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差评汽车部 ,作者脖子哥
Oh no,脖子哥我好像吃回旋镖了。
前段时间咱们不是写了 SU7 Ultra 的挖孔碳纤维机盖产量低嘛,当时大伙都认为它的机盖是完完全全打通的异形件,加工难度极高,难产也是应该的。
参考迈凯伦 W1 前机盖各种风道设计
SU7 Ultra 的碳纤维前机盖乍一看就是纯纯的装饰,表面硕大的风道,实际上下面只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口连接到舱内。而前机舱与前保险杠的进气口也隔开了,没有连通。
通风口盖板
而当初宣传的时候,SU7 Ultra 的碳纤维机盖可是说 " 完全复刻了 SU7 Ultra 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
大伙可就指望着原型车那夸张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呢,现在多少有些让人失望了。
不过咱们回过头来认真看看,这块机盖你要说完全不值,那倒也不至于,功能性也是属于一个 " 如有 " 的状态。
反正咱们都是吃瓜群众,接下来一起看看这挖孔机盖到底有啥用。
而它们之所以搞这么帅,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万物都得卷的散热。
内燃机如其名,汽油在发动机缸体内不断燃烧推动活塞工作,燃烧室的温度破千那都是轻轻松松,即使有发动机罩着,我们的家用小车整个发动机舱内也能达到 8、90 ℃ 的高温。
而超跑那一个个大 V8、大 V10 的就更夸张了,据说布加迪威龙的 W16 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相当于 100 个普通家庭的供暖,当初他们在测试的时候,差点连自家厂子都给烧了。。
这玩意在飞机上叫 S-duct(S 型管道),在车上最早应用的话还得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的莲花赛车,对,还是那个玩空气动力学的莲花。
众所周知,流速越快压强越小,一辆汽车快速行驶的时候,上方的表面积比起下方平整的底盘必然更大,上面快下面慢,车头的压强差会形成一个升力。
本事故车手人没事,大伙笑的时候不扣功德。
手稿里 1、2、3 的地方就是 S-duct。
2018 年,法拉利 488 Pista 首次在量产车上应用了 S-duct。
对于既要兼顾性能,又要兼顾外观的量产车来说,S-duct 的作用毋庸置疑了。
那么讲完开孔机盖的两个作用,咱们再回到小米身上,SU7 Ultra 的风道如果没打通,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呢?
理论上来说,可以,但效果嘛,现在众说纷纭,没法量化。
根据懂车帝对小米 SU7 Ultra 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到,SU7 Ultra 的底盘前半部分是几乎完全密封的。
所以,小米这个地方的散热并不是靠撞风和冷却风扇主动式的导流,更多的是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机盖上方的空气快速流动,气压变低,而机舱内部的气流相对平稳,通过上下的压强差,把里面的热空气 " 抽 " 出去。
网上流传的这张热成像图也似乎证明了这两个孔确实在散热。
而且我们也得正视小米 SU7 Ultra 和法拉利、保时捷的差距,它们那种能够加快空气流速给引擎提供更低温清洁的进气、通风口 " 鳞片 " 与 DRS 尾翼联动。。。。。。
确实是人家多年赛场打拼沉淀之后的结晶,一时半会儿难以追及。
一直以来,小米主打守正出奇,尊重汽车行业,一条一条赛道啃,注重性能的品牌形象逐步树立起来。而 50 多万的 SU7 Ultra 性价比也确实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顺风局打多了,无论官方本身是否膨胀,粉丝、消费者早已在 SU7 Ultra 上寄予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它不再是一台纯粹可街可赛的汽车,更是一个象征着小米汽车性能的图腾,尤其当它价格还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时候。。。
所以,尽管雷总叠过不少的甲,说过低风阻的轮毂、更加实用的前备箱,续航也拉到了 630km,后面的直播也劝大家慎选开孔机盖,但作用不大。
工程上的风阻、碰撞测试、成本,已经不是大伙所关注的了。反而是某一瞬间的期望落差,导致现在舆论的失控。
咳咳,就在脖子哥还在赶 2359 的时候,小米官方刚刚出来回应了,未交付的订单都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和截止到 5 月 10 日仍未改配的用户则会赠送 2 万积分,希望车主们这下能舒心一点吧。
但要我说,赛道种下的果还得赛道来解,赶紧把 SU7 Ultra 量产版的纽北成绩端出来,那时才能真正服众吧。
撰文: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