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可撼动的竞争壁垒,真正实现从 " 规模领先 " 到 " 价值引领 " 的跃迁。
这或许才是价格战留给行业最珍贵的启示:摒弃短视的流量思维,拥抱长期的价值主义,方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