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车云网 3小时前

雷军深夜放大招,小米要重打顺风局?

原创|Jaden 编辑|Cong

小米 YU7 还是来了。

按照以往的计划,小米将借着 3 月 SU7 Ultra 的热度,在上海车展前夕做 YU7 技术发布会,并在车展期间正式亮相,然后在 6、7 月正式发布。

尽管比小米原定计划晚了一个月,但 YU7 的发布会终究还是来了。而且这场发布会叫「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也就是小米将 15 周年这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间点,也延期到了 5 月底。

但因为近期发生的很多事情,今天小米 YU7 正式发布,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快,原本大家都以为至少要等到很多事情尘埃落地。

不过在发布会之前,雷军就已经说了,不会公布 YU7 价格,也不会开启小定,这多少让大家的预期有点落空,但也无疑为 YU7 预留了一些缓冲空间。

不管怎么说,作为小米旗下首款豪华高性能 SUV,YU7 绝对是今年热度高的新车之一,任何时候发布,都会吸引全行业的目光。今晚包括 YU7 和玄戒在内的小米发布会相关话题出现在几乎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

YU7 是小米「两年三车」计划的关键落子。在以往小米的宣传预热中,YU7 肩负着将小米汽车的品牌势能从轿跑市场,拓展至竞争更为激烈、但也更为广阔的 SUV 主流阵地的重任。

此前行业猜测该车的预售价大概在 25 万元到 35 万元区间,而这正是销量之王特斯拉 Model Y 的绝对主导区。在发布会上,雷军将 YU7 三个版本完全对标 Model Y,这似乎也意味着 YU7 将与 Model Y 正面厮杀,且极大影响 Model Y 的市场。

作为一款定位为豪华高性能的新车,小米一方面自然要考虑品牌的调性,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利润空间,所以其定价或许还是延续 SU7 的逻辑和策略,即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入门价格,也就是在 30 万以下;而真正体现「豪华高性能」的高配四驱版,则可能将价格上探至 30 万元以上,甚至 35 万左右。

尽管雷军表示 YU7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但 YU7 所面对的细分市场,除了特斯拉 Model Y,还有问界 M7、理想 L6、L7、小鹏 G9,蔚来 6 系等等,这些品牌和车型各有优势和强竞争力。YU7 想要从中突围,「不可替代」还是有些挑战的。

当然,作为小米集团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除了 YU7 汽车,玄戒大芯片也是重点之一,包括搭载玄戒 O1 旗舰处理器的小米 15S Pro、Xiaomi Pad 7 Ultra 、全能轻薄旗舰 CIVI 5 Pro,搭载玄戒 T1 的 Watch S4 等一大波意义非凡的新品,都在发布会上亮相。

小米想由此表达的品牌形象,是一个全新的「硬核科技」企业。

小米 YU7 不是简单的「SU7 升高版」

小米 YU7 是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也是品牌首款 SUV。在设计上延续了家族设计语言中对于造型比例的极致追求,采用 3 倍轮轴比、2.1 倍轮高比、1.25 倍宽高比,具有经典高性能 SUV 标志性的优雅低趴姿态。

雷军说,YU7 并不是 SU7 的拉高版,而是在 SU7 基础上重新设计的新车型。在延续家族设计语言的同时,YU7 也必须有自己的个性。" 回归设计本质,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

在内饰上,YU7 采用「双区环绕 豪华座舱」理念,保留了 SU7 的前排 16.1 英寸中控大屏和后排两块拓展屏,还新增了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以及后排移动控制屏。

小米汽车深度自研的三电系统一直是 SU7 的卖点之一,此次 YU7 三电性能方面再次全面进化。性能表现上,YU7 最大马力达 690 PS,峰值功率 508 kW,零百加速时间 3.23 秒(含起步时间),最高时速 253 km/h。

在底盘配置上,YU7 配备了更高规格的底盘硬件,包含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闭式双腔空气弹簧 + 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Brembo 四活塞固定卡钳、小米智能底盘等,5.7m 转弯半径三车道一把过。在制动表现上,YU7 100km/h-0 最短制动距离 33.9 m。

YU7 提供了三个版型:标准版(后驱)、Pro 版(四驱)和 Max 版(四驱),依旧全系长续航。入门标准款就拥有 835 km 超长续航,电池容量 96.3 kWh 。此外,YU7 全系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峰值电压 897V。最大充电倍率达到 5.2C。

在 EEA 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方面,YU7 采用「四合一域控制模块」,将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整车域控制器、T-Box 通讯模块集成在一起。同时采用高算力的旗舰平台,在座舱芯片上,YU7 搭载 4 nm 第三代骁龙 8 移动平台,整体反应跟迅速。

在最令人关注的辅助驾驶方面,YU7 搭载了全新一代 NVIDIA DRIVE AGX Thor 车载计算平台,拥有强大的 700 TOPS 算力,首次搭载 NVIDIA Blackwell 架构,更好支持大模型上车。

同时全系满血配置旗舰级硬件,包含 Thor 芯片、1 个激光雷达、1 个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

雷军宣布 YU7 将于 7 月正式上市。如今随着小米武汉基地二期工程的投产,小米年产能已经能达到 30 万台,未来 YU7 的规模交付并没有太大压力。

目前小米汽车已经上市的车型是小米 SU7 和小米 SU7 Ultra,其中,SU7 是小米首款车型,同样也是三个版本:SU7 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后驱),SU7 Pro 售价 24.59 万元(后驱),SU7 Max 售价 29.99 万元(四驱)。

