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6分钟前

赴港 IPO 首日,赛力斯为何开盘破发 ?

文 | 时间线 Timelines,作者 | 王志,编辑 | 周易

带着冲向国际市场的目标,赛力斯终于成功登陆港交所。

11 月 5 日,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前期准备之后,赛力斯以 131.5 港元的发行价,在港交所正式上市,证券代码为 9927。由此,赛力斯正式成为一家同时在 A 股和 H 股上市的企业。

而从整个行业面来看,它也是继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吉利、比亚迪、奇瑞等车企之后又一家成功登陆港股的中国汽车企业。

不过,对于赛力斯上市,资本市场的反馈并不是特别积极。

港交所数据显示,赛力斯的首日开盘价为 128.9 港元,较发行价跌 2% ——截至本文发稿前,赛力斯的股价最高跌幅超过 5%。而在赛力斯早已经登陆的 A 股市场,赛力斯在 11 月 5 日的股价也出现了超过 5% 的跌幅。

值得一提的是,赶在登陆港交所的前夕,赛力斯交出了一份略显波动的成绩单。

具体来说,纵览这份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第三季度财报,不管是单季度视角,还是从 2025 年的整体视角来看,赛力斯的营收和净利润表现,并没有呈现出趋势上的一致性,反而有些相悖。

比如,在第三季度,赛力斯的营收同比增长了 15.75%,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 1.74%。

同时,在 2025 年的前三个季度,赛力斯的总体营收达到 1105 亿元,同比增长 3.67%;而净利率为 53.12 亿元,同比增长了 31.56%;扣非后净利为 47.68 亿元,同比增长 26.7%,营收增幅远远小于净利润增幅。

很明显,赛力斯的业绩正处于波动之中。

当然,对于已经登陆港股市场的赛力斯来说,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不是这份成绩单——从长远来看,作为一家在 A+H 两地上市的企业,赛力斯是否具备更大的未来想象空间,才是一个真正值得仔细考察的着眼点。

超高速增长已结束,但增长还在继续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赛力斯的角色,有其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毕竟,在众多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目标寻求发展转型的中国车企之中,赛力斯是与华为合作最久、绑定最深的那一个,同时也是华为的诸多车企伙伴中合作意愿最为坚定、业绩受益最大的那一个。

甚至完全可以说,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实现了「逆天改命」。

其中一个典型的证据是,2024 年全年,赛力斯的营收达到了 1451 亿元,相比于 2023 年全年的 358 亿元,同比增长了 305.5% ——这样的超高速增长,对于赛力斯这样一家车企来说,堪称奇迹。

同时,伴随着这一营收,赛力斯的汽车毛利率从 2023 年 7.2% 增加到 23.8%,同比增加了 16.6% 个百分点。横向来看,赛力斯的 2024 年毛利率表现,超过了特斯拉、小米、理想等一众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净利润方面,赛力斯也扭转了 2023 年全年亏损 24 亿元的局面,在 2024 年实现了 59 亿元的净利润——根据赛力斯在港交所招股书中引用的来自于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它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可以说,赛力斯在 2024 年的高速增长,确实为它在 2025 年向港交所发起冲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然而,进入到 2025 年,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看,2025 年第一季度,赛力斯的营业收入为仅 191.47 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 27.91%;在前一年的超低基数下,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240.6%。受到一季度业务影响,赛力斯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 4.06%,净利润为 29.41 亿元,同比增幅回落至 81.03%。

基于这个背景可以看到,赛力斯在第三季度的营收表现,实际上是对 2025 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做出了很好的正向支撑,同比增长由负转正;但与此同时,在净利润方面,三季度的同比增长为负,带动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步增长幅度进一步回落——至 31.56%。

所以,情况很明显,赛力斯在 2024 年实现的营收和净利润层面的超高增长幅度,未能在 2025 年得到延续。

究其内部原因,除了年初的产品换代周期之外,问界品牌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的 M8 开始成为销量担当,毛利率最高的焕新问界 M9 的销量被 M8 部分分流,问界 M5 Ultra 的销量和毛利支撑不住,而全新问界 M7 又没有在三季度进入关键销售周期,业绩未被计入。

而从外部因素来看,尽管问界在鸿蒙智行的品牌矩阵中依旧占据着关键角色,但很明显,消费者对于智界、享界等品牌的心智也在加强,而市场上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车型也在逐步增加,对于问界品牌的销量也形成了一定影响。

所以,总体来看,赛力斯在 2025 年的表现,本质上是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外部市场周期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赛力斯的增长,已经结束了吗?

其实并没有。

毕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赛力斯的问界品牌在占据用户心智的同时,依旧处于产品体系的持续构建之中,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

除了已经上市的全新问界 M7,问界品牌还有其他车型也在开发阶段,并且会在 2026 逐一亮相,这对于问界品牌的增长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当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波动仍在继续。

多线布局背后的逻辑

对于赛力斯来说,2025 年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结构的调整期。实际上,从赛力斯自身业务长远布局和后续发展空间的角度,赛力斯也在 2025 年抓住了不少机会,在研发投入、合作关系、品牌建设等维度面向未来进行多维度的布局。

一个典型的观察角度,在于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

公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赛力斯研发投入达 51.98 亿元,同比增长 154.9%,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6826 个,同比增长 19.8%,研发人员共计 6984 人,同比增长 26.6%,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提升至 36%。

在这样的研发投入下,赛力斯也取得多方面的突破,实现了多集成高效电驱动总成、超五星级整车防腐、700mm 越野级涉水能力以及超级电容等创新成果量产上车。而就在近日举行的 2025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赛力斯自主研发的魔方技术平台也亮相并引发多方关注。

