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carweekly 昨天

吉利见米兰多妩媚,料米兰见银河 M9 应如是

文|万湑龙

5 月 22 日,吉利银河旗下首款大六座 SUV 吉利银河 M9 全球首秀。而发布会所选择的地点——意大利米兰,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教堂,其修建时间都历经数百年。

譬如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从 1884 年起建,到今天都还未完工;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直接从中世纪修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再比方说米兰大教堂,从 1386 年开始 " 设计招标 ",到 1965 年最后一扇铜门安装完毕,工程时间跨度近 6 个世纪。

一旦这些建筑成为了历史在现实时空的坐标系,它所能经历任何 " 活久见 " 的事情都不足为奇了。

比方说拿破仑为了在米兰大教堂加冕,让 " 烂尾 " 近 200 年的工程进度重新续上。而在教堂的圣母玛利亚铜门上,至今还能看到二战中米兰大轰炸留下的弹痕。

这座被马克吐温在 1869 年赞叹为 " 大理石的诗 " 的教堂所用到的大理石,是十五世纪时达芬奇受米兰大公卢德维科之邀专门设计的运河所漕运到米兰城的。而达芬奇留在米兰最著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最不知名的,或许是这座大教堂里为了运送耶稣之钉而设计的升降梯。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米兰大教堂延绵六个世纪的修建过程让它穿越了各种建筑风格的流行时代。从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到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再到新古典。而每个时代执掌设计的建筑师,又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等国家。但最终,当我们站在大教堂广场仰视这座 " 大理石之山 " 时,丝毫不会感觉到各种风格相互抢戏。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反而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默契,在细节处融入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的同时,又共同坚守着它最为本初的哥特式风格。

在旧约《创世纪》里,上帝为了防止越修越高的巴别塔逾越天界,施展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惩罚人们互相不能沟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民族语言的来源。而当我们把时间拉长到以百年为单位来计量,将空间维度扩展至全世界,会发现如同米兰大教堂这样青史彪炳的文明符号,恰是彰显了人们跨越时间与文化的隔阂,所塑造出的 " 世界大同 "。

而米兰这个地方,则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记录了中国汽车从 " 走出去学习 " 到 " 走出去面对世界市场 " 的蜕变。

自从 1967 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第一次颁发荣誉博士学位以来,先后有 10 位意大利人获得了皇艺的荣誉博士,其中除大文豪翁贝托 · 艾柯和雕塑家贾科莫 · 曼祖以外,均为设计师,数量之众,位居世界第一。

意大利作家 Umberto Eco 曾说:" 如果其他国家拥有的是设计理论,那么意大利则拥有的是设计哲学,甚至是意识形态。"

所有的工业设计,其实都有滋养它的沃土。米兰大教堂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 " 大理石的诗 ",原因在于顺着达芬奇设计的运河往上游去,就会经过人类最古老的大理石矿区卡拉拉,甚至连美国白宫的大理石,也源自此处。而一战之后,意大利米兰与都灵成为南欧最富有的姊妹城,位于都灵的菲亚特吸引了大量之前做教堂雕塑的工匠去工作,而这些能工巧匠们熟练的塑形能力,帮助了菲亚特们在汽车设计能力上的崛起。

富庶的米兰,则成为了展示这些设计作品的最好的舞台。在产学研这组飞轮效应的交替影响下,设计逐渐成为了意大利北部地区在工业化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根据《Design Economy 2023》统计,米兰集聚了欧盟 14% 的设计师,创造了 18% 的附加值,称其为世界的设计之都,也并不为过。

意大利建筑师 Ernesto Nathan Rogers 曾提到一个概念:"dal cucchiaio alla citt à " (小到一只勺子,大到城市中的摩天大楼)表达了意大利建筑师设计范围之宽广和多元。就如同 1984 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的吉奥盖托 · 乔治亚罗,他创立的 Italdesign 设计过很多款阿尔法罗密欧、兰博基尼,同时还是大众高尔夫的设计缔造者。同样,这家公司还设计过通心粉、矿泉水瓶以及尼康相机。

在三十年前,如此强悍的设计能力会让当时的我们误认为意大利人做设计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而彼时刚刚打开封闭局面的中国汽车,想要提升品质摆脱内卷格局,设计便成了看似唯一的突破口。

最早找到意大利人的,是哈飞。当年的哈飞中意经过宾尼法利纳之手,确实从一众微面里脱颖而出。要知道当时的国内微型车市场,卷的盛景丝毫不亚于今天。几乎每个省都能攒出来至少一款微面或者 A0 级的小车,而这些车中大多师承铃木,区别也就是换个车标而已。" 都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招啊 "。

自打中意开了这个先河,意大利的众多汽车设计公司就开始接起了来自于国内的订单。不过时间长了问题自会出现——让意大利设计师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就如同我们看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一样,不能说不精彩,但始终觉得差点味道。

