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特斯拉北美官网上线标准版 Model Y 和 Model 3 的当天,其股价应声下跌 4.45%,市值蒸发约 6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630 亿元)。尽管特斯拉股价后续有所反弹,但近 5 天内仍跌超 6%。
这有些反常。
大家关注的是,这款被命名为 Model Y 「标准版」 的起售价(3.99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6.4 万元),确实比之前的版本低了 5000 美元。但作为交换,它的续航里程有所缩水,内外饰及舒适性配置也进行了调整,例如方向盘和外后视镜都需要手动调节。
这自然也遭到了美国网友的吐槽:
这么高的定价,应该送我 FSD 才对。
「减配」之后,还剩下什么?
面对这台标准版 Model Y,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一个问题:为了换取一个更低的售价,用户具体放弃了什么?
答案首先指向那些触手可及的舒适与便利性配置。
后排乘客会感受到更明显的变化。那块可以独立控制空调和娱乐功能的后排触摸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空调出风口;音响系统的扬声器数量从 16 个减到了 7 个,车窗也从双层隔音玻璃换回了老款 Model Y 的单层。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驾乘体感的调整。
一个不易察觉、但对高频用户影响颇深的改变,发生在后备箱。
除此之外,一些看不见的配置也被移除了。例如,曾作为特斯拉一大卖点的 HEPA 高效空气过滤器及其「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在这款车上同样缺席。
特斯拉最大胆的调整发生在驾驶辅助系统上。标准版车型所搭载的 Autopilot,其核心的自动辅助转向功能遭到移除。
这意味着,标准版 Model Y 的车主在开启驾驶辅助时,车辆只会进行纵向的速度控制(ACC),而不会提供横向的转向辅助。在高速和环路场景下,驾驶员需要全程自己保持车道。对于早已习惯了 L2 级驾驶辅助的用户来说,这是一次体验上的显著降级。
那么,在放弃了如此多显性配置之后,特斯拉为这台标准版 Model Y 留下了什么?
这种核心体验的完整性,也延伸到了用车全周期的补能上。
标准版车型的车主,依然可以无差别地使用特斯拉遍布全国的超级充电网络。这个网络的规模、可靠性和「即插即充」的便利性,至今仍是特斯拉最深厚的护城河之一。
连接这一切的软件生态底层,同样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种取舍的结果,是用户得到了一台在核心驾驶与生态体验上没有太多妥协的特斯拉。
然而,不同于内外饰因成本而移除物理硬件,Autopilot 的降级并非出于成本原因。这台车上所有的摄像头和传感器,都完全具备实现车道居中保持的能力——用户可以付费选装 FSD 来重新获得该功能,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特斯拉把一项过去被视为品牌基础体验的功能,从产品中剥离,并将其打包进更昂贵的软件服务中…… 小算盘打得很响,大概率是为了激励用户为 FSD 付费,从而推进他们「软硬一体」的商业模式。
虽然可以理解,但这让用户的购买决策变得不再纯粹,它们必须在接受一个功能不完整的基础产品,和支付一笔高昂费用来解锁本应具备的功能之间进行权衡。
如果把这步棋放在中国市场,风险不小。
在中国,特斯拉越来越像丰田
就在标准版 Model Y 揭示其硬件「减法」的同时,特斯拉的软件能力,正经历一次重要的「加法」迭代。
特斯拉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北美市场推送了 FSD(Full Self-Driving)的 V14 版本。根据官方说明和首批用户反馈,这次更新整合了其 Robotaxi 项目的技术成果,是一次关键的升级。
FSD V14 所展示的能力,让车辆的自主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用马斯克的话来说,是它「有了自己的意识」
最核心的变化是,它不仅能在公开道路上进行导航辅助驾驶,还能自主驶入停车场寻找车位,甚至可以在没有地图先验信息的私人车库或庭院中完成泊车, 处理城市之外的、更刁钻的「车位到车位」完整行程。比如,它能够开进山林里的杂乱车库,然后把车停好。
总之,FSD V14 所描绘的,是一个「AI 司机」不断进化的未来。
但马斯克这套美好的蓝图,在中国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阻力。
FSD 在中国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法规与数据层面。FSD 的训练和运行,依赖海量真实世界数据的反馈。但在中国,出于数据安全和测绘法规的严格要求,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和跨境传输都受到严格监管。
这笔高昂的费用,在中国本土品牌的衬托下,显得愈发不菲。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能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无需额外付费,在小鹏、鸿蒙智行等品牌的车型上,体验到功能已经相当完善的城市辅助驾驶。面对这些「唾手可得」的智驾体验,FSD 这种带有「期货」性质、且落地前景尚不明朗的产品,很难在当下说服主流用户为其支付高昂的溢价。
它品质可靠、性能出色、使用高效,但它不再是那个能提供最前沿科技体验的「新物种」。
这是一个务实,但略显被动的现实选择。这种身份的转变,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品牌定位模糊化,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跑点资本顾问公司首席投资官迈克尔阿什利舒尔曼(Michael Ashley Schulman)的一段评论或许最为贴切:
对市场来说,这就像是特斯拉放弃了史蒂夫乔布斯的高领毛衣,转而穿上了沃尔玛的连帽衫。它不再是创新边缘那个酷炫的叛逆者 —— 而是试图同时扮演特斯拉和丰田两个角色的机构。
当一台车试图同时成为「特斯拉」和「丰田」时,它便将一个更直接的选择题抛给了消费者:你所购买的,究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科技产品,还是一个可靠高效的出行工具?
这款车最终的市场表现,将深刻地反映出,在智能汽车的现阶段,什么才是决定中国消费者选择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