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IT桔子 1小时前

被执行超 31 亿!从“国货之光”到“老赖之光”,谁拖垮了 400 年老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快刀财经 ,作者快刀财经编辑部

金字招牌的垮塌。

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作者:朱末

封面|公众号 AI 生成

一把传承 400 年的剪刀,还是没能剪断自家乱麻。

先是 3 月 28 日," 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 31.3 亿 " 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二,天眼查信息显示,杭州张小泉集团以及关联方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标的 31.3 亿元,执行法院为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紧接着,4 月 1 日,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又新增两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法院均为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执行标的合计超 4700 万元;4 月 2 日晚间,张小泉公告称,张小泉集团是上市公司张小泉的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所持 320 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将于 5 月 8 日在淘宝司法拍卖平台上拍卖。

截至目前,张小泉集团被执行总金额高达 39.05 亿元,随之而来的,是法人张樟生被 19 次 " 限高 ",连坐高铁都成了奢望,质押股份比例更是高达 99.9%,上市公司 50.19% 的股权被冻结,控制权岌岌可危。

而这只是张小泉诸多 " 麻烦 " 的冰山一角。2022 年,张小泉的关联公司富春控股在西安砸 130 亿建产业园、供应链基地,没想到第二年就开始爆雷,连带担保责任拖累张小泉,执行案件从千万级跃升到十亿级。

也是这一年," 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 " 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起因是广州一女子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客服却淡定回应 " 菜刀不建议拍蒜 ",总经理更是亲自下场称 " 中国人切菜方式不对 ",不少网友纷纷跑到评论区留言,嘲讽张小泉是 " 装蒜刀 "。

如果说 " 拍蒜断刀 " 是危机的引线,那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债务就是压垮张小泉的巨石。公司已多次被强制执行,债务窟窿越陷越深,主业增长停滞,股价跌跌不休。

作为一家成立于 1628 年的老字号,张小泉有过无数荣耀时刻,凭借 " 良钢精作 " 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揽入怀中,与贵州茅台等比肩,坊间更是将称其为 " 剪刀界的爱马仕 "。

时移世易,眼下,张小泉的处境像极了一把钝剪刀,锋芒不再。从 " 国货之光 " 到沦为老赖,张小泉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靠一把剪刀打天下

张小泉的高光时刻

" 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

张小泉品牌的创立最早可追溯到于明崇祯元年。史料记载,匠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张小泉由此诞生。

在后续发展中,张小泉凭借高超的制剪技术不断在海内外闯出了名堂。清朝时期乾隆年间," 张小泉 " 剪刀被列为贡品;1915 年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1929 年首届西湖博览会获得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制剪社正式恢复张小泉称号,张小泉响应国家号召,与杭州的 32 家剪刀作坊合并,组建 " 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 ",正式进入公私合营阶段。

这一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家族式生产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实现了从私营手工业到国营企业的转型。合营后,张小泉的生产技术、原料采购和销售渠道得到统一管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标杆企业。

在国营体制下,张小泉不仅延续了剪刀核心产品,还拓展了家庭用剪、美容美发工具等品类,产品被列为出口的重要商品,成为杭州乃至新中国轻工业的代表性品牌。

2000 年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张小泉逐步从国营企业转型为股份制公司。2001 年,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 1681.7 万元,由富春控股集团旗下的杭州复泉投资有限公司和工会共同持股,实际控制权逐渐集中于张国标、张樟生等家族成员。

这一阶段的张小泉,进入了鼎盛时期。2006 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品牌也是最早一批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

2007 年 11 月,富春控股集团与张小泉正式签订《增资扩股协议》;2018 年,张小泉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 2021 年登陆资本市场。

上市也成为张小泉的高光时刻,总市值高达 46 亿元。此举也让张氏家族登上富豪榜,在《2021 年胡润富豪榜》上,张国标、张新程父子以 110 亿身家,排在第 647 位。

▲上市后公司股权结构

然而,资本家的急功近利,也为这一中华老字号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在收购张小泉品牌后,富春控股集团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多元化扩张,物流园区、房地产、供应链金融 ...... 这些与刀剪主业无关的领域,成为富春控股的新战场。

2018 年,富春控股在陕西杨凌投资 15 亿元建设 " 西北最大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2022 年与当地签下 130 亿元合作协议,次年又布局预制菜产业园。

这只是富春控股在陕西投资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至 2023 年,富春控股先后与当地在医疗康养、文旅、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中央厨房等领域达成合作,甚至计划建设富春总部经济项目、张小泉北方总部等,据咸阳杨凌区招商局官方发文称,富春控股集团在陕投资规模约达 130 亿元。

然而,这些项目非但没能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反而成为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将张小泉一步步带入了绝境。

02

债台高筑口碑大跌

内忧外患一落千丈

2022 年,富春控股因对外投资失败触发连带担保责任;2023 年又为关联企业融资质押上市公司股权,最终引爆 44.86 亿元的担保违约雷区,致使张小泉股份遭冻结。

