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近期,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纠葛持续牵动行业目光,双方的焦灼态势屡成焦点。不过今天,我们暂不深聊这一已见诸报道的热点话题,而聚焦闻泰科技的另一重身份——曾经的手机 ODM 大厂,以及同属 " 手机 ODM 三巨头 " 的华勤技术、龙旗科技。
这些曾经撑起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半壁江山的代工巨头,构成了行业蓬勃发展时代的重要拼图。但如今,在行业变局中它们共同面临新的困局与焦虑。而如何走出困境、向何方转型突破,正是 ODM 巨头们要面临的核心问题。
ODM 巨头的困局与焦虑
这种焦虑的根源,首先藏在其 " 夹心饼干 " 般的产业链定位里—— ODM 模式从诞生起就带着 " 干苦活累活 " 的基因。
它们承接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重活,闻泰科技曾因 " 操刀 " 红米爆款一战成名,华勤、龙旗更是常年服务三星、华为等巨头,2023 年三者手机相关业务营收均超数百亿。但核心的品牌溢价与渠道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下游客户手中,上游芯片、屏幕等供应商又牢牢把控定价权,双向挤压下," 低毛利、高杠杆、弱现金流 " 成了先天宿命。2024 年,华勤技术、龙旗科技的销售净利率仅为 2.65%、1.06%,闻泰科技更是跌至 -3.88%,即便做服务器代工的同行,净利率也超不过 5%。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与增速放缓,更让这份辛苦生意雪上加霜。
全球手机销量去年跌至 2013 年以来最低,从 4G 到 5G 的迭代中未出现划时代产品,行业彻底进入存量博弈。尽管 2025 年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微增 0.5%,但 ODM 出货占比已达 35%-40%,订单向头部集中的同时,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品牌厂商为控制成本愈发苛刻,ODM 厂商成了 " 案板上的羔羊 ",在价格谈判中毫无议价能力。
而最刺眼的矛盾,莫过于营收与利润的严重背离。2025 年上半年,华勤技术交出营收暴增 113.06%、达 839.39 亿元的成绩单,但其归母净利润增速仅 46.30%,净利率进一步下滑至 2.25%,不足苹果产业链巨头的一半;龙旗科技营收同比增长惊人,净利润却深陷负数;闻泰科技 2024 年营收超 700 亿,全年竟亏损近 30 亿,仅靠半导体业务勉强对冲损失。
能看到,在庞大的营收规模之下,低净利率就像一根尖针,戳破了 ODM 厂商规模神话的泡沫。
这种怪圈源于 ODM 模式的基因缺陷:技术壁垒低,核心竞争力停留在设计制造而非自主创新,易被替代;行业低价竞争成风,毛利率普遍仅 10% 左右,抗风险能力极弱;且高度依赖供应链与客户订单,地缘政治或市场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有观点表示,这场焦虑的本质,是中国制造业从 " 规模扩张 " 向 " 价值提升 " 转型中,代工模式遭遇的必然瓶颈。
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它们共同面临的 " 低利润 " 魔咒,正迫使这些 ODM 巨头走上转型之路,背后折射的是整个代工行业的集体焦虑与求生本能。
手机 ODM 大厂,各寻出路
闻泰科技:放弃 ODM,全力转型半导体
当 2025 年 7 月境内消费电子代工核心资产完成交割,9 家子公司股权及资产包悉数移交立讯精密,闻泰科技用近七个月的时间,彻底斩断了与耕耘十余年的 ODM 业务的联系。
这场转型的焦虑根源,深埋于 ODM 业务的结构性困局中。
作为曾贡献超 70% 营收的核心支柱,ODM 业务从 2022 年起陷入亏损泥沼,当年净亏损 4.47 亿元,2023 年扩大至 15.69 亿元,2024 年更是暴跌至 28.33 亿元,毛利率仅 2.49% 的水平近乎无利可图。
与此同时,外部冲击加速了崩塌进程:2024 年底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客户风险偏好骤变,新项目获取遇阻,闻泰科技不得不计提 30-40 亿元减值,全年手机出货量暴跌 17% 至 8000 万台,成为前三大 ODM 厂商中唯一下滑者,市场份额不足 2 成。
大客户资源的流失更让困局雪上加霜:三星订单下降近 3 成,小米合作规模缩水四成,曾经的核心客户华为早已因外部环境中断合作。更致命的是,ODM 业务占用大量营运资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 98 天,与半导体业务 35% 的经营现金流增幅形成鲜明对比,持续拖累公司流动性。此外,2021 年涉足的光学模组业务两年多亏损超 7 亿元,双重失血让闻泰科技的转型迫在眉睫。
