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镜相工作室 3小时前

成为“水果第一大国”,中国用了 60 年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许多人家中都有一套五彩斑斓的水果礼盒。有的是买来送亲戚朋友的,有的是别人送来的,有的是趁着假期自己买来 " 奢侈 " 一把的,还有自己 DIY 制作的 ……

上门送水果,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社交礼仪;吃水果 " 养生 "" 减脂 "、用水果 " 犒劳 " 自己,也慢慢成了年轻人照顾好自己、打造生活情调的一部分。

与从前的匮乏不同,水果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央视财经日前报道,有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果产量占到了全球的约三分之一。

总量上来了,中国人吃水果也有了更多有趣的新趋势,比如我们更喜欢吃进口水果,我们吃的水果越来越甜,更多 " 超级水果 " 由于人们的追捧被 " 制造 " 出来 …… 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的背后,还藏着哪些关于水果的秘密呢?

中国人每年能吃多少水果?

在中国的健康饮食观念里,吃水果必然排得上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至少需要吃水果 220 克 ~350 克。

但由于过去贫瘠的物质条件,对很多人而言,吃水果是一种轻奢消费。在 1961 年,世界上每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为 37.5 千克的时候,中国只有 3.9 千克,按每日建议量吃,仅仅够吃 13 天。

但现在不同了,如今中国人平均每天能消费 300 克左右的水果,虽然刚刚满足要求,但相比 60 年前,已是极致的飞跃,是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的两倍,赶上了欧洲水果生产大国西班牙,同时邻国日本则还处于 60 年前的水平。

2022 年,我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已达 13814.57 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每个月花 82 元在水果消费上,吃平均 4.38 元一斤的水果。

这得益于我国水果产量的扩张。1993 年,中国水果总产量就成为了世界第一,为 3011 万吨,2014 年就已经倍增至 23302.6 万吨,十年后的 2023 年则是 32744.3 万吨。

国产水果 VS 进口水果,谁更受欢迎?

尽管中国的水果产量丰厚,但中国仍然是水果的净进口国,2024 年进口量 818.4 万吨,是出口量的 1.5 倍。一方面,消费者想要吃到非当季的、多品种的水果;另一方面,水果卖家想延长销售期、减少耗损率,而进口水果商业化程度高,自然就成了两全其美的选择。如今,中国市场上的水果消费有 7% 依赖进口。

按数量,苹果、柑橘、梨、葡萄、核桃、葡萄柚、橙、柠檬、柿子等传统水果占据出口主流,而香蕉、榴莲、椰子、樱桃(车厘子)、龙眼、山竹、火龙果、菠萝等热带水果位居进口量前列。

这些热带水果新奇、高端、可口,还常被冠以 " 网红水果 "。只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产量少,产出季短,中国人 " 爱而不得 "。

榴莲只在中国少数地区能存活,进口迫不得已,而第二大进口水果车厘子,在冬季春节前后的需求旺季无法产出,也只能进口南半球的当季车厘子。如今,中国车厘子 80% 从智利进口,智利车厘子出口总额的 90% 也由中国买单。

自然条件之外,让进口水果更得中国消费者欢心的另一重大因素,则是育种、种植、管理、品控等人为条件更优。

猕猴桃正是一个典型。如今新西兰佳沛猕猴桃(又被称作奇异果)在国内市场抢尽风头,但其实猕猴桃原产地在中国,中国猕猴桃在全球产量也最高。

由于中国国内水果版权体系还在初期阶段,哪怕拥有几乎所有的猕猴桃品种,育种之路也很艰辛,新品种的版权卖不出去,无利可图;而新西兰佳沛每年给研究院拨款数百万,200 多人专门研究品种改良。另外,中国水果品牌意识也很薄弱,也没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制度与稳定的果园产区;而佳沛与果农、果园高度合作,施行统一的种植、管理和采摘标准,一步步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因此,除了特殊的热带水果,国产传统水果也出现了进口依赖。如今,盒马、叮咚、小象、百果园等连锁超市里供应的大多是进口香蕉。除了 365 天全年稳定供应以外,进口香蕉的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处理、冷链运输都更为理想,能有效减少耗损、提升品控、延长保鲜。

更重要的是,过去 " 物以稀为贵 ",进口水果虽然好吃,但大多价格昂贵,可如今进口水果也变得平易近人了。比如进口车厘子,不仅比中国本土樱桃果实更大,味更甜,风味更浓,还因为果皮厚、硬度高而更耐运输和储存——尽管漂洋过海经过 45 天来到中国,车厘子的均价仍然低于本土樱桃。

进口水果,不仅由于高端、稀缺而受消费者喜爱,还因品质、商品化程度高被市场选择。

打破地域和时令,靠的是什么?