SU7 Ultra 的发布价格为 52.99 万元起,提供标准版、纽北限量版以及竞速套装。

这两款车均是上市即火爆,雷军透露说,SU7 上市 14 个月,销量达到 25.8 万。在今年 4 月,SU7 销量 2.8 万,成为 20 万以上赛道的冠军。

这一成绩对品牌第一款且单一车型而言,的确是非常成功的。不过,新车为小米汽车赚足了眼球和订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交付周期的压力、智能辅助驾驶、车机系统等方面的问题,都带来了很大的争议。

根据最近的销量周报,小米汽车已经连续多周下滑,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的心态变化。虽然这种短期的下滑不至于让小米伤筋动骨,但从更长期来看,对小米品牌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

而 YU7 的出现,不仅是要延续 SU7 的品牌热度,更要在产品成熟度、品质体验以及用户口碑上实现关键的提升,助力小米汽车在新的细分赛道打开市场,并重塑用户信任。

大芯片是小米突破硬核科技的底层核心赛道

今晚发布会的另一大重头戏则是玄戒。在发布会一开始,雷军在介绍小米 15S Pro、Xiaomi Pad 7 Ultra 和小米 Watch S4 时,就公布了玄戒 O1 和 T1 芯片。

其实早在一周前,雷军就宣布小米即将发布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 SoC(系统级芯片)玄戒 O1,当时就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此后雷军陆续披露更多信息:玄戒 O1 是一款采用第二代 3nm 工艺制程、晶体管数量为 190 亿个的手机 SoC 芯片,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高端旗舰手机小米 15S Pro 和超高端 OLED 平板小米平板 7 Ultra 将搭载玄戒 O1 等等。

自研芯片算得上是中国手机厂商的执念,毕竟有苹果和三星的成功在前,华为、OPPO、小米等等,后来都走上了芯片自研这条路。但从最后只有华为跑出来的结果也能看到,造芯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雷军声称芯片是小米突破硬核科技的底层核心赛道,但大家还有很多疑惑,当然,最大的问题是:小米怎么突然就能够自研 3nm 芯片了?这个芯片能行吗?

雷军特意回应了这些问题。和此前的发布会一样,玄戒 O1 此次拉了苹果最先进芯片作为对标,并列出了一系列顶级参数,以此来证明 O1 的强悍和优秀。

对于小米为什么能做出玄戒,雷军首先再次回忆了小米过去十一年的造芯路,提到期间虽然经历了澎湃项目的失败,但小米也没有放弃造芯,做了很多小芯片,比如快充芯片、电池管理芯片、影像芯片、天线增强芯片等。

雷军说,大芯片研发要比大家想的要困难很多。在重启大芯片项目后,至今小米已经花了 135 亿,研发人员超过 2500 人,今年预计研发费用超 60 亿元。这一规模在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都在前三。

同时,大芯片业务生命周期很短,一年一迭代,需要足够装机量,一两年卖到上千万台才能覆盖成本。过去十几年,全球先进制程 SOC 只留下 3 家,从中可以看出,这是需要足够长期的投入才能做好的事业。基于此,小米决定放眼长期,在未来十年在大芯片上持续投资 500 亿,稳扎稳打。

雷军表示玄戒 O1 和 T1 意味着小米的大芯片刚刚开始,在追求硬核科技的路上,小米现在还是个后来者。" 后来者一开始肯定不完美,总会被嘲笑被怀疑。但后来者总有机会。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走在赢的路上。"

雷军曾说,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如今即使过了一个月,延期到现在才发布自研芯片,对小米而言也是一场赌博。

如果玄戒能够达到外界预期,认可小米也因此突破了硬核科技,自然对小米的品牌形象有很大提升,同时小米还能利用软硬一体的优势,去优化 " 人车家生态 " 的体验,这也是小米走高端化的必由之路;

当然,如果大家并不看好玄戒,或者后续表现不及预期,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根据今年 3 月小米发布的 " 史上最强年报 "。2024 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 3659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5%;净利润为 236 亿元,同比增长 34.9%;经调整净利润为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

有充足的利润给的底气,小米 2024 年的研发投入是 24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会涨到 300 亿,也就是说,包括手机和汽车业务在内的各个业务层面的优秀表现,让小米有足够的市场体量和资源,能够负担长期的芯片研发投入,以及装机应用。

除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该芯片所用技术还可复用至汽车的智能座舱或舱驾一体化,未来还可能向更多领域延伸,形成跨终端的协同效应。

车云小结

今天发布会主题为 " 新起点 "。当然每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或是以 15 周年为节点,或是以 YU7 或玄戒为节点,又或是小米今年 3 月以来的经历为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小米如今都站在一个新的路口。

在去年小米 SU7 发布的时候,雷军曾经说,小米汽车的目标是每年卖一千万辆,做到全球前五名之一。这对任何车企都并非一个短期且容易的目标,对于眼下刚刚起步的小米汽车来说,更是有很遥远的距离。

发布会的最后,雷军将五年前的那句 "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 翻了出来,他说,小米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下一个五年,我们会用更坚实的成长来回报大家。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