除了自身的研发投入,赛力斯还完成了一个重要动作:完成对引望的入股。

具体来说,就在三季度收尾的 9 月 30 日,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已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支付完毕第三笔转让价款人民币 34.5 亿元,至此赛力斯完成对引望智能 10% 股权的收购。

对于赛力斯来说,这笔收购的完成意义重大。

毕竟,尽管赛力斯与华为之间拥有非常深厚的合作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合作的本质依旧是「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商业互动——但是,通过对于引望的投资入股,赛力斯正式成为引望的股东,是对以往合作关系的升华。

很明显,通过这笔收购,赛力斯与华为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固,这也为问界品牌的后续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赛力斯也在持续加大销售费用的投入,来不断提升赛力斯和问界品牌的知名度。

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个季度,赛力斯在销售费用上的投入为 159.9 亿元人民币,相比于 2024 年同期的 139.71 亿元,同比增加幅度接近 15%。

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整个行业对于赛力斯和问界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根据相关品牌知名度研究显示,问界品牌获得 2025 年上半年品牌发展信心指数第一名,而问界品牌下的旗舰车型问界 M9 以 85.2 分的成绩位列新能源车型净推荐值 NPS 总榜第一名。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产能方面,赛力斯也在积极布局,不断提升问界品牌车型的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支持问界品牌的发展,赛力斯专门打造了一个超级工厂,该工厂拥有超过 1600 台智能化设备与超过 3000 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 100%。另外,宁德时代和赛力斯共同打造的 CTP 电池生产线还在该工厂实现投产,这也是宁德时代首次与整车厂采用厂中厂模式进行合作。

到目前为止,在赛力斯的产能持续提升的支持下,问界品牌已实现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 80 万辆——从鸿蒙智行的角度来看,赛力斯问界品牌贡献的销量也是最多的。

其中,问界 M9 上市 21 个月累计交付突破 25 万辆,创 50 万级车型交付新纪录;问界 M8 累计交付突破 10 万辆;全新问界 M7 上市 36 天交付突破 2 万辆——这份成绩单其实是比较难得的。

因此,要考虑赛力斯在 2025 年的整体表现,还需要观察能否从第四季度的业绩中看到增量,现在评价还为时过早。

港股上市后,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赛力斯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期。

早在 2016 年,赛力斯的前身「小康股份」就已经在 A 股上市,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 9 年时间; 其中在 2022 年中,出于企业长期发展考量,赛力斯在 A 股市场成功完成了企业名称和证券简称的改名动作。

作为一家 A 股上市公司,赛力斯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次体量和市值的「跃升」。

在这一背景下,赛力斯也在 2025 年开启了冲向港交所的步伐,在半个多月的努力之后,赛力斯终于以最高发售价每股 131.50 港元的价格登陆港交所。

由此,赛力斯终于成为一家同时在 A 股和 H 股上市的企业。

当然,对于赛力斯来说,在港股上市的意义是多重的,融资的确是其中的一环。正如根据赛力斯此前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该公司拟募资 70% 用于研发,20% 于海外市场拓展和充电网络建设。

一位长期关注赛力斯的投资人士告诉我们,赛力斯选择走向香港资本市场,一方面确实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想要证明自身价值,而登陆港交所成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本身也是这种价值的一个外在证明,这非常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与前者一脉相承,随着赛力斯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以及在赛力斯在不断谋求业务出海,也有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的客观需求,在港交所上市也是必要的。

所以,赛力斯登陆港交所,其关键逻辑还是为了出海。

实际上,在出海方面,赛力斯已经有多有布局。公开数据显示,早在 2023 年 6 月,赛力斯旗下的新能源车型 SERES 5 就开启欧洲交付,终端零售单价超过 6 万美金。

同时,根据在赛力斯在港交所公告中发布的最新信息,公司已在欧洲、中东、美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进行业务布局;其中在欧洲方面,已扩展到挪威、德国、英国、瑞士等市场。

在港股公告中,赛力斯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加快全球市场的扩张,包括中东、欧洲、澳大拉西亚、中美洲及南美洲市场,探索自建、反向合资等多元化的海外网络建设方式,实现本地化制造及本地化运营,扩大海外本地化生产能力和销售网络,从而进入国际高端品牌汽车市场。

很明显,赛力斯出海,野心并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9 月 8 日,赛力斯亮相慕尼黑车展,三款 AITO 全球化落地车型进行全球首秀,它们是针对中东市场深度本地化开发的全新 AITO 9、AITO 7 和 AITO 5,其智慧座舱支持中文、英文、阿拉伯语三语交互,并接入当地数字生态。

可见,在去年完成对 AITO 商标的收购之后,赛力斯的出海之路,将由 AITO 品牌领衔。

那么,AITO 品牌会被海外消费者买单吗?

答案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当然也有机会,需要时间和投入。

一位分析师告诉我们,赛力斯采用 AITO 标识来进行出海,从海外市场的角度来看,赛力斯可能没有办法像它在国内市场那样依赖于华为对问界的品牌加持,而海外用户对于 AITO 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恐怕也不会像国内用户对于问界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那么高。

甚至在某些海外市场,「赛力斯可能还需要跟华为做出一定的品牌区隔,甚至是切割」,这位分析师表示。

但无论如何,在国内市场已经极其内卷的当下,赛力斯选择通过登陆港交所的方式走向海外高端市场,无疑是一条正确而艰难的路。

只是,在失去了华为在品牌层面的助力之下,赛力斯的出海之路无疑会挑战更大,需要赛力斯的坚定投入,也需要它在组织层面朝着国际化持企业续进行自我变革——而登陆港交所,只是这场自我变革的一个新的起点罢了。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