荔枝,是古代贵族水果的代表,从岭南或四川运往北方路途遥远,荔枝也极易变质,保鲜难度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非达官显贵不可品尝。

但如今,物流与保鲜已不再是中国人吃荔枝的难题。人们学会在成熟前采摘,修建冷库,还发明了冰水冲洗、0.1% 维生素 C 溶液浸泡,再加以低氧包装、零下 35 ℃速冻的保鲜科技,配上不断发展的冷链物流," 水果自由 " 近在咫尺。

但蓝莓等水果实现鲜果全年供应的原因不止于此,基于种植技术的提升与种植产地的增加,中国水果种植尝试挑战地理与气候的限制,将果苗从南种到北,从东种到西,这才使得蓝莓在一年之间各个时间都有成熟的品种,延长了蓝莓的供应周期。

但也有部分果农,为了抢先上市,卖出高价,滥用化肥、脱酸剂,或提前采收等手段,比如耙耙柑原上市时间 2~3 月,却通过 " 科技与狠活 " 在 11 月份提前上市。消费者虽然错季吃到了水果,却不见得是好事。

被制造的 " 超级水果 ",还有哪些附加价值?

" 超级水果 " 是 2004 年,美国两位食品行业分析专家朱利安 · 梅尔廷和卡尔 · 克劳福德合作著书《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中提出的概念——感官诱人、新奇、方便、供应量可控、有潜在健康益处,以及配套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就能打造超级水果。因此," 超级水果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 "。

从前,本土、易存活、易种植的水果,才是寻常百姓家最常接触的水果,比如枣、桃、李、梨、石榴。而超级水果是生产力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

当进口习以为常,技术战胜自然,人们愿意花在水果身上的钱越来越多,自然有人想要通过增添附加价值,投资押注那些还未开发、却颇具消费潜力的水果,打造新星。新奇的重要性,在于能给消费者带来非惯性的体验,更能够使 " 水果操盘手 " 从零开始抢占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蓝莓是最具 " 星光 " 的那一个。消费者眼中,它的颜值、功效和营养价值均位居榜首。

2008 年,联想等企业投资蓝莓种植,蓝莓以其富含花青素、能护眼的功效很快打入中国市场,时至今日,它在水果界的地位依旧牢固,价格持续高涨。据惠农网数据,2024 年 1~10 月,蓝莓 10 个月平均价格为 95.2 元 /kg,比 2023 年同期增加了 31.67%,比 2018 年同期增加了 37.07%。

进入网络时代、直播卖货时代,水果的营销变得更加容易。一篇《26 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就能掀起滔天流量,搭配车厘子的进口高端属性、红彤彤的喜庆外表,将外国樱桃捧成年货必需品。

成为网红水果很容易,油柑、黄皮、芭乐等小众水果纷纷走红,但想要成为真正的超级水果,却没那么简单。在宣传的狂轰乱炸下,健康属性、文化符号、情绪价值都能成为消费者盲从买单的理由,但感官诱人、方便、供应链可控更是根基。

中国人吃水果,越来越便宜了

这几年," 车厘子自由 "" 榴莲自由 "" 荔枝自由 " 等话题接连出现,曾经的高价、天价水果价格被打下来,进入了 " 寻常百姓家 "。实际上,在水果产能飞速扩张的背景下,不仅是这些贵族水果,所有水果都在普遍降价。

物以稀为贵,随着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的发展,营销溢价效应的消失,水果价格下降是必然的趋势,荔枝也从贵族水果变成了平价水果。

但水果产量增幅巨大的同时,近十年,园林果园面积仅增加 9% ——中国的水果种植,仍然更倾向于靠天吃饭;个体农户或家庭经营的果园,仍然是当前中国果园面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了跟风种植和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波动。

比如阳光玫瑰就是个让业内人普遍痛心的例子。阳光玫瑰自 2006 年从日本引入,2016 年技术成熟后逐渐推广,引起巨大反响,最高价曾经达到 300 元 / 斤。利益驱使下,果农们纷纷引进阳光玫瑰,枝蔓开遍大江南北,种植面积从 2016 年的 10 万亩增长至 2023 年的超 120 万亩。