2024 年 3 月 19 日,张小泉发布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张小泉集团作为借款方以及担保方的债务逾期合计 59.25 亿元,俨然成了一副 " 空壳 "。颇为讽刺的是,张小泉集团注册资本仅 1681 万元,却撬动近 60 亿元债务,杠杆率高达 350 倍。

祸不单行," 不务正业 " 也让张小泉的口碑不断崩塌。2022 年 7 月,一名来自广州的消费者在使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出现了菜刀断裂的情况,但在联系客服后,对方却回应称 " 不建议使用刀具拍蒜 "。

舆论风波还未平息,该公司总经理抛出的 " 中国人切菜方法错误 " 的 " 神补刀 ",再一次将张小泉推上风口浪尖。老字号是信任的代名词,现在却连实用都保不住,还崇洋媚外地把米其林奉为圭臬,无疑再一次激怒了市场,导致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让消费者寒心的是,经历过此次事件后,张小泉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反而多次重蹈覆辙,刀身断裂事故频出。

为了消除 " 拍蒜门 " 等事件带来的影响,张小泉又 " 作死 " 地组织员工集体刷单。据信用中国网站披露,杭州张小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系张小泉全资子公司 ) 于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4 月期间,在电商平台为自家产品组织刷单控评,杭州相关部门对此查实后,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金 25 万元。

几番操作下来,张小泉不仅未能挽回声誉,反而在危机的旋涡里越陷越深。2022 年,张小泉归母净利润为 4151 万元,同比下降 47.28%;2023 年,张小泉更是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财报,归母净利润再度下降 39.48% 至 2512 万元,营收下降 1.82% 至 8.12 亿元。

在给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回复中,张小泉解释公司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连续两年大幅下滑时,列出的一大原因就是,受外部环境和品牌舆情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市场推广费、品牌宣传费等投入增加导致销售费用增长。

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 1.17 亿元、1.46 亿元和 1.48 亿元,即使是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费用也未收缩。与之对应的,是从 2021 年至 2023 年,张小泉的产品研发费用分别只占 3.01%、2.95% 和 3.25%,即便如此,张小泉还坚持分红,三年里累计分走 1.4 亿元,其中超半数进了实控人的口袋。

一步错步步错,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对张小泉信心尽失。上市初期张小泉创出 38.66 元 / 股(不复权)的新高,至 2024 年初时已跌至 7.70 元 / 股,跌幅超过 80%,市值蒸发近 50 亿元,截止目前,张小泉市值仅剩 21.89 亿元。

在不断坠落的过程中,张小泉也曾积极自救,但毫无章法的 " 四处求生 ",更像是一场场闹剧。

03

热心跨界无心制刀

张小泉还有未来吗?

为了突破瓶颈,张小泉试图通过 " 跨界转型 " 来拥抱更大的市场增长机会。

2021 年,张小泉成立了厨具厨电事业部集群以及家居五金事业部集群。同时,张小泉还确立并启动了 " 由厨房品牌向品质家居生活品牌升级 " 的品牌战略。

当年 10 月底,张小泉成立浙江张小电智能家居有限公司;11 月,张小泉官网披露在小家电领域逐渐深入推出了全新品牌类目 " 健康小电 "。

马不停蹄,张小泉又成立广东张小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准备经营 " 化妆品批发、零售 " 相关业务。到 2022 年 3 月,张小泉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业务,摊子越铺越大。

然而,事与愿违,张小泉低估了市场的竞争白热化程度,也高估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张小泉厨电销量无比惨淡,各大电商平台销量排行中,张小泉厨电产品难见踪迹。

与此同时,张小泉的主业却一直处于 " 质不配位 " 的吐槽声中。在新的消费浪潮中,刀剪界的创新越来越密集,比如京东京造曾围绕制作工艺打造龙泉工艺中式系列、大马士革系列,围绕材质推出科技抗菌系列、德国钢系列;一把中科院专利菜刀不仅将激光熔覆技术应用到刀具上,还将 40 多种特调钢粉末与 304 铜离子抗菌不锈钢材料相结合。

反观张小泉,不仅吝啬于研发投入,更让人诟病的是,张小泉剪刀 90% 以上的生产工序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产能明明很充足的情况下,却仍然通过 OEM 代工生产,以致于品控失守。

90 后接班人亲自下场直播,却因演示切菜时刀柄脱落 " 翻车 ",搪塞称 " 我们的刀需要特殊保养 ",观看人数从 10 万 + 暴跌至不足 2000 人。

从 " 老字号金名片 ",到如今的 " 黑名单公司 ",高额负债压顶、控制权岌岌可危的张小泉终于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金字招牌的垮塌,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张小泉的衰落不仅源于资本运作失当,更因为产品力与品牌力的双重滑坡,面对重重困境,张小泉的未来充满挑战。

张小泉会上演逆境重生,还是被历史剪下,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网《从 " 拍不了蒜 " 到债务缠身,400 年的张小泉怎么了?》

2. 财经无忌《百年张小泉走上了荆棘路》

3. 快马财媒《张小泉,被彻底玩坏了》

更多文章

微信又双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还请点击星标,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IT桔子

IT桔子

即时了解国内外IT互联网新公司新产品、投融资事件等信息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