实际上,早在 2018 年,闻泰科技就已嗅到传统制造的危机,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彼时净资产不足 40 亿元的闻泰,启动了堪称 " 蛇吞象 " 的跨境并购——收购估值超 300 亿元的欧洲芯片巨头安世半导体。这场交易历时三年,2018 年拿下 33.66% 股权,2019 年斥资 268 亿元收购 74.46% 股份,2020 年完成全资收购,总耗资 340 亿元,而闻泰仅投入 17 亿元自有资金,其余依赖银行借款、权益融资等复杂资本运作。
这步险棋成为转型的关键转折,安世半导体作为恩智浦剥离的标准产品事业部,拥有 60 多年经验,其 IDM 模式和车规级技术瞬间补齐闻泰的核心能力。收购后整合成效显著,安世从 2019 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排名第 11 位跃升至 2024 年的第 3 位,2021 年至 2024 年三季度累计实现利润 105 亿元,成功对冲了 ODM 业务的亏损。2025 年,公司董事会完成 " 换血 ",安世半导体系高管接管闻泰科技,标志着转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此次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纠葛,已是后话,在此不表)
剥离 ODM 业务后,半导体业务的核心价值彻底释放。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闻泰科技净利润同比激增 237.36% 至 4.74 亿元,同比激增 237.36%。这一业绩增长的背后是半导体业务的强劲表现—— 2025 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 78.25 亿元,同比增长 11.23%,净利润 12.61 亿元,同比增长 17.05%,毛利率维持在 37.89% 的高位
车规级芯片成为核心驱动力:转型后的闻泰科技,将车规级芯片作为半导体业务的核心驱动力。2025 年上半年,汽车领域收入占半导体业务的 59.86%,产品覆盖全车中低压功率器件、逻辑与模拟 IC 等。
安世半导体拥有近 1.6 万种产品料号,90% 符合车规级标准,功率分离器件全球市占率第三,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 IC 全球第二。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闻泰科技加速布局 SiC 和 GaN 功率器件。2025 年 8 月, SiC MOSFET 8 英寸线投产,车规认证已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
AI 与数据中心成新增长点:闻泰科技还积极拓展 AI 服务器与数据中心市场,2025 年上半年 AI 服务器相关出货量同比增长 30%-40%。
闻泰科技的 MOSFET 与保护器件已成功进入全球头部 AI 服务器厂商供应链,1200V SiC MOSFET 已导入英伟达 H100 服务器电源,48V 热插拔模拟芯片已送样北美核心云及 XPU 供应商。全球化布局方面,闻泰科技形成了 " 欧美研发 + 亚洲制造 " 的供应链体系,在中国、德国、英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地设有生产基地。
这场从 " 量大利薄 " 到 " 利丰质优 " 的跨越,印证了闻泰科技转型的正确性。
资本市场早有预判,2024 年底交易消息公布当日,闻泰科技即封板涨停,2025 年上半年财报发布后股价逆市走强。尽管仍面临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国际巨头竞争等挑战,且安世股权遭遇荷兰政府托管的地缘政治风险尚未平息,但闻泰科技已用业绩证明,剥离 ODM 的 " 断尾求生 " 并非退缩,而是向高附加值赛道的坚定迈进。
从全球手机 ODM 巨头到彻底告别代工业务,从供应链 " 价格屠夫 " 到半导体核心玩家,闻泰科技的转型之路布满焦虑与博弈。但正是对 ODM 困局的清醒认知、收购安世半导体的战略魄力,以及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决绝,让其在国产替代与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这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不仅拯救了企业自身,诠释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变局中的艰难转型,更为传统制造企业向高技术领域突围提供了珍贵样本。
