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1分钟前

机器人犯错怎么办?具身智能保险为万亿市场“托底”

当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院轻轻扶起老人,当焊接机械臂在车间精准操作,当排爆机器人走向危险现场……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的场景正加速走入现实。《中国发展报告 2025》显示,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4000 亿元,在 2035 年突破万亿元。

其应用风险正催生保险产品的创新浪潮。今年 9 月以来,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等头部险企集中推出具身智能专项保险产品,以金融创新破解产业化难题。这一覆盖 " 本体损失 + 第三者责任 " 的双轨保障体系,正试图为万亿级市场铺平道路,但定损标准、风险覆盖、监管协同等挑战仍待破解。

产品创新:全链条覆盖,场景化定损

头部险企的产品设计已初步实现 " 产、销、租、用 " 全环节适配。中国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推出的 " 机智保 " 首创贯通全链条的保障模式,以 " 风险拟人化(通过模拟人类行为模式评估风险)" 理念将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与自有财产损失纳入一体化保障,针对工业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损坏、高危搜救机器人的坠落故障等场景定制条款。其产品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准匹配机器人租赁与中小企业短期使用需求。

" 这种灵活期限设计直击产业痛点,"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 但现行定价模型未动态考虑使用频率等变量,导致保费低估,需引入 UBI 模式实时调整保费。"

人保财险通过‘机器人本体损失险 + 第三者责任险’双轨模式切入市场:本体险覆盖台风、碰撞等传统风险,并首次将网络攻击、算法异常导致的系统崩溃纳入赔偿范围;第三者责任险则针对外卖机器人伤人、手术机器人医疗意外等高发场景,提供纠纷调处与法律支持服务。2025 年 11 月,人保苏州分公司落地全省首单第三者责任险,为当地企业提供 100 万元风险保额,重点覆盖外卖机器人伤人事故的医疗赔偿需求。

但高频风险场景的定损标准仍处探索期。针对工业焊接、高危搜救等高危场景,保险赔付机制尚未形成成熟定损标准。太保 " 机智保 " 虽尝试贯通 " 产、销、租、用 " 全链条风险保障,但实际操作中仍依赖个案评估。

" 工业焊接机器人的传感器损坏若由操作失误导致,与算法缺陷引发的故障界定难度极大。" 一位从业者指出,目前险企主要通过联合制造商建立快速检测机制,配备专业技术鉴定团队解决争议,如杭州推出的 " 三位一体 " 保险方案便引入技术鉴定与法律顾问双支撑体系,但全国统一的定损标准尚未形成。

此外,损伤往往涉及软硬件交互故障,需引入实时传感器数据和行业协议量化损失,上述从业者表示:" 险企应与机器人企业共建风险数据库,推动定损从事后补偿转向事前预防。" 王鹏则建议建立 " 数据提取 + 第三方鉴定 " 机制,解决算法异常引发的连锁故障定损难题。

服务场景仍有缺口,人机交互中的伦理、安全存在挑战

尽管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机交互特有的风险覆盖仍存盲区,而人机交互的复杂性远超传统工业场景。在养老护理、手术辅助等服务场景中,算法失误或伦理冲突可能导致非物理性损害。比如养老护理机器人若因算法偏差导致老人摔倒,责任是在制造商、运营商还是保险公司?现有条款界定模糊。

王鹏坦言:" 现有第三者责任险主要覆盖物理损害,对算法歧视、情感伤害、隐私泄露等伦理风险覆盖不足。"

此外,伦理风险更难覆盖。部分机器人因未设置底层安全逻辑,可能因程序缺陷造成伤害,而算法中的歧视性代码还可能引发公共服务不公。" 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误差若介于‘医疗允许范围’与‘算法缺陷’之间,保险赔付极易引发伦理争议。"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产品多聚焦物理损伤,对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隐性风险的覆盖不足,需尽快推出细分条款。

对此,险企已开始试水升级。平安产险的 " 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 将数据合规风险纳入研发支持体系,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跨境数据传输的法律保障,间接填补了数据安全领域的保障缺口。但伦理风险的量化与定价仍属行业难题,需联合学界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顶层设计呼唤监管标准与责任划分

" 网络攻击导致机器人失控伤人,是算设备故障还是责任事故?保险机构与机器人企业的责任如何划分?" 这一问题成为行业普遍困惑。由于缺乏统一监管标准,不同险企的条款差异显著:太保将 " 操作异常 " 列为保险责任,人保则明确排除 " 人为恶意操控 " 导致的损失。

当前多头监管模式易导致责任真空,专家普遍呼吁将金融产品纳入顶层设计。王鹏认为:" 需建立统一标准明确网络安全、算法异常的触发条件与赔付阈值,规范算法鉴定流程与‘双线责任’。" 他建议参考欧盟分级监管模式,对高风险场景设定差异化资本要求。

" 具身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应尽快由银保监会牵头,联合工信部建立监管框架。" 业内人士表示,需重点明确三类标准:一是新型风险的界定规则,如算法异常、数据泄露的责任归属;二是定损技术规范,统一传感器损坏、系统崩溃等场景的鉴定流程;三是偿付能力要求,防范险企因风险不可控引发经营危机。

地方层面已率先探索。杭州高新区(滨江)依托具身智能产业联盟,推动保险机构与企业签订标准化协议,明确 " 技术缺陷由制造商担责、使用不当由被保险人担责 " 的划分原则,提供了一份实践样本。(作者|孙骋,编辑|刘洋雪)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