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思的是,比起过往两年,今年的「标准版」有点集体哑火的感觉,热度和话题度都要小很多。
同样的,标准版也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产品。各家的 Pro 版是平衡的水桶机,配置管够,但「标准版」很不「标准」,各家都在 4400 元这个价位各显神通,想要做出差异。
而既然标准版去到了 4500 元左右的价位段,要买就真要好好挑一挑了。
今年的标准版四大金刚:小米 17、vivo X300、OPPO Find X9,荣耀 Magic 8,我都拿来用了用,进行了各项主要功能的详细对比。
至于我选了哪一台?看到最后见分晓。

小米 17 和荣耀 Magic 8 采用了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处理器,而 OPPO Find X9 和 vivo X300 依旧选择联发科阵营,搭载天玑 9500 处理器。
即使都是最新的旗舰级产品,落实到跑分上,还是会有所区别:

但不管是日常的使用场景,还是高负载游戏,其实两种芯片之间的差距没有跑分明显,而更基础的流畅系统动效,其实更看重优化而不单是性能。
在手机的尺寸上,四台手机也很有默契的分成了两个阵营:
6.3 英寸小屏旗舰:小米 17(191 克);vivo X300(190 克)
6.6 英寸:OPPO Find X9(203 克);荣耀 Magic 8(205 克)
小屏旗舰的握持更出色,却在续航与散热上妥协。这背后,正是尺寸之争所映照出的两种理念:是主动与 Pro 划清界限,还是尽力靠近,只在细节上区分。
vivo X300 vs 小米 17
这两台手机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类似:都是将小屏旗舰设定为标准版,和 Pro 版是完全不同的两台手机;但它们实现的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非常不同。

并且,今年 vivo X300 大 Deco 的设计颇为巧妙,背板通过一个斜坡式设计一直延伸到镜头,很大程度弱化了模组的存在感,甚至给人一种凸起不是很大的错觉,比去年 X200 Pro mini 还要好看不少。

今年 vivo X 系列影像主打 2 亿像素,X300 Pro 是 2 亿像素长焦, X300 则是 2 亿像素主摄,更像是方向的选择,不是配置的取舍,完全符合「Pro mini」这个被优化掉的后缀。


另一个短板则是 vivo X300 的电池容量,6040mAh 是今年最小的电池,虽然也能妥妥用一天,但同尺寸的小米 17 已经做到了 7000mAh 级别,日常使用会比前者多出 2 小时不到的续航时间。
而小米 17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优秀的手感:6.3 英寸的尺寸,191 克的重量,加上中框圆滑的过渡和合理的重量分布,小米 17 就是今年标准版手机中手感最好的一台。

一言蔽之:小米 17 给人感觉不像旗舰的标准版,反而和 REDMI K90 更像同一桌的产品,和这个同样不够「旗舰感」的新背板设计相呼应。
OPPO Find X9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也是一个对照组,它们的产品思路都比较接近传统的标准版:先做出一台「水桶」的大杯手机,然后保留其中的核心体验,删改其他配置。
OPPO Find X9 的外观设计和尺寸和 Pro 版本几乎一模一样,6.78 英寸的后者只比 6.6 英寸的前者略大一圈。

这也是「线下机」品牌 OPPO 一贯策略——故意将中杯和大杯做得很「相似」,一眼分不出差别,差距聚焦在内在的配置上。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日常使用这两台手机不会有太大差距,因为 ColorOS 优秀的体验,决定了 OPPO Find X9 和 X9 Pro 都能享有第一梯队的流畅。

荣耀 Magic 8 系列则是「上个版本」思路的产品:标准版和 Pro 两者共享类似的设计语言,不过 Pro 版采用四边微曲屏,而标准版则是直屏设计,并且在整台手机的质感上做出差异。
和 OPPO 类似,荣耀 Magic 8 比 Pro 版同样缺少了 2 亿像素长焦,主摄配置也略微缩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只有荣耀的标准版用上了 Pro 级别的超声波指纹,而今年四家全部标配,结果荣耀 Magic 8 反而一下子成为指纹解锁能力的吊车尾——一些其他家秒解的轻触姿势,在 Magic 8 上总是无法解锁,必须要加大力度重按。
流畅是基本,AI 更实用
AIOS 这个概念在 2023 年底开始兴起,直到今天,很难说有哪家已经能靠 AI 功能卖新机,但荣耀和 OPPO 两家的系统 AI 功能,虽然还没到「旦用难回」,也足够实用。
vivo X300(OriginOS 6) vs 小米 17(澎湃 OS 3)
继续用这两台手机进行比较的原因很简单:一个进步明显,一个有点退步。
在小米 17 上,澎湃 OS 3 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系统流畅度和动画细腻感都有明显提升,使用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卡死或闪退等严重问题。

流畅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得到解决,澎湃 OS 3 的优点就更加明显。国内 Android 定制系统中,没有比澎湃更多花样的,特别是锁屏美化上,样式和玩法相对更丰富。

