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盘古智库
为应对全球贸易碎片化挑战,推动内循环经济转型,建议建设中国大腹地。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十省市,构建大腹地三级圈层体系:以成渝、西安为核心的 " 腹三角 " 为一级圈层,联动郑州、武汉等城市群形成二级支撑,辐射十省市形成三级扩展圈层。依托高铁网络、航空枢纽及与东南亚的地理衔接优势,打造内需驱动主平台和亚洲经济腹地。大腹地具备四大定位——生活乐地(生态宜居与慢生活文化)、灵识智地(AI 时代新质生产力基地)、消费高地(文旅资源与网红城市 IP 集群)、安全重地(产业链备份与新三线建设)。建议将建设中国大腹地战略纳入国家 " 十五五 " 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加快升级中国 - 东盟自贸区建设水平,倾斜教育医疗资源,并引导头部企业总部和国家实验室布局,以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形成辐射亚洲的经济增长极。
一、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贸易碎片化趋势,各国为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正加速调整战略重心至提振内需动力。同时,中国经济已进入内需驱动新阶段,过去五年由内需推动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 80%,且正从 " 富起来 " 向 " 乐起来 " 转型。202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 "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 作为 "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 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应对全球化退潮,推动面向陆路开放,驱动内循环,建议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十省市构筑 " 大腹地 " 经济空间成为内循环核心载体,覆盖人口逾 5 亿,经济总量占比超全国 30%,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培育新发展动能。
二、中国经济地理与区域格局的蝶变重塑
传统 " 东中西部 " 梯度发展框架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现实。高铁网络、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崛起推动内陆核心城市(如成渝、西安、武汉)成为新增长极," 中西部滞后 " 的刻板标签被打破。需要重构区域经济地理认知,强化陆权与海权协同发展,突出内陆枢纽城市功能。
三、" 三级圈层结构 " 定义中国大腹地
1. 一级圈层(核心圈层):成渝、西安构成的 " 腹三角 ",是国家战略纵深核心载体。
2. 二级圈层(天元圈层):由成渝、西安、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贵阳等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3. 三级圈层(扩展圈层):联动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十省市,构建跨区域辐射的联动发展网络。云南、广西虽沿边,但深度对接东南亚,因此也纳入腹地战略。
四、区位与基础优势
大腹地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与 " 一带一路 " 交汇处,是连接海陆的战略枢纽。其基础设施优势显著:
航空:全国前 15 大机场占 7 席(成都双流 / 天府、重庆江北、昆明长水等);
高铁:成渝 "1 小时经济圈 "、3 小时可达西安、贵阳;
人口:2024 年成都等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贵阳增速居全国之首。
五、中国大腹地:内循环主平台与亚洲腹地
大腹地是 " 经济亚洲 "(将东亚、东南亚、南亚定义为 " 经济亚洲 ",GDP 占全亚洲 86.6%,人口占 89.3%,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区域)的地理与经济中心,连接东京、新加坡、新德里等主要城市,飞行距离均衡(成都至多数城市<5 小时)。区域合作深化背景下,大腹地成为吸纳亚洲要素、辐射市场的中枢。
六、四大核心功能定位
1. 生活乐地:生态宜居与慢生活文化吸引人口聚集。成都、大理等城市以松弛感重塑生活方式,2023 年成都人才总量超 600 万,连续 15 年居 "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榜首。
2. 灵识智地:AI 推动人类进入 " 数字游民时代 ",大腹地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将成为创新灵感源泉与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3. 消费高地:文旅资源与消费 IP 优势显著。河南、山西等地将历史遗迹活化利用。大腹地内一批 " 网红城市 " 涌现如成渝西安等。2025 年一季度大腹地多数省市社零增速亮眼。
4. 安全重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展 " 新三线建设 "。推动产业链备份,构建分散化、冗余化的经济安全体系。
七、结论与建议
大腹地战略是应对全球化变局、驱动内循环的核心抓手,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将建设中国大腹地战略纳入国家 " 十五五 " 规划;
2. 升级区域合作,全面加快升级中国 - 东盟自贸区建设水平;
3. 资源倾斜,加大中央财政对大腹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在大腹地设立部委政策先行先试试验区;
4. 产业引导,引导头部企业布局大腹地,新设央企总部优先落地大腹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增长极;
5. 在大腹地布局 2-3 个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一批国家资金支持的卡脖子工程项目;
6. 发挥市场核心作用,完善大腹地区域市场机制与规则体系。
盘古智库新大航海时代课题组
2025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