于是乎在二十年前,众多有能力的国内车企开始布局海外设计工作室,让中国的设计师走出去,带着对于国内消费者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那些国外积淀百年的设计力量相融合,尝试着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汽车设计风格。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在 2006 年就在都灵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中国车企最早的欧洲设计中心就是他参与建造的。

中国车企在意大利米兰所学到最重要的成果,其实是一种在工业体系中的管理学视角。

举个例子,近 20 年来在米兰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系,社会创新、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可持续设计是绝对的主流,设计学院的掌门人也几乎都从这些领域产生。

而汽车设计和研发形成体系,尤其是这个体系的大量节点已经遍及海外时,如何协同管理,将体系优势最大化?这个课题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已经完全超越了设计和研发中的细节。譬如说如今的吉利,其设计中心就有上海、宁波、米兰和瑞典哥德堡以及英国考文垂这五家,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多元化文化交融的设计生态系统,就远比在每一家设计中心单纯设计一辆车重要得多。

的设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款车是吉利米兰设计团队和上海设计团队协力打造的全球化车型,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国外设计师理解 " 大开大合 " 的东方气韵和中国文化中的设计智慧,米兰的设计团队也经常来中国亲身体验。

前文我提到过,溯源米兰的汽车设计,最早都可以追至那些塑造起大教堂的雕塑匠人。陈政曾经提及过,意大利设计师擅长体量感和型面的塑造,其设计文化的 DNA 也源自于此。而国内设计师擅长意境的塑造,所以在吉利银河 M9 之上,我们能看到 " 星汉涟漪 " 贯穿灯设计,构建出双层星空的深邃," 旭日东升 " 尾灯设计蕴藏了独特的意境之美,协同涟漪灯语的律动,则在彰显豪华科技的韵味。在内饰座舱设计中,吉利银河 M9 打造的 " 三进大宅,奢享六座 " 的空间布局,仅是听名字,就知道其出处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融合国内与海外,穿越传统与现代。吉利银河 M9 在设计上所展现的这些特点,就如同淦家阅所言:" 将全球视野与东方智慧进行了完美融合,让吉利汽车拥有了美丽而独特的灵魂 "。这种灵魂来自于吉利所根植的文化母体,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传统文化中最有魅力的部分,就是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同时,不断兼容并蓄,最终融合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美。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设计美学上,同样也在于最本质的机械层面。早在 2013 年,吉利中欧研发中心 CEVT 就在哥德堡落成。其为吉利带来的蜕变不必赘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启了吉利全球化构架的造车之路。

吉利银河 M9 也是吉利架构化造车体系的最新成果展示,如今在传承架构造车基因的同时,吉利也将 AI 技术全面融入架构,开发了集 " 硬件、系统、生态、AI" 四位一体的智能架构。而银河 M9 所依托的,正是 GEA Evo 原生架构,将乘坐空间、储物能力、空间便利三大诉求合而为一。架构的优势让它轻松拥有 3.7 米的车内有效长度和 1.3 米的车内高度,以及 88.3% 的 " 得房率 " ——这些数据在同级车型里均位上乘。同时还有着八种座椅模式一键设定,让乘坐更舒适,使用更便利。

在架构造车的体系中,吉利银河 M9 首次搭载了 AI 数字底盘,并且得益于集团优势,这套底盘经过路特斯工程精心调校,让吉利银河 M9 拥有了这种体量车型中难得能够追求的驾控体验。此外,银河 M9 首发量产镁合金壳体双轮边电机和双腔闭式空气悬架,配合 GVMC 整车动态控制系统,通过吉利自研 G-TCS 智能防滑控制系统,轻松应对复杂路况,做到直道和弯道全场景爆胎稳定控制。

吉利银河 M9 还将搭载千里浩瀚 H5 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在过去这段时间吉利的各款新车之上,我们都看到了千里浩瀚体系的身影。这种智能辅助驾驶体系的优势,就在于既能够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保证辅助驾驶安全性的下限,同时也能够依据车型的不同,附以与其相匹配的配置。比方说在银河 M9 上,这套系统就支持 G-AES 通用障碍物避让,支持连续紧急转向避障,在前后存在高风险障碍时,可主动转向脱险,有效防止前后夹击,实现更智能的主动安全。

汽车智能化如今势能最强的地方,就是国内。在吉利银河 M9 于米兰的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的发言里有这样一句话:" 把欧洲百年汽车的设计及工程技术,和中国先进智能制造工艺及品质把控相结合,开启了吉利全球化架构的造车之路 "。其中所揭露的,就是这个时代真正领先的中国汽车制造,其本质正是坚定不移的全球化。

当吉利已经形成了全球化战略体系,并能够通过全方位的体系能力,引领着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吉利银河 M9 的诞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