OriginOS 6 在加入了光感设计后,整个系统动效更丰富了,但设计有些「失焦」——
控制中心是「固态玻璃」、文件夹是「磨砂玻璃」、系统图标又继承了之前 OriginOS 的「扁平设计」……虽然运行很流畅动效很丰富,但就有也有点失去秩序的混沌感。

如果说「小米」和「橘子」系统是立足当下,那么下面这两位选手就是在「战未来」了。
OPPO Find X9(ColorOS 16)vs 荣耀 Magic 8(MagicOS 10)
把荣耀 MagicOS 10 和「尖子生」OPPO ColorOS 16 对比,其实有点不太公平。
MagicOS 10 的流畅和动效体验打磨得很优秀,不过它身上有很多没处理好的细节问题,叠加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它用着不太顺手。
就用锁屏举例,我收到一条通知想要在锁屏双击打开,没想到默认弹出的解锁方式居然不是指纹而是密码,我要再额外在屏幕点击下方按钮才能呼出指纹识别,几次下来就让我有点恼火。

拿一个非常细节的功能举例——虽然各家现在都已经「上岛」,但 OPPO 是目前除了 iPhone 之外唯一一个支持麦当劳 App 实时活动的系统。
打开第三方 App 的链接,只有 OPPO 会弹窗询问你要不要用小窗打开,而不是直接跳转。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 OPPO Find X9 和荣耀 Magic 8 的「按钮」上:前者的侧边辅助按钮可以「一键闪记」,而后者配备了标准版唯一一个「拍摄按钮」,不仅能启动相机,还能可以呼出 YOYO 视频通话,或者用 YOYO 记忆记录屏幕内容。

除了以前的可以记录小红书、聊天记录,「一键闪记」现在还能用来记账、摘录长视频——虽然摘录的准确度有点一般,不过也属于生成式 AI 比较实用和创造性的应用,更主要是能提供很强烈的情绪价值。




风格叙事的影像
国产 Android 旗舰之间的横评,离不开影像。标准版囿于成本,配置上不能给太多,影像体验其实差距都没那么大,更多是场景不同的表现,以及一些特别配置和功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vivo X300 vs OPPO Find X9
作为这两年影像方面的尖子生,vivo X300 和 OPPO Find X9 的标准版影像虽然不及 Pro,但对比另外两家,都有独特的配置和功能。
凭借 Pro 版都没有的 2 亿像素主摄,vivo X300 在影像方面天生比其他对手多了一个诱人的甜蜜点。在 2 亿像素加持下,vivo X300 主摄解析力会强很多,画面细节会更丰富,适合用在一些画面复杂的场景,后期的空间也会更大。








我还想提一提 vivo X300 全新的自拍镜头,不仅 5000 万像素提升,「真实」美颜效果出来的皮肤质感相对更细腻,不会出现过度锐化;「透亮」则进一步磨皮,带来更均匀的皮肤颜色,总体都是强调真实观感为主。

而 OPPO Find X9 还是比较传统的美颜策略,磨皮效果有点超过,而且五官变形更严重,是四台手机中模特小姐姐最不满意的。

而 OPPO Find X9 还是比较传统的美颜策略,磨皮效果有点超过,而且五官变形更严重,是四台手机中模特小姐姐最不满意的。
小米 17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的影像能力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差强人意,没用错的那个意思。
有徕卡加持的小米 17 色调上会更有质感,不管是主摄还是长焦,白天拍景拍人都能很好出片;作为唯一一家没有联名的旗舰,荣耀 Magic 8 的影像效果总体无功无过,画面总体会透亮一点。





相比之下,荣耀 Magic 8 自拍则无功无过,自然模式较好地平衡了皮肤纹理和磨皮效果,总体颜色比较透亮。

在摄影玩法上,小米和荣耀也要逊于 OPPO 和 vivo,动态照片停留在最基础,人文街拍、自动构图完全没有。
买旗舰手机标准版,到底在买些什么?
如果要给这四台手机排名,我的选择是:
vivo X300
OPPO Find X9
小米 17
荣耀 Magic 8
我当然最推荐 vivo X300,因为它很好平衡了手感、系统、影像这些能力,还带有一些作为甜蜜点的配置,我相信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平衡,就是我眼中一台标准版应有的「标准」。
今年最受好评的标准版 iPhone 17 就是这样一台手机:补齐了高刷的短板之后,它成为了适合大多数人去买的那台 iPhone,和更昂贵的 iPhone 17 Pro 多出长焦镜头、散热等等更专业级的功能,二者在价格和区分度都做得很好。
很关键的是,你会感觉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是两个产品,他们之间会有相似相同的功能,但你能明显感觉出是两个团队做出的产品。

如果换个思路,标准版处在了价格和配置的甜蜜点,影像、质感、配置、调校和使用年限上都看齐大杯,细节体验会和中端旗舰有差距。
未来,在国补、渠道价加成下,标准版价格进一步下探 4000 元档位,是更好的入手时机。

如何把「标准版」做成「旗舰体验」的底线,而不是「阉割版」,则是未来厂商高端化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