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育吗?
以卢志荣的谦逊,他自己或许不会使用这样的措词。
即便他已经被尊崇为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而在所有涉及其个人作品展陈时,依旧亲力亲为。
它们平静,而不狂热。它们是耳语,而不是喧哗。没有愤怒和无所适从,以淡泊诠释着爱意。
9 月的上海,卢志荣带来了其器物品牌 " 一方(1ness)" 的展览。
自 2015 年在米兰设计周上首次亮相," 一方 " 便显示了卢志荣将古今智慧与感悟熔于一炉的匠心独具,而这次展出更,更是十年心血的汇聚。
在整个世博展览馆现场,或许只有 " 一方 " 展区拥有独属的音乐。
音乐,引领着观看动线的递进,也成为酝酿感动的空气。
而随着在观看中逐渐积蓄的感知,最终发现它们贯通了宏观与微观,充满着重塑与嬗变。
绿豆错落于盘中,拥有自己的阵列和潮汐。
苔藓盆,仿佛是金石篆刻和印泥构成的苗圃。
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会像卢志荣这样设计花器。
一方,是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也是一场静止的辩证法。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他确实看到了中国书法伟大传统的真正危机所在:那就是电子文字和图像处理机器的强大力量,它们通过网络连接一切,并通过程序化的指令,彻底压制这一传统,直到最终,思想的荒凉和贫乏在喧嚣中蔓延。
卢志荣那双精湛的手,与美丽而含蓄的书法相遇,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对抗当今全球范围内一切电子化处理和传输的现象?
在这次对抗中,他不仅是设计师,更是一位艺术家,他将书法萃取为诗歌,以诗歌制作为器物。
在 2015 年,卢志荣正寻找适合的器物,用于修饰他的家具、室内与建筑。每一次挑选时,他都会自问:它是否能具备一种与我创造的环境呼应的气韵?
是否能延展我们对周围的微观与宏观氛围的关注?
它是否能散发与家具、空间和建筑同样的精神?
于是卢志荣决定亲自设计器物,这些物件并非为了迎合市场而设计,而更像是专属于他的营造氛围的道具。
或许,这正是「一方」的物件为何带有某种 " 腼腆 ",退避于市场领域之外的原因。
带着更多好奇和疑问,我们与卢志荣进行了以下交谈——
问答与箴言
外滩 TheBund X 卢志荣
B= 外滩 TheBund
L= 卢志荣 华裔设计大师
L : 功能始终存在,提示着它们可以被使用的方式。要设计出真正 " 无用 " 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始终被这种超越功能性的渴望所吸引,并为之劳心费力。
我曾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是否忘记,这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是美?" 我永远在美与功能之间被撕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它们之间划出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我在功能中看到美,在美中看到功能。
L : 真爱并不常常得到回应,它需要我们首先拥有勇气去付出——无私且无条件。在设计中,从形式的生成、尺寸的推敲、材料的选择、工艺的运用,到细节的打磨,都是在向物件注入爱。
不知为何,当我越多地将爱注入物件时,它们就越会回馈于我——启发我更有意义的存在,把我的愿景带往遥远的远方,并愿意与我一同老去。我想,我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L: 尺度是一种可以被不同理解的关系。虽然我们周遭几乎一切都遵循一比一的现实,而且无可逃避,但我常常希望人们能想象不同尺度与维度下的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全新联想与解读。
比如,在「一方」砚台系列中,一个 300mm x 300mm 的容器,同时可以是一段城垣、一座花园、一片迷宫、一方池塘、一个沙漠驿站;也可以是一个隐秘符号、一幅地图、一枚扣环、一方印章、一场游戏……人与物件共处得越久,便能发现得越多。就像不断与沉默对话,回声会变化、会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只属于你,能用来与物件沟通的 " 无声语言 "。
L : 音乐犹如展会环境中的氧气。进入「一方」展馆的那一刻,人仿佛呼吸到新鲜空气,带来思想的清新,以及与喧嚣世界的脱离。音乐既庄重浑厚,足以在来访者之间营造一种静默;又足够含蓄,不至于淹没这个「一方」领域中轻声细语的对话。
在我的《感悟三十》中有一句:" 我们是否像作曲一样去设计,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并享受?" 这正可以用来说明,对我而言,音乐是追求一种普世设计语言的关键。任何打动我的音乐,都必然蕴含着某种特质,因此我不断去发现音乐的瑰宝,以拓展寻找一种能被所有人共享的设计语言的可能。
L: 如果在一开始我就想确保作品的销售,那当然有更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可走。也许我的天性与倾向,早已决定了我的兴趣与优先顺序。到目前为止,哪怕只是被市场部分接受,也始终给予我鼓励: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确实能为当代与未来的设计演化作出贡献。这,便是我最大的回报!
本次展览,正逢主办方三十周年庆典,卢志荣因此特别汇集了他近期思考的三十个问题,编为《感悟三十》。它们是问题、是答案,也是谜语。
在我眼中,这三十个问题,是当代的天问。
它们散落在 " 一方 " 展厅的四壁,像是器物的脚注,它们突然降临,却为了随后的消失。
它们仿佛是写在水上的字,却正如书法,以水为纸,最终触抵生命的幽玄。
我们是否以销售数量来评判设计的成功 ?
我们是否常将设计误认为自我炫耀 ?
我们是否尊重木材的脆弱,石材的易裂 ?
我们是否期望设计能够持久,却忘记仅靠耐用并不能成就永恒 ?
当每一个设计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是否感到疲惫 ?
我们是否曾停下脚步,倾听物件的沉默 ?
我们是否感受到对充满爱的设计,我们也会以爱回应 ?
我们是否认识到,设计反映着设计师的真实性格——无论谦逊或浮夸、沉默或奔放 ?
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试图融合东西方精神时,我们往往造出夸张陈词滥调的模仿 ?
我们是否能够抵抗将设计变成材料与技术炫技的诱惑 ?
我们是否混淆了工艺与艺术,或认为精湛工艺即为艺术 ?
我们是否意识到,色彩往往只是覆盖缺陷、粗心或缺乏创意的一层薄膜 ?
我们是否放弃了简洁,却只换来表面的简化 ?
我们是否有幸,与一件设计一起老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我们是否意识到,钟表之外,还有另一种时间衡量,更贴近我们的节奏 ?
我们建造墙壁,是为了隔绝自己,还是为了与内心世界相连 ?
我们是否曾听到,在空洞的繁忙都市里,总有一个安抚心灵的回响 ?
我们是否把设计视作单纯的消费品,还是一种文化力量 ?
我们是否在设计中读到实用的诗意 ?
我们是否忘记,这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是美 ?
我们是否浪费太多资源去生产劣质替代品,而非更好的设计 ?
我们是否看到,原创性从不是凭空闪现的光,而是源于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
我们是否像作曲一样去设计,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并享受 ?
我们是否对未来充满好奇,而未来的根却深植被遗忘的过去 ?
我们是否正栖居在一个共同编织的世界中,它以我们的责任为根,以我们积极的贡献为源 ?
我们是否在熟悉与平凡中找到更多的联结与安慰 ?
我们是否曾真正有幸进入一个设计,通过感官发现它的巧思与秘密 ?
我们是否察觉,在摄影的便利中,我们失去了自身的观察力 ?
编辑/外滩君
摄影/ 卢志荣团队、刘振亚
外滩 TheBund
/ /
/ / / 盐田千春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星巴克创始人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