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120 周年校庆前夕,《复旦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四青年节,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新书分享会,犹如小型 " 校友团建 " 现场,热闹又温馨。该书作者、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聘研究员张国伟有感而发,写作亦非一成不变,最新出炉的《复旦记》记录当下鲜活的复旦人、复旦事,写 " 身边的复旦 "。
这部复旦校史散文集分四辑 " 复旦源 "" 地理志 "" 人物谱 "" 师友记 "。" 做学问是一方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学到的东西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生活、奉献社会,可能也是复旦人的应尽之责。"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上海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郑亚如是感慨。
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邢建榕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他谈到,读这本书激活了很多校园记忆," 往事历历在目,激活记忆的同时,还打捞了很多容易被遗忘的校史细节。包括对高校建筑历史、院系调整的考证研究,增进了对母校的认识与了解。"
历史书写须客观公正,作者对学校、对师友的爱,则是创作的有力支撑。" 读史老张 " 写起复旦校史,也源于历史系师长沈渭滨教授的鼓励,不想一动笔便 " 一发不可收拾 "。十年间连续发文,相继出版《相辉:一个人的复旦叙事》《卿云:复旦人文历史笔记》《复旦记》等 " 复旦笔记三部曲 ",引起热烈反响。
新书 " 复旦源 " 一编正与校园内修整完毕、即将开放的 " 复旦源 " 历史建筑群相得益彰:这是 " 复旦源 " 概念提出后,最早应用这个概念,并对 " 复旦源 " 的地标建筑和相关历史进行挖掘和考察的作品。
" 文章发表后,有时会收到亲历者乃至主人公的反馈和更正,这是写‘远去的复旦’时所未曾有的。" 前不久在朵云书院 · 复旦管院店举行的《复旦记》新书发布会暨 " 从‘远去的复旦’到‘身边的复旦’ " 分享会上,张国伟强调写作原则:写 " 个人独家校史 ",坚持独特的 " 非官方 " 视角,亲切、轻松;写人记事,力求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发掘鲜为人知的碎片断章。
被复旦元素串联起来的日常、因复旦而跨越岁月长河再次相遇的师友…… " 身边的复旦 " 故事亲切、温润,有即时感。全书通过叙述 " 身边的复旦 ",补全了复旦自 1905 年创办至今的校史轶事线索。
据悉," 复旦笔记三部曲 " 套装版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读史老张 " 私家校史 "" 合体 " 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