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3分钟前

年报季中的真实储能:40 万人撑起的万亿营收

文 | 新能源产业家

2024 年,新能源行业堪称惊涛骇浪。

超过 13 万光伏人失业,哀鸿遍野。而 " 拥挤 " 异常的储能赛道又如何呢?我们或许能够通过上市公司的财报,对储能的 2024 有一个更加真实且直观的体会。

据新能源产业家不完全统计,20 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中,2024 年合计员工人数规模保持在近 40 万人左右,同比去年变动不大。

相比水深火热的光伏人,储能人的日子看似还算风平浪静。

但实际上,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商作为核心赛道,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仍然在增员,个别企业因为自身战略调整在优化裁员。

这种态势也在各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中蔓延,新能源产业家对共计 49 家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以及储能集成商业绩进行梳理发现:

一线梯队依然占据营收、扣非净利润的 TOP 榜单,储能电池、储能集成商均出现头部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利润,以至于出现 " 一家欢喜九家愁 " 的局面。

二三线梯队参差差异非常大,不少产业链公司储能业务出现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接下来,储能还是一个值得投身的红利行业吗?或许 " 一九定律 " 还会愈演愈烈。

储能电池 TOP 厂商霸榜

在储能电池领域,已上市企业中营收超百亿的厂商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我们统计的 14 家储能电池厂商的 2024 年营收中,宁德时代一家储能板块营收就达到 572.90 亿。

可以说,宁德时代的强势,从动力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储能。而比亚迪虽未直接披露储能板块的具体业绩情况,但根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比亚迪系 2024 年中国储能系统(直流侧)全球市场出货量第一。

但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4 年,整个储能电池行业都普遍进入 " 增量不增收 " 和 " 增收不增利 " 两个怪圈。

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InfoLink 统计,2024 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 314.7GWh,同比增长 60%。但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储能收入竟然还出现了下滑。

核心还是在于储能电芯价格下滑速度远超预期,比如 280Ah 储能电芯价格从 1 月的 0.42 元 /Wh 跌至 12 月的 0.3 元 /Wh,跌幅 28.6%。

以下为我们统计的 14 家电池企业的成绩单:

具体来看,储能电池厂商营收规模差异很大,百亿规模以上的有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9 家储能电池厂营收都出现增长。

但在业务增速上,有 7 家出现同比下滑,宁德时代同比减少 4.36%,孚能科技、百川股份等少数公司均出现同比两位数下滑,孚能科技更是以近 100% 的同比下滑垫底。

与营收不同,扣非净利润方面有 11 家储能电池厂商实现盈利,6 家出现亏损。宁德时代以 449.9 亿元居于第一。

利润增速上,突破 100% 成长、表现最好的前三家储能电池厂商系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百川股份(海基新能源);个别公司录得大幅下滑。

结合营收和扣非净利润来看,二者均实现正向增长的储能电池厂商有 7 家,分别是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珠海冠宇、雄韬股份。

此外,增收不增利的有鹏辉能源、德赛电池;增利不增收的则有宁德时代、百川股份;营利双亏的包括天能股份、博力威、孚能科技等等公司。

而且对比 14 家储能电池厂商的毛利率发现,高毛利者在营收、扣非净利润上表现也不一定好。

比如毛利率排名前列的博力威,营利双亏,其给出的理由主要系:

1)海外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加剧、下游企业去库存等原因引起市场需求下滑,同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产品销售价格相应调整,导致营业收入和毛利同比下降。

2)对部分大额应收账款进行专项计提。

通货膨胀、去库存、降价,这些影响延续至 25 年一季度,不少二三梯队的储能电池厂商连续两个财务披露期净利率表现不佳。

价格战还在继续。储能电池厂商还能坚持多久呢?

至少目前对比新能源产业家统计的上市公司从 24 年到 25 年 Q1 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在建工程等数据来看,储能电池厂商的现金弹药都很充足。

尤其排名前列的一二线梯队,每家都有百亿现金做后盾,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大巨头更是手握超千亿现金。

少数几家在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中出现净流出,比如以 13.86 亿垫底的天能股份,和作为 24 年唯一一家出现净流出的鹏辉能源,该好好加把劲了。

这种两极分化也体现在后续的市场扩张节奏上。

从 2024 年到 2025 年一季度的在建工程、存货等数据变化来看,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还保留着继续扩产投入,但二三线梯队企业开始放缓步伐,保持观望。

储能逆变器多元竞争中的红利与隐忧

储能逆变器方面,整体市场中的竞争选手变得多元化,有深耕电网赛道,有专研电气设备,还有从事工业自动化出身。

具体来看,25 家上市公司在储能逆变器的单项业务营收上还没能突破百亿规模。

特变电工、国电南瑞在电网相关业务上积累深厚,阳光电源专注储能系统集成,其细分板块逆变器营收中还包含了其他业务,比如特变电工涵盖了多晶硅产品,风电、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等。

营收规模破 10 亿的储能逆变器公司数量最多,达到 12 家(不含特变电工、国电南瑞、阳光电源);固德威、盛弘股份分别以 9.35 亿、8.57 亿接近 10 亿大关;禾迈股份、华自科技、星云股份、汇川技术、新风光还在 1 亿 ~5 亿范围徘徊。

