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 5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近 11 亿人。与 2023 年 12 月相比,网民人数增加 742 万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网民占新增网民的 20.8%。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老年人曾经面临的 " 数字鸿沟 " 被渐渐填平,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怪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掉入智能手机里的各种 " 数字陷阱 "。从集金币、刷短剧到学配音……这些看似 " 馅饼 "、实则陷阱的套路,让他们在耗费心力的同时也付出不少真金白银的 " 学费 "。
刷视频看广告能赚钱?很多老人支出远大于 " 收入 "
李女士没想到,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父母,会被智能手机迷了心窍。这两台新手机,是今年过年时李女士刚给他们换的。此次回家,李女士发现,母亲同时用着老手机和新手机,两台机器的屏幕不停播放着各类视频,只是为了领金币。
母亲告诉她," 在短视频平台上刷视频、看广告都能赚钱。集满 1 万个金币就可以兑换 1 元现金 "。
那么,真有这样 " 天上掉馅饼 " 的好事?李女士拿起母亲的手机仔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就拿看视频来说,一开始只要观看 5 秒就能得到 5 个金币,但只要连续看了一段时间,就必须看满 20 秒才能领一个金币。" 我翻看了一下她的账户,除了第一个月兑换到了 20 元,后面每月最多就领了两三元。更气人的是,在看这些视频广告的过程中,妈妈还难挡诱惑,买了一堆看似实惠实则劣质的小东西,不仅把辛苦刷来的钱还给了平台,还倒贴了不少。" 李女士说。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有着李女士类似的困扰:" 迷上刷手机之后,父母连孩子也不好好管,做饭也糊弄,天天看短视频,每天讨论的就是几分几毛。"" 我妈也是,半夜起夜就开始刷,一轮一轮地刷,带孩子的时候还会给小孩看视频 " ……还有网友说,现在不得不定期给父母清理手机微信," 每次打开,从 A 到 Z,发现父母关注了几百个微信公众号,估计都是刷小视频的时候被吸引过来的 "。这些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往往打着生活小妙招或者养生的旗号,做各种营销和推广。
动辄学费上万,渴望 " 学本领 " 的老人被精准收割
还有不少老年人,忙着在手机上学本领、学才艺。
朱阿姨今年刚过 70 岁。年轻时酷爱文艺的她最近迷上了 " 配音 "。半年前,她无意间从手机上看到了某声音训练营的广告—— "0 元学配音 "" 声音变现 ",从此迎来了 " 金牌导师 " 们的 " 死缠烂打 "。为期五天的免费培训课,到了第三天,导师就发来了一张 8800 元的进阶班账单,伴随而来的,是导师们的一致夸赞:" 你的声音可塑性很高,我们都觉得你能学得出来并实现自己的声音价值…… " 架不住这些每天不停出现的情绪价值,朱阿姨终于续了费。
三个月后,当朱阿姨上完 8800 元的进阶班后,导师们口中那些 " 每天都能接配音单,时薪两百不是梦 " 都没有实现,可她却已又花了好几千元买了录音棚和版权有声书。在用了近一个月读完了那本好几万字的有声书后,仍没看到 " 水花 " 的朱阿姨终于意识到不能再往里砸钱了。为了让朱阿姨不再继续沉迷这些代价高昂的直播课,朱阿姨的女儿,还悄悄把她微信里关注的主播账号和相关视频号都删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人网络素养提升实践及效果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的深入交叉发展,越来越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也遭遇到各类网络风险的困扰。大多数中老年人对互联网使用持积极态度,提升数字技能、学习网络知识的意愿强烈。
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所谓 AI 课、剪辑课、配音课,瞄准和 " 收割 " 的,正是那些渴望发光发热、充实自我的老年群体。不少专家因此建议,应对互联网平台和相关企业加强监管,改进算法推荐机制,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 " 防诈网 "
在上海老年大学,关于短视频制作、手机摄影等智能课程备受老年人欢迎,每次一发布就被秒空。在手机摄影班,68 岁的张阿姨已经跟随老师卫卓然学了大半年的拍照和修片。" 在来老年大学之前,我都不敢用智能手机,只会打电话发微信。现在,我已经是社区的摄影志愿者了,经常为社区活动拍点照片。"
家住浦东的强阿姨,是短视频制作班的学员。每周三,她都会 " 长途跋涉 " 到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上课。" 现在手机上针对老年群体的各种‘套路’很多,有时防不胜防。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的渠道又比较有限,像老年大学这些课程虽好,但名额实在不好抢。今后是否可能以社区为单位,组织一些面向老年群体的互联网培训,或者多向老年人提供一些正规的网络学习资源。让老年人能尽可能方便地学到有用的网络知识。" 强阿姨表示。
今年 " 五一 " 前夕,上海老年大学还发布了 2025 年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题公益培训,包括 AI 基础、手机摄影、视频剪辑等老年人热衷的智能课。" 很多老年学员碰到手机上的问题,宁可抢课来学校问老师,也不愿在家问子女。" 王敏因此建议,在父母触网的过程中,作为子女应该多点耐心,因为老人不仅需要物质反哺,更需要精神慰藉和情绪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 " 防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