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21分钟前

“双十一”套路丛生:别让算法伤了消费者的心!

" 价格先涨后降 " " 不同人不同价 " " 凑单越凑越贵 "。据法治日报报道,不少消费者反映:今年的电商 " 双十一 " 虽然少了凑单的繁琐,却多了新的套路,让 " 消费福利 " 在层层套路中变味。

这些套路的扎堆出现,本质上是电商行业成本压力的变相转嫁。随着平台佣金的居高不下、流量成本的持续攀升,商家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当利润被平台抽成挤压," 先涨后降 " 成了商家无奈的生存方法,不少商家陷入参不参加 " 双十一 " 都要亏的两难境地,最终只能选择 " 先涨后降 " 的策略。

而商家的套路之所以能屡屡得手,还在于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心理软肋。多数消费者对商品历史价格记忆模糊,容易被 "5 折 "" 直降 300" 等醒目的折扣标语冲昏头脑,忽视了价格背后的真实波动。

如果说 " 先涨后降 " 是明面上的价格戏法,那么 " 不同人不同价 " 的大数据杀熟,就是藏在算法后的隐性不公。电商平台通过抓取用户的浏览记录、消费能力、支付方式等海量数据,构建专属的 " 价格敏感度模型 ",再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分类,通过动态调价系统实施差异化定价。

层层套路的背后,消费者早已沦为平台与商家利益博弈中的 " 筹码 "。平台赚流量、商家求生存,但若牺牲消费者信任,再热闹的促销也是无源之水。电商平台 " 坑位费 + 高比例佣金 " 的抽成模式,直接导致商家被迫提高定价以转嫁成本;而平台为了争夺用户注意力,又不断要求商家推出更大力度的折扣,形成畸形的营销循环。

" 双十一 " 促销套路的演变,本质上是电商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博弈发展的缩影。要想跳出套路陷阱,消费者首先要摒弃 " 为满减而满减 " 的盲目购物思路。消费的本质是 " 物有所值 ",而非 " 为优惠而消费 "。在下单前多一份审慎,用比价工具货比三家摸清真实优惠,拒绝为虚假折扣买单。

更深层次来看," 双十一 " 要真正找回 " 消费福利 " 的初心,需要多方合力。套路也许能赢得一时流量,但诚信才能守长久市场;" 双十一 " 的初心,从来不是 " 套路狂欢 ",而是 " 真实让利 " 的双向奔赴。平台回归商业本质才是核心,把诚信经营当作长期竞争力," 双十一 " 才能摆脱 " 套路狂欢 " 的标签,重拾促销活动的初衷。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