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知著网 13分钟前

谁点了小孩菜:“娇牛马”的自我矮化与特权幻觉

「" 小孩 " 的自我定位,无形之中框定了一个人的职场身份和交往姿态。」

>>>

" 老板带我参加高端商务饭局,我点了炼乳小馒头、炸薯条、蓝莓山药。老板问:‘谁点的小孩菜’?"

" 我们老板就不一样了,大家去吃饭他说特地要了两个女孩子都爱吃的。"

" 他们喝酒,我喝椰汁。"

在商务饭局等严肃场合,主动选择与氛围格格不入的 " 小孩菜 ",并得意于领导 " 小孩都爱喝可乐 "" 多吃肉长个子 " 等宠溺话语,这种网络叙事被概括为 " 娇牛马文学 " —— " 娇妻文学 " 与 " 职场牛马 " 的结合体。

与过去 " 宝宝碗文学 "" 霸总独宠 "" 嗲子文学 " 一脉相承,用一种甜宠叙事遮蔽现实中的权力不对等。

(" 娇牛马文学 " 的典型文风)

" 娇牛马文学 " 试图将职场上下级关系美化为 " 大人和小孩 " 的类亲缘互动,夸张甚至虚构 " 领导对自己特殊照顾 " 的情节,强调 " 年轻人思维 "" 新手保护期 ",甚至自己的 " 小孩口味 " 如何影响领导或者年长同事。

但 " 小孩 " 的自我定位,无形之中框定了一个人的职场身份和交往姿态。

谁点了小孩菜?是无法适应职场生态,试图找到独特性和存在感的 " 被动撒娇 " 的成年人。

1

" 发疯文学 " 的不断滑坡:调侃自嘲到自我矮化

" 小孩菜 " 是餐饮文化中对于酸甜口、甜点等小孩子比较愿意吃的菜品的统称。但在某些饭局中也会出现 " 女士菜 "" 年轻人菜 ",与山珍海味等彰显饭局级别的 " 传统大菜 " 区别开来,饮品中也有酒水与饮料的区分。

(商务饭局入座及点菜注意事项)

不难看出," 女士菜 "" 小孩口味 " 无形当中包含着 " 被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 " 的定位,代表着与餐桌上的主要人群格格不入的 " 客体 ",甚至可能承担被调侃的 " 陪同助兴 " 功能。

虽有人认为这是刻意挑动观众情绪的菜品暗广,但不可否认的是 " 小孩菜 " 非常巧妙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职场话语权与社交中的自我定位。

在这基础上产生的 " 娇牛马文学 " 也属于常见的 " 发疯文学 " 一类,通过职场日常与幼稚行为之间的反差,以自我调侃解构社会规训,在严肃高压环境中建立情绪缓冲地带。

(网友的 " 娇牛马文学 " 创作)

另一方面," 娇牛马 " 现象之所以与 " 鼠鼠文学 "" 职场安陵容 " 等有所区别并让人感到不适,在于当有人主动选择 " 小孩菜 " 并以此为傲时,实际上是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在核心对话圈层之外,默认了 " 跟随者 " 角色,潜意识里认为饭桌谈话主题与自身无关、自身处于 " 可有可无 " 的边缘境地,主动舍弃了饭桌上的职业身份属性。

当调侃与权力结构、性别身份产生强关联时,人们很容易陷入 " 自我矮化 " 的误区,就像曾经的 " 宝宝碗 "" 扁面包 " 文学一样,这类行为本质上是对从属角色的认同,暗含着将 " 被动获取资源 "" 接受照护 " 等同于自我价值的错误逻辑。

(" 宝宝碗 "" 扁面包 " 文学)

在正式社交场景中,称谓与措辞往往隐含着身份立场的定位。不少网友提到,职场交流虽不必时刻使用 " 对齐颗粒度 " 之类的行业 " 黑话 ",但频繁使用 " 宝宝 "" 亲爱的 "" 呜呜 " 等亲昵用语,或被称作 " 美女 "" 小姑娘 ",仍会令人感到不适。这类表达本质上暗含着一种身份预设——暗示当事人专业度不足、阅历尚浅。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一代将职场关系 " 梗化 " 的娱乐行为本是一种文化解构," 发疯文学 " 在边界试探中仍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性。而 " 娇牛马文学 " 却更像是对从属身份的主动认同,明显缺少对既有秩序的挑战精神,其内核已从具有抵抗性的自嘲异化为系统中的主动隐形。

(" 娇牛马 " 讨论中网友的亲身经历)

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年轻群体话语权的缺失。初入社会和职场,希望拥有 " 新手保护期 " 固然可以理解,但主动为自己设置 " 玻璃天花板 ",无疑会给未来的职场发展埋下 " 不成熟 "" 不可靠 " 的隐患。

此外," 不愧是 00 后 ""00 后整顿职场 " 等标签,反而可能将 "00 后 " 群体推向当下成熟职场体系的对立面。

勒庞认为,个人独处时往往表现温和,但在集体中容易受群体舆论影响,出现越轨行为——群体的归属感会让个体产生 " 幼稚行为可被接受 " 的认知,甚至主动接纳 " 越轨者 " 标签,将其作为自我表达的符号,试图通过幼态化换取权力体系的 " 向下兼容 "。群体心理中的表面对抗,掩盖了对既有秩序的被动妥协。

2

虚假的宝宝特权,真实的身份焦虑

除了幼化、矮化的身份定位," 小孩菜 " 还有另一个叙事关键—— " 领导也在偷偷吃小孩菜 "。这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口味和点菜选择受到高位者认可而获得自我价值确认,另一方面表达 " 大家其实也都在假装大人 " 的自我安慰。

比起 " 老公吃大人碗我吃宝宝碗 " 的两性关系," 娇牛马 " 移植到职场,更具迷惑性。我们需要追问:为什么一部分人会选择自我幼化?自我调侃为 " 牛马 " 仍不够,需要继续降级为 " 小孩 "?