华勤:多元化扩张与产业链垂直整合
当闻泰科技选择剥离 ODM 业务全力押注半导体时,同为 "ODM 三巨头 " 的华勤技术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通过多元化扩张与产业链垂直整合,试图在代工行业的红海中开辟新航道。
2025 年上半年,华勤技术交出一份营收同比暴增 113.06%、达 839.39 亿元的亮眼成绩单。然而,这份华丽业绩的背后,暗藏着 " 低毛利、高杠杆、弱现金流 " 的商业模式困境。数据显示,公司同期毛利率仅为 7.4%,净利润率下滑至 2.25%,不足苹果产业链巨头的一半。
战略锚点:"3+N+3" 的半导体赋能
面对行业困局,华勤技术在 2024 年底正式升级 "3+N+3" 业务战略:
在三大成熟业务中,数据中心业务 2024 年营收预计突破 200 亿元,其液冷服务器方案依赖高效电源管理芯片,晶合的 PMIC 代工能力可直接提升产品竞争力;而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核心业务,通过定制显示驱动芯片能优化功耗与显示效果,巩固全球 27% 的手机 ODM 市场份额。
对于汽车电子、机器人等新兴业务,半导体更是关键引擎。晶合的车规级芯片布局,助力华勤获得多加主机厂车型定点,2024 年汽车电子营收同比增长 91.09% 至 15.62 亿元;机器人业务所需的传感器芯片、微控制器,也可通过晶合实现稳定供应,加速从扫地机器人向人形机器人的升级。
这一战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传统业务稳住现金流,借助新兴业务打开增长天花板。
半导体布局:产业链上游的破局尝试
意识到单纯横向扩张无法突破利润瓶颈,华勤技术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领域延伸。
2025 年 7 月的 23.9 亿元豪赌,成为华勤半导体转型的标志性动作。
华勤以每股 19.88 元、溢价 12% 的价格受让晶合集成 6% 股权,跻身第四大股东并获得董事提名权。这一选择绝非偶然——晶合集成作为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2024 年全球排名第九,其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主力产品,与华勤智能手机、AIoT 设备等核心产品线高度适配。
产业链安全考量同样迫切。在全球供应链波动背景下,华勤作为年营收千亿级的硬件巨头,芯片采购需求庞大且稳定。通过深度绑定晶合,其不仅减少对外部代工厂的依赖,更有望定制专属芯片优化终端性能,从被动代工转向主动定义产品。
这种 " 终端 + 芯片 " 的垂直整合,正是对 ODM 低毛利困境的直接回应。2024 年华勤整体毛利率仅 8.42%,而晶合所在的晶圆代工领域成熟制程毛利率可达 20% 以上。
入股晶圆厂的同时,华勤同步开启设备端布局。近日全资成立了广东智勤精密装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000 万元,业务涵盖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终端测试设备等。
并购狂飙:华勤 " 买买买 " 模式
这种 " 半导体 + 全品类 " 的赋能模式,使华勤 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激增 113.06%,达 83.39 亿元,净利润为 18.89 亿元,同比增长 46.3%,纷纷创下新高。华勤技术公开表示,要在约 2034 年实现 5000 亿营收。
面对 5000 亿的营收目标,华勤技术选择把摊子铺大。在入股晶合之前,华勤就已经开启了它的 " 买买买 " 之路。
2024 年 12 月,华勤以 28.5 亿港元收购易路达,通过把易路达逾 20 年的声学技术积累收入囊中,补齐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华勤还看中了易路达旗下一位顶梁柱——子公司 InB Electronics Limited,它为苹果认证的供应商,长期为 Beats 耳机等产品供货。
这样一来,华勤技术完全可以 " 借壳入果链 ",大客户名单有望再添一员。
接着 2025 年 1 月,华勤并购深圳豪成 75% 的股权,落下机器人领域的关键一子。据悉,深圳豪成主营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康养陪护机器人等,在相关领域已有 10 余年研发经验。同时,华勤自身还已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的业务布局已初具雏形。
这一系列并购背后,是华勤技术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野心。通过垂直整合,公司希望提升零部件自供率,将毛利率提高 3-5 个百分点。
