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影杂志,作者影小妹
最近戛纳电影节的新闻又热闹起来了。
作为全球级别最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电影节,除了红毯上耀眼的明星之外,就是很多电影会选择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
比如去年,陈可辛执导的电影——
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电影首映效果不佳,需要重新剪辑。
也有人说,电影体量太大,剪辑上遭到了各家明星大腕的反对,类似于主演当场质问导演,为什么我辛苦拍的戏会被剪掉。
导演陈可辛宣布《酱园弄》将分为两部电影上映,《酱园弄 · 悬案》将作为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率先登场。
这部电影自筹备起便备受关注。
剧情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 " 詹周氏杀夫案 ",题材敏感且演员阵容豪华,引发广泛热议。
《酱园弄》的创作源头可追溯至 2000 年陈可辛购得小说《杀夫》改编权。
底层妇女詹周氏在丈夫詹云影长期虐待下,用菜刀将其分尸成 16 块,案件侦破过程中涌现出律师、记者、帮派分子等各色人物,真相在时代洪流中愈发扑朔迷离。
陈可辛在戛纳首映礼上坦言:" 这个案件像一块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的众生相。"
2016 年汉鼎宇佑传媒集团项目发布会上,电影版《酱园弄杀夫案》首次进入公众视野,但随后因制作方变更、剧本调整等因素多次搁浅。
2022 年釜山电影节期间,陈可辛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 Changin' Pictures,甚至考虑将这个体量庞大的故事改编成五集短剧。
这种形态转变折射出创作团队的纠结——既要保留案件的社会学深度,又要满足商业类型片的叙事节奏。
但最终,可能是考虑更高的商业价值,电影《酱园弄》正式立项。
据公开资料,影片投资高达 3 亿元,集结了章子怡、雷佳音、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等 30 余位演员。
从 "50 后 " 到 "00 后 " 的跨代际阵容,既是对演员演技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市场号召力的一次全面押注。
去年戛纳红毯上,陈可辛带着一众明星给《酱园弄》走红毯,顺势抢走了国内的头条。
然而气势汹汹的首映,换来的却是不少的争议,谁能想到全明星阵容的史诗级大片,影评区全是负面评价。
有幸在首映式上看过的观众,基本都反应片子太长、节奏拖沓、男性角色过于抢镜。
影评一出,内地一片哗然。
从早期的 " 女二之争 " 到戛纳红毯的流量营销,《酱园弄》还没上映,就已经引起了不少路人的反感。
从戏外到戏内,各方压力的抗争,显然已经不是导演一个人所能掌控。
影片云集 31 位明星大腕,仅片酬支出就堪称天价。
陈可辛在采访中坦言:" 每个角色都是当下最优选择,但如何平衡戏份比编排迷宫还难。"
要想好看,必然有所取舍,但你剪了 A,A 会不满。
剪了 B,B 会抗议。
就连女一号章子怡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质疑导演,为什么要删她的戏。
将长篇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上映,在好莱坞早有先例,如《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复仇者联盟 3/4》等,其成功依赖于 IP 的深厚粉丝基础与叙事的天然段落感。
然而,在中国市场,这一模式却屡遭挫折,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吴宇森 2014 年的《太平轮》。
该片以 1949 年太平轮沉没事件为背景,试图通过爱情史诗折射时代悲剧,却因上集《太平轮:乱世浮生》剧情冗长、节奏沉闷,导致票房口碑双输,下集《太平轮:彼岸》被迫仓促收尾,最终总票房不足 3 亿元,远低于 5 亿元的投资成本。
反观《酱园弄》,分拆决策或许源于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内容体量过大,民国奇案、女性觉醒、社会群像等多线叙事难以在单部影片中完整呈现;
二是资本回款需求迫切。
若上集未能建立足够的情感黏性与悬念张力,下集极易遭遇观众弃购。
此外,民国题材的受众基本盘有限,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可能导致 " 饭圈狂欢 " 与普通观众的疏离,重蹈《太平轮》的覆辙。
《酱园弄》的分拆传闻,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在资本裹挟下的集体焦虑。
另一方面,资方在票房压力下不得不妥协于商业算计。
这种撕裂在《太平轮》中已显露无遗,而《酱园弄》能否破局,取决于陈可辛能否在上下集中保持叙事连贯性与情感浓度,避免沦为 " 半部好戏 "。
但就现在内地电影市场的低迷,想要用这种拆分的方式面面俱到,显然是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