阳光玫瑰的 " 好养活 " 原本是个优点,但慢慢地变成了缺点。业内人士表示,阳光玫瑰的最佳亩产应该控制在 2000 斤左右,但许多农户盲目追求高产,亩产量达到 5000 斤甚至上万斤。

哪里都能种、怎么种都能活,让阳光玫瑰的供应巨幅提升。同时,为了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产量而不舍得疏花疏果,也导致市场里的两串阳光玫瑰,虽然叫着同一个名,甜度、风味、口感却差别巨大。

" 烂大街 " 的阳光玫瑰价格被打下来了,品质却回不去了。

一味迎合市场,水果越来越甜

糖分保持能量,诱发多巴胺,嗜甜,是人类的天性。

百果园按照鲜度、脆度、新嫩度、香味和安全性,把水果分为 A、B、C 三个等级,但在外行眼中,新鲜的、甜的水果就是好的水果。比起虚无缥缈的 " 风味足 "," 甜味足 " 更好实现、更容易掌控。

专家们培育出含糖量更高的、糖酸比更低的品种,选择白昼更长、昼夜温差更大的生产地,种植园研究更精细的栽培技术——从育种到种植,水果的改良方向就是越来越甜,连普遍印象里酸甜风味的李、蓝莓、橘子等水果,都在向 " 纯甜 " 进化。

据网易数读整理,从 2012 年到 2022 年的十年间,葡萄中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包含糖、酸、维生素,与含糖量正相关,含糖量指在 20°C 情况下,每 100 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数)从 14.72% 提升到 19.03%,杏从 11.52% 提升到 14.58%,涨幅超过 20%。

尽管含糖量就是 " 甜度 ",但吃到嘴里的水果太甜,也不全是含糖量的问题。

水果甜度更重要的影响指标其实是糖酸比。百香果的含糖量普遍在 13%~15%,比西瓜的 10%~12% 高,但西瓜却更符合人们对 " 甜 " 的预期,就是因为含酸量低。

因此,市面上很多所谓的 " 增甜剂 ",有的是能增强光能转化效率的钾肥,用多了就成了积累糖分的手段;还有的就是脱酸剂,能抑制水果中柠檬酸等有机酸的生成,但过量会使酸甜失衡,甚至导致药剂中砷酸盐、铅、汞等重金属成分在体内累积,果树、土壤也会中毒衰退。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 " 增甜剂 " 是三无产品,含量不明,危险更大。

当甜味霸占水果,水果从业者只关注甜味,消费者们又开始觉得 " 腻味 "" 无聊 ",过度讨好消费者到最后,反而被消费者厌恶。

从水果大国,走向水果强国

中国水果的近六十年,是一条从零到一的逆袭之路。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但如今成为水果生产大国,更多靠的不是经验,而是善于学习、改造、超越。比如因为中国人偏好脆的口感,就把引进的软蓝莓改成脆蓝莓;中国人吃水果不想脏手,就改造出能剥皮的果冻橙、耙耙柑。

如今市场上流行的枇杷、山楂、龙眼、杨梅品种等皆是中国原产,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市场上份额更大、讨论度更高的苹果、葡萄、草莓、梨、柑橘等水果的有名品种,多源自外国引进。

据报道,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负责人王力荣曾表示,国外引进品种占全国果树栽培面积的 40%,而像苹果、葡萄等外来树种的国外引进品种市场占有率在 50%~90%。

尤其是日本。红富士、巨峰葡萄、阳光玫瑰、红颜草莓、耙耙柑(春见)、丑橘(不知火)、黄秋梨、富有脆柿、贝贝南瓜等,都是日本培育出来的。

虽然在引进这件事上做得聪明,但中国水果也有自身的问题。类似猕猴桃这样,从本土走出国门,却又从外国引进回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一是水果版权的保护,培育好的种子甚至被外国买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式;二是中国水果行业始终利润较低,经常发生 " 果贱伤农 " 的情况,还需构建良性的生态;三是中国的运输、冷链布局也仍然不够,截至目前,中国的果蔬冷链覆盖率仅为 35%,对比日本,全国的冷链覆盖率超过 90%,美国 97%,水果流通、销售过程中损耗率居高不下。

最近几年,除了 " 水果自由 " 以外," 水果刺客 " 的抱怨也屡屡出现。中国是水果种植大国,却不是水果种植强国,还有一系列升级亟待完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阮怡玲,题图来自:AI 生成

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时事热点 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