资本输血:H 股上市的转型底气
在 A 股上市刚满两年,华勤技术立即启动赴港上市计划。2025 年 9 月递交的招股书显示,募资净额将重点投向 " 全球性战略投资与垂直整合 ",与晶合的深度合作、智勤装备的产能扩张均在其列。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华勤技术的转型和布局已显成效: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30%,汽车电子毛利率升至 19.20%,成为唯一正向增长的业务板块。但挑战仍存:晶合 28nm 先进制程尚未量产,华勤定制芯片落地尚需时间;半导体设备业务刚起步,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而 23.9 亿元入股及设备公司投入,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2025 年一季度现金流净额 -14 亿元的警报未完全解除。
也有声音表示,华勤技术赴港上市,核心目的并非单纯的全球化扩张,而是为其增收不增利、高负债、现金流紧张的 ODM 模式续命,并为向汽车电子、服务器等高壁垒、高价值领域转型的巨大投入筹集资金。
2034 年实现 5000 亿营收的目标,意味着华勤未来十年需保持 16% 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消费电子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一目标极具挑战性。
华勤技术的转型证明,代工企业不再甘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命运。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它们正试图重新定义制造业的价值分配。这条转型之路虽布满荆棘,但无疑是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尝试。
龙旗科技:在传统 ODM 红海中寻找新蓝海
在消费电子 ODM 行业增长放缓、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的困局中,龙旗科技的焦虑同样清晰而具体:2024 年智能手机收入占比仍高达 77.9%,业务单一的风险未根本化解;ODM 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 4.33 个百分点至 4.12%,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 26.92%,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承压;曾因过度依赖小米(2015 年订单占比 68%)遭遇业绩波动的教训,更让客户集中风险如影随形。
面对 ODM 行业 " 增收不增利 " 的共性困局,龙旗科技选择了一条与闻泰科技彻底剥离、华勤技术多元化扩张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巩固智能手机基本盘的同时,通过 "1+2+X" 战略向高潜力赛道纵深布局,试图在 AI 硬件浪潮中抢占先机。
首先,巩固核心基本盘是龙旗科技转型的基石。作为全球智能手机 ODM 出货量冠军,2024 年其手机出货量达 1.07 亿台,为小米、三星打造的热门机型累计出货超千万台。龙旗科技并未止步于规模,而是推动手机业务向 EMS 模式升级,通过一体化交付与成本管控能力深化客户绑定,在小米 ODM 份额中已接近 70%,同时引入荣耀、传音等客户,将小米订单占比降至 52%,缓解依赖风险。
"1+2+X" 框架中的 "2" ——个人计算与汽车电子,作为战略发力点,成为其开拓新增长曲线是突围的关键。在个人计算领域,龙旗科技抓住了供应链转移机遇,已量产出货高通骁龙平台 AI PC 及 AI Mini PC,2025 年预计贡献小几十亿收入;汽车电子领域更斩获小米、赛力斯、蔚来等主机厂定点,聚焦智能座舱系统与底盘 ECU,正进军国际市场,剑指中长期增长引擎。
"X" 领域的 AIoT 布局则成为其利润突破口。其中,AR 眼镜赛道的押注成效显著,2023 年获 Meta 2 亿美元注资拿下独家代工资质,2024 年发布自研双目 Micro LED 光机模组,2025 年全球 ODM 份额升至 22%。该业务利润率远超传统手机代工,仅 Meta Raven 眼镜 PCBA 环节主板 BOM 价值就达 80-100 美元。智能穿戴业务同步爆发,2025 年上半年某智能手表系列累计出货破千万台,板块首次实现盈利。
在资本市场,2025 年 6 月龙旗科技早于华勤率先启动 "A+H" 双资本平台建设,港股募资将投向 AI 服务器、汽车电子研发及越南、印度基地扩建。南昌生产中心二期工程聚焦 AI PC 与智能眼镜制造,越南基地则响应供应链本地化需求,支撑海外订单交付,更让技术创新成为突围底气。
