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想造一款声音好听的耳机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在极为成熟的行业供应链的加持下,许多团队都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贴牌或定制一款「自有品牌」的、音质不错的耳机。
但造一款有趣的耳机,却远比想象的要困难。刚刚说过,成熟的耳机供应链可以为你解决一切关于产品造型、声学设计方面的问题。但成熟的供应链也意味着耳机品类正处于高度同质化的阶段,外形雷同已经不可避免——部分品牌的 TWS 甚至出现过可以混用充电盒的情况,同质化程度极为严重。
今天雷科技这篇文章的主角 Nothing Ear 3 ,却那些模型贴牌的耳机不大一样。即使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家」,Nothing 依旧以自己独特的产品态度和设计美学,在沉闷的耳机市场中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路。
和其他 Nothing 的产品一样,Nothing Ear 3 的「转眼」从打开包装那一刻就开始了。目前市面上确实也有 TWS 的充电盒采用了透明盒盖的设计,但像 Nothing Ear 3 这样用透明上盖搭配金属铝壳体的 TWS 确实不多见。两只耳机以斜向 45 度的角度,由两颗磁铁分别固定在耳机充电盒的「坑」中,磁铁吸力强劲,没有丝毫松动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透明上盖的层次,Nothing Ear 3 还特地在上盖加入了一个内凹的半球——这样的做法既能让耳机看起来不那么单调,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耳机上盖的机械强度,避免上盖塌陷。
当然了,这个「坑」也让 Nothing Ear 3 的充电盒有了拿在手里把玩的价值。

Nothing Ear 3 耳机本体在设计上倒是和上一代区别不大:透明外壳包裹着精致的内部电路板和电池,其中耳机杆部的金属屏蔽罩也用激光刻上了「Nothing Ear(3)」的产品标记,很有细节。
说到细节,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了 Nothing Ear 3 设置在耳机盒外的「TALK」按钮。简单来说,Nothing Ear 3 在充电盒里内置了一个辅助麦克风—— Nothing 称其为「Super Mic」。只要按下「TALK」键,就可以调用充电盒的麦克风来收音;在嘈杂环境打电话时,将麦克风放在嘴边可以有效增强耳机的收音质量。

如果说设计是 Nothing Ear 3 的门面,那声音就是它的内在。
Nothing Ear 3 内部搭载了一颗 12 mm 动圈单元,声音风格延续了 Nothing 一贯的「干净」路线。简单来说,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样为了讨好耳朵,把低频堆得夸张,也不像老派 Hi-Fi 品牌那样刻意追求解析力。Nothing Ear 3 的听感更像是一种平衡:在保证细节的同时,整体听起来依然轻松、不费劲。

中频部分是 Nothing Ear 3 的强项。人声在整体声场中占据明显的主体位置,但并不会贴脸。在宇多田光的 《One Last Kiss》 中,Nothing Ear 3 的人声清晰且有弹性,细节处的气息和咬字都保留得不错,情绪传递也足够自然。和上一代相比,Nothing Ear 3 的声音也更放得开一些,声音显得更松弛、更有空间感。
高频部分延续了这种「稳中带亮」的取向—— Nothing Ear 3 的高频延伸不算极致,但胜在干净、没有刺耳的毛刺。像 Coldplay 那种乐器层次较多的编制,或者一些带有铜管、弦乐元素的曲目,它都能保持不错的分离度。偶尔会觉得高频略有颗粒感,但那种颗粒感更多是 Nothing 特有的「空气感」,听久了反而觉得耐听。
降噪方面,Nothing 给出的最大降噪深度是 45 dB,虽然数字不算惊人,但实际体验相当扎实。它在每只耳机里都布置了三颗麦克风,应对办公室、地铁通勤的轻度降噪场景可以说「小菜一碟」。另外在收音方面,Nothing Ear 3 也采用了骨传导拾音单元(VPU),在通话时可以更精准地分辨人声与背景噪音。
值得一提的是,Nothing Ear 3 并未沿用上一代的 LHDC 5.0 无损协议,而是改用了兼容性更好的 LDAC 协议。
按照惯例,我们先总结一下 Nothing Ear 3 的优缺点:
优点:
1. 极具标志性的产品设计;
2. 声音表现出色;
3. Super Mic 理念可以解决收音「刚需」。
缺点:
1. 塑料上盖较容易留下指纹和划痕;
2. Super Mic 支持场景和用法有限。
就我这几天的体验来说,雷科技认为 Nothing Ear 3 是一款能让人感受到进步的产品。它延续了 Nothing 一贯的设计哲学,同时在声音、体验等「日常可感知」的细节上有更成熟的表现。

尽管现阶段的 Nothing Ear 3 仍不完美,但在 1099 元的价位里,能同时兼顾外观、音质和功能的真无线耳机并不多。或许不是最强的,但若你想找一款兼具个性与实用的耳机,Nothing Ear 3 是少有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