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因为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吃饭这件事,往往成为很多人最先被牺牲的那一个。
可你们知道吗?
饮食混乱,会悄悄把我们的情绪推向深渊。
3 月份的时候,国家卫健委主任在记者会上呼吁大家加强体重管理。
在一系列的报道中,看到有一个 40 岁中年妈妈张姐的自述。
儿子初三备战中考,她每天 5 点多起床做早饭,送完孩子又赶去公司。
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更别说好好吃顿饭了。
中午要么啃个冷掉的三明治,要么泡碗方便面,囫囵吞枣地解决。
晚上回家,累得根本不想动,干脆直接点外卖。
这样的饮食状态持续了几个月,张姐整个人都变了。
以前性格温和的她,现在动不动就发火,和孩子沟通,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吼起来。和老公说话也是火药味十足,两个人三天两头吵架。
晚上还经常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生活的一地鸡毛,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
这还不算完,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让张姐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她开始频繁胃胀、胃痛,去医院检查,说是胃炎。
肠道不舒服,情绪也跟着更糟糕,整个人陷入了身体难受、情绪低落、更不想吃饭、身体更难受的恶性循环。
张姐的遭遇不是个例。
中年女性,习惯性把家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节食、饥一顿饱一顿、垃圾食品凑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饮食问题,正在一点点侵蚀我们的情绪。
比如过度节食,身体就会启动生存警报,内心开始自我攻击。
之前刷到一个女孩说自己尝试过每天只吃 800 大卡,水煮菜不放油,结果不到两周就出问题了。
看见面包店走不动道,深夜忍不住翻冰箱,吃完又躲在卫生间哭 " 我怎么这么没自制力 "。
这其实是身体在闹情绪。
当卡路里严重不足,大脑会释放大量饥饿激素,让人对高热量食物疯狂渴望,同时抑制饱腹激素,导致越节食越想吃。
更麻烦的是心理变化,吃一口蛋糕就觉得意志力失败,陷入节食 - 暴食 - 愧疚的循环。
循环得久了,就会有进食障碍的风险,比如神经性贪食症,进食障碍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有暴饮暴食的,用食物逃避压力债,然后欠下更多的情绪债。
我刚研究生毕业那会,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到了下午,就觉得只有炸鸡奶茶能救我。
可每次吃完又后悔到失眠,胃里胀得难受,心里不停骂自己管不住嘴,第二天情绪比暴食前更低落。
高糖高脂食物会让大脑快速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快感,但这种快乐消失得很快。
随之而来的是肠胃不适和强烈罪恶感,血清素水平暴跌,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暴跌。
长期暴食会引发代谢紊乱,身体状态的恶化进一步强化 " 我无法控制自己 " 的无力感,形成情绪与生理的双向恶化。
这会导致奖赏系统的阈值不断升高。
我们需要吃更多垃圾食品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而天然食物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这种成瘾性进食会削弱人体对正常情绪刺激,如社交、工作成就的反应能力,让人越来越依赖食物来激活快乐,形成情绪调节能力的退化。
还有一个会影响情绪的是忽略进食体验。
边刷手机边吃饭,五分钟扒完一碗面,吃完都不记得味道……
其实吃饭时不专注,大脑就接收不到吃饱了的信号,容易吃撑或吃错。
更关键的是,肠道和大脑通过脑 - 肠轴紧密相连。
吃太快、吃不舒服会让肠道发脾气,通过迷走神经告诉大脑我难受,激活焦虑反应,形成身体不舒服 - 情绪更差 - 更吃不好的循环。
小时候生病不舒服,妈妈会煮一碗热粥。现在压力大了,喝一碗温热的汤,心里会莫名踏实。
婴儿时期,哺乳不仅是吃饱,更是被照顾的温暖记忆。
成年后,温热的食物、专注的咀嚼,能激活大脑的奖赏中枢,释放内啡肽,就像给情绪做了一次温柔按摩。
压力大时人们常渴望妈妈做的菜,本质是通过食物唤起被关爱的情感记忆。
当一个人愿意花费时间挑选食材、烹饪营养餐,而非用泡面或零食敷衍时,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自我需求的正面回应。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到,人类有自主、胜任、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精心准备食物体现了自主选择和胜任感,增强自我认同。
反之,长期忽视饮食质量,可能隐含 " 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 的自我否定,这种低价值感会进一步诱发抑郁或空虚感。
比如坚持每天好好吃早餐,不仅提供营养,更通过持续的自我照顾行为,积累我能掌控生活的信心。
事实上,日子越乱,情绪越焦灼,更应规律饮食。
因为人体的生物钟,也会通过进食时间调整周期,规律的三餐尤其是早餐能强化生物钟的同步性。
长期不吃早餐、深夜暴食,会导致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紊乱。
皮质醇峰值异常升高会加剧焦虑,褪黑素紊乱则影响睡眠,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削弱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问题常伴随对生活的失控感,饮食是少数能自主控制的日常行为。
通过设定固定的进食时间、均衡的食物搭配,我们能在混乱中建立微小的秩序感。
这种可控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延伸到对其他生活领域的掌控。
举个例子。
有些抑郁症患者因失去行动力而无法进食,但若从每天按时喝一杯牛奶开始,逐步恢复饮食规律,就有可能成为打破抑郁循环的重要突破口 ~
极端节食是对身体需求的否定,暴食是情绪对身体的劫持,垃圾食品依赖是用虚假信号欺骗大脑,无意识进食是切断身心对话。
而好好吃饭的关键,在于通过规律、均衡、专注的饮食,重建身体与情绪的良性互动。
让饮食成为情绪的缓冲带而非导火索,成为自我关怀的践行场而非自我攻击的 战场。
这一过程或许无法直接解决所有情绪问题,但能为心理康复奠定最坚实的生理与行为基础,
古人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吃好,是爱自己的起点,也是情绪修复的第一步。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