截止目前,龙旗科技的转型已初见成效: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70.62% 达 463.82 亿元,AIoT 业务收入同比激增 53.48%,成为第二大营收来源。
从依赖单一客户到服务全球头部品牌,从手机代工到 AI 终端布局,龙旗科技以轻资产创新驱动,正在从 " 手机 ODM 龙头 " 向 "AI 智能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 " 蜕变,为行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龙旗科技的转型路径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面对产业升级的思考:既不盲目扩张,也不轻易放弃制造根基,而是通过技术卡位与生态合作,在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优势,这也是对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争夺。
未来,若龙旗科技能率先在 AI 眼镜、AI PC 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有望打破 ODM 行业 " 低毛利宿命 ",为中国智能硬件代工产业开辟一条技术驱动价值的新路径。
面对困境,三巨头选择了不同的转型路径,这或许也将决定它们未来可能走向不同的命运。
综合而言,华勤、闻泰、龙旗这 ODM 三巨头的转型之路,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升级突围的一个缩影。它们的故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下游需求疲软、上游技术壁垒高企,身处中间地带的代工制造企业,未来的价值空间究竟在何方?
闻泰选择 " 另起炉灶 ",华勤力图 " 生态协同 ",龙旗专注 " 相关多元 "。这三条路径各有侧重,其成败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将为整个代工行业的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范式。
半导体海外并购:
机遇背后的荆棘与警示
在 ODM 大厂们突围的征程中,投资并购无疑是快速获取技术、产能与市场的捷径。但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海外布局闹剧,连同一系列中资并购遇阻案例,共同揭示出半导体行业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在全球化逆流与地缘政治博弈的浪潮中,半导体行业的海外并购已从商业捷径变成布满荆棘的险途。
闻泰科技近期的遭遇并非孤例。在此之前,闻泰科技对英国 NWF 晶圆厂的收购堪称典型警示。2021 年安世半导体接手这家资不抵债的濒临破产企业后,注入资金与技术完成改造,使其重焕生机。然而英国政府却依据收购后才生效的《2021 年国家安全与投资法》追溯审查,最终以 " 国家安全 " 为由强制其剥离股权,最终 NWF 被美国 Vishay 以 1.77 亿美元收购,而后者在 2024 年竟宣布关闭工厂裁员 800 人,上演了 " 救厂反被摘桃 " 的荒诞剧。
类似困境在行业内屡见不鲜。
例如赛微电子收购德国 Elmos 多特蒙德晶圆厂的交易,被德国政府直接叫停;2024 年英国再度依据同一法案,强制中资企业出售苏格兰芯片厂商 FTDI 80.2% 的股份。即便是 2017 年中资以 5.5 亿英镑收购的 Imagination,虽成功交割却因苹果自研 GPU 导致核心合作流失,转型中国市场的成效远未达预期。
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中资半导体企业海外并购的严酷现实与核心风险:其一,地缘政治主导下的 " 国家安全 " 泛化,使技术并购沦为政治博弈筹码,多国动辄以莫须有罪名干预交易;其二,法律政策的不确定性,荷兰、英国等国通过出台新法追溯旧交易,让企业陷入 " 合规也可能被罚 " 的困境;其三,即便突破审查壁垒,后续整合与技术延续仍暗藏风险。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资半导体企业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海外并购风险,将合规审查与地缘政治因素纳入决策核心,更要理性看待技术获取的难度,避免陷入 " 投入巨资却颗粒无收 " 的陷阱。同时,在全球化退潮与技术保护加剧的当下,加强自主创新和国内产业链布局,审慎布局、夯实内功或许比冒险并购更能行稳致远。
*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