(部分网友认为领导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 " 点小孩菜 ")

因为 " 小孩菜 " 而成为饭桌上的特殊角色,希望借寻求照顾、回避责任等类似儿童的行为模式换取爱与关注,这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在社交场合中一种强烈的抽离感——既无法掌握社交场域的隐性规则,又难以承受反对规则带来的代价。

在现实职场中,当新手职场人无法找到 " 被看见 " 的方式时," 撒娇式表达 " 更像是一种伪装下弯道超车的求生手段——不是 " 想要被宠 ",而是 " 没有办法不撒娇 ",是对制度规训的 " 情感转化 ",是一种 " 我不够强,所以先装软 " 的应激策略。

在话语体系边缘的年轻人,面对看不清的晋升规则、不明确的绩效标准、不断变化的沟通方式,甚至不合理的工作待遇,选择了一种貌似安全的表达模式:做一个 " 可爱的 "" 无害的 " 小孩。

( 广告《装大人工作的一天》和常见饭局社交恐惧 )

为了回避现实存在的被轻视而率先自我矮化,这样的表演变成了一种生存姿态——

带上工牌用 " 牛马 " 自嘲,换上 " 让领导失去沟通欲望 " 的头像,在一声声对 " 学生思维 " 的批判中培养 " 钝感力 ",希望早日变成刀枪不入杀伐果断的成熟职场人。如果现实中无法获得应有的薪酬、合理的晋升、清晰的边界,那就至少在虚构中体验一次 " 被重视 "。

(初入职场者常见的 " 牛马 " 心理与 " 学生思维困局 ")

然而,这种情感补偿行为并不会削弱结构的不公,反而进一步模糊了表达权和话语权的边界。

网友调侃:" 怪不得领的是宝宝工资 ",揭开 " 娇牛马 " 群体陷入的 " 越示弱越弱势 " 困局:可以点小孩菜品,但得不到大人薪资。用可爱换容忍,那还能不能说 " 不 "?还能不能拒绝加班,要求加薪,谈规则,争公平?

3

" 小孩菜 " 作为符号:批判在于走出恐弱陷阱

在 " 娇牛马 " 的讨论中,不少网友为 " 小孩菜 " 鸣不平:明明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为什么点它就成了不成熟的表现?为什么偏好 " 简单 "" 酸甜 " 的东西,就意味着不上档次?

(" 小孩菜 " 菜单与《什么是娇牛马文学?一场集体矮化的陷阱》评论区)

在大多数语境中,食物被赋予了超出其本身的象征意义。《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一书中提到,在英语中,女性经常被比作动物和甜点,且与女性相关的甜点总是 " 外表坚硬,中间柔软或多汁,并且可切成块的 " 或 " 易拿的或外部有包装纸的 "。

而当我们谴责 " 点小孩菜就是不成熟的小孩 " 的逻辑时,其实就在拆解符号对于人的规训。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取决于餐食本身,而在于有没有说话的空间、表达的勇气与被倾听的可能。

(《黄石》中教师回怼对自己吹口哨的男学生)

" 谁规定什么是小孩菜,什么是大人菜?" 这个疑问指向了更深层的议题:" 谁有资格定义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邵艺辉穿着 200 块的吊带碎花裙,与妆容精致到发丝的钟楚曦一起走红毯,与 " 大女人 " 宋佳坐在一起接受采访,素颜面对镜头,坦言自己 " 弱 "。这种 " 弱 " 不是能力的缺失,也不构成对另外两位女性的任何否定,而是一种面对权力结构时的坦诚——外界无法在我身上期待任何对规则的迎合。

(导演邵艺辉与其执导《好东西》主演钟楚曦、宋佳等人)

" 能让娇牛马随意点菜,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商务场合 "" 如何证明你在公司的地位?他们都去开会了 " ……以上种种其实也是等级分明的结构认同,这种自我让位与结构顺从,这种 " 被定义者永无资格参与定义 " 的循环困局,才是真正该被质疑的 " 弱 "。

吃 " 小孩菜 "、穿洞洞鞋,并不会让人显得更弱;而穿大人衣服、点高级料理,也不意味着掌握权力和话语权。在一个结构固化、标签分明的体系中,穿着、饮食不过是通行证或加分项,而非价值的决定要素。

不必主动让出本应得的尊重,当人得到更重要的角色,获得更重要的话语权,你吃什么,什么就是大人菜。

(《律政俏佳人》中,主角无视外界对其金发粉衣的偏见,获得实打实的职业成就)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