营收增长上,15 家呈现同比增加,其中新风光、昱能科技分别以近 5 倍、3 倍的速度增长;也有少数企业保持个位数增速,接近原地踏步;10 家出现同比下滑,科士达以 -49.43% 垫底。

扣非净利润方面,21 家上市公司实现正盈利,国电南瑞以 73.89 亿摘得第一;但同比增速方面,仅有 10 家同比正向增长,星云股份、德业股份、上能电气增速最快。

德业股份受益于亚非拉户储市场,吃到了新兴市场的红利。但星云股份虽然扣非净利润增速 53.45 % 最快,却以亏损 9745 万收场;昱能科技营收增速快,扣非净利润却同比下滑 28.95%。

营收、扣非净利润方面,只有阳光电源、国电南瑞、德业股份、四方股份、时代电气、通润装备、许继电气 7 家实现增收增利。

结合毛利率表现来看,德业股份、四方股份、固德威在 24 年的储能逆变器市场表现最佳;4 家上市公司进入负净利率时代。

而在现金流量表中,华自科技、固德威在 2024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中分别亏损 4.6 亿、7.9 亿;这种态势发展到 2025 年一季度,已经从 2 家扩大至 12 家。

储能集成商,价格内卷下的生存突围

储能集成商方面,17 家上市公司营收与利润分化显著,整体毛利率保持在 20%~30% 左右,但净利率表现上,5 家上市公司则因传统业务占比过大,存在经营亏损。

具体来看,阳光电源、上海电气等头部企业营收规模均突破 200 亿营收大关,而今年年初刚上市的海博思创也表现亮眼。尤其阳光电源作为行业龙头,营收达到 249.59 亿。

营收增速上,12 家上市公司保持正增长,其中阿特斯、开勒股份、南网储能呈现超 2~3 倍暴增,阿特勒受益于经年海外储能积累,开勒股份完全是由国内工商业储需求增长推动,南网储能系因佛山宝塘储能站投产。

扣非净利润方面,12 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5 家出现亏损。除阳光电源外,利润规模能保持在 10 亿以上的非常少,只有中天科技、阿特斯、南网储能 3 家。

而且 8 家上市公司在扣非净利润增速上出现同比下滑,智光电气、开勒股份、华自科技等下滑最为严重,预示核心业务发出疲软警告;通润装备、华宝新能出现成倍增长,新风光增速缓慢,其他 5 家保持匀速增长。

回顾 2024 年,储能集成系统市场非常卷,最典型的就是价格战。CNESA Datalink 数据显示,国内新型储能市场 2024 年 2h 储能系统全年平均中标价格为 628.25 元 /kWh,较 2023 年均价下降 43%。

尽管到 12 月份,2h 储能系统中标均价 708.81 元 /kWh 高于全年均价,环比增长 16%,但相比年初以及去年同期均出现 10% 左右的下滑。

价格战的持续系储能集成商营收、扣非净利润表现落差很大的直接原因。只有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华宝新能、上能电气、通润装备、南网储能 6 家实现营利双收;3 家增收不增利。

这必然对各家储能集成商的现金流带来极大压力。在 17 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中,整体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方面,从 2024 年的 1 家为负增加到 2025 年一季度的 13 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方面,出现净流出的公司数量则从去年的 10 家发展到今年一季度的 12 家。

或许一季度短期因战略投入、行业周期波动或者成本支出等因素所致,但部分上市公司在连续两个财务披露期都出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难以支撑资本净支出时,就需引起警惕。

然而从毛利率来看,储能集成商并不像价格内卷中那么惨。除了中天科技、新风光仅有个位数,其他 17 家均保持着 10%~20% 左右的毛利率,并且华宝新能、阳光电源、通润装备、阿特斯 4 家还保持着超 30% 的水准。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储能集成商们在陷入价格内耗的同时,也在积极通过技术创新保持市场竞争力,比如储能液冷系统的逐步渗透,既打造了高壁垒,又为其降低了运维成本。

因此,整体表现上,尽管因为竞争激烈,价格战等压缩了部分企业利润空间,但凭借规模、技术、渠道等优势,储能集成商还能保持稳健发展。

结语

EESA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为 79.2GW/188.5GWh,其中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比 56.83%,装机容量(GWh)同比增长 1 倍多,已是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从 49 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年报、季报来看,对于有技术、现金流等优势的公司来说,储能依然是一个值得深耕的行业。

尽管单从毛利率单个指标来看,储能电池企业还比不上储能逆变器厂商、储能集成商。但相比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出现规模失业潮的光伏行业来说,储能还有一定遐想空间。

2024 年的储能行业,一面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以千亿现金储备继续扩张,另一面是二三线企业在价格战中艰难求生。但好在全球装机同比翻倍这个大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失业潮并未在储能领域重演。

但 24 年的光伏未必不会演变成 25 年或者 26 年的储能,新能源行业的 " 一九定律 " 的分化和周期,可能是难以避开的挑战。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