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刚刚

手机厂商狂卷护眼!哪些是真技术,哪些是伪概念?

手机圈的护眼大战,一触即发。

2025 年 9 月,OPPO 在厦门天马发布会上宣布 Find X9 系列将首发搭载业界唯一实现全场景 1nit 亮度的 " 明眸护眼屏 "。几乎在同一时间,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透露,vivo X300 系列全系搭载联合京东方定制的屏幕,也支持 " 硬件级 1nit 低亮度 "。

图源:OPPO

再加上此前荣耀的绿洲屏、一加的明眸护眼技术、小米的青山护眼等,基本排得上名号的手机厂商,都将屏幕的竞争焦点从纯粹的视觉体验转向视觉健康。

但热潮之下,行业隐忧也随之浮现:当护眼成为新的流量标签与竞争焦点,那些不断刷新的护眼参数,会不会最终脱离用户实际感知,演变成一场只为比拼数字的新 " 跑分游戏 "?

雷科技此前在线下门店观察到,对于同价位机型,当导购提及芯片、摄像头时,用户已缺乏兴趣;但一旦聊到调光护眼屏,导购至少能多展开讲解 5 分钟。

从数据端看,护眼赛道的爆发具备明确需求支撑。《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干眼症患者已达 3.94 亿,近视人群更超过 7 亿。由电子终端使用引发的眼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议题。

另一方面,用户在暗光环境下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过 40 分钟。传统安卓旗舰屏幕在低亮度场景下存在明显短板:亮度高则刺眼,亮度低则画面模糊、显示不均。

用户对用眼健康需求的爆发,成了厂商突破同质化的救命稻草。

图片来源:华为

技术竞争的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以 OPPO 为例,凭借多年在屏幕领域沉淀的深厚技术积累,以及一笔超 50 亿元的专项投入,OPPO 为旗舰机型独家定制了最高规格的屏幕产线,还搭配上自有国内首条自研显示科学产线,最终构建起 " 自研 + 定制 " 并行的双产线模式。

从资金投入的规模来看,屏幕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其重要性至少已经达到了同等于芯片级的地位。

供应链端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天马专门为 OPPO 开辟 " 天工屏 " 专属产线,就连上游发光材料厂商也在加推 " 低蓝光基材 "。

护眼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感知门槛远低于芯片:用户或许不懂 GPU 渲染效率,却能直观感受眼睛是否酸涩,这种可感知的差异,成为手机厂商们营销最直接的利器。

每当新品发布会召开,类 DC 调光、高频 PWM 调光、圆偏振光、莱茵护眼认证等术语便层出不穷。普通用户难以辨别其中区别,但只要顺着用户实际体验 " 拆解,就能看清厂商宣传的虚实。

高频 PWM 调光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OLED 屏主要通过不停亮灭实现亮度调节。在暗光环境下,如果 PWM 亮屏、灭屏的频率降低,人眼就会明显感知到屏幕闪烁,长期观看闪烁屏幕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出现偏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图片来源:荣耀官方)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佳方案就是提高 PWM 亮屏、灭屏的频率。即所谓的 " 高频 PWM 调光 ",既可以解决屏幕闪烁问题,又可以有效降低用户在暗光环境下的视觉疲劳,减轻用眼压力,同时避免 DC 调光方案在低亮度下亮度不均和显示偏色。

也正因如此,屏幕调光技术逐渐陷入 " 参数内卷 ",荣耀将高频 PWM 调光频率拉至 4320Hz,红魔又将这一数值提升到 5280Hz。从理论逻辑来看,调光频率越高,屏幕闪烁越难被人眼捕捉,视觉体验也会更舒缓。

但一个关键疑问随之浮现:当频率突破 2000Hz 后,继续向上攀升的数值,真的能让用户感知到明显差异吗?

高频 PWM 调光的核心不是频率多高,而是全亮度下是否稳定。

举个例子,此前 iQOO 13 的 2592Hz 调光方案之所以被用户认可,并不在于调光 HZ 高低,是因为其在 1%-100% 亮度区间都能保持 SVM 值(频闪可见度)低于 0.3。从 2000Hz 往上,人眼对频率差异的感知已微乎其微,稳定性才是真正的考验。

" 低蓝光 " 同样存在套路。有害蓝光会干扰睡眠,目前厂商的解决方案分两种:

一是软件滤波的 " 低成本玩法 ",通过算法降低蓝光占比,代价是屏幕偏黄;二是通过硬件优化,比如天马天工屏用新型基材把有害蓝光占比压到 4.7%,京东方 Q10 系列则调整发光层,把对人眼伤害最大的 435nm-455nm 波长区间的蓝光主波峰移至 460nm 附近,对人眼视网膜细胞更友好。

软件优化与硬件优化有着天壤之别,但用户在宣传页上看到的都是 " 低蓝光认证 ",根本分不清是软件还是硬件实现的。

至于类自然光、环境光自适应这些概念,考验的是硬件 + 算法 + 临床验证的协同能力。这些效果需要长期临床数据支撑,有些厂商却只靠算法模拟就敢宣称 " 类自然光 ",本质是用概念包装普通功能。

还有些隐性参数被厂商刻意忽略。比如三星 S24 Ultra 首次采用纳米级抗反射涂层,有效改善反光问题,这在户外场景很实用,但很少有厂商提及;护眼模式下的色彩准度(Δ E 值)也很关键,超过 3.0 就会出现 " 看久了头晕 ",但宣传页上几乎找不到这个数据。

护眼屏是否已经变成了新一轮的 " 跑分游戏 "?答案是肯定的,且速度超出预期。其根源仍是手机行业的 " 同质化焦虑 "。

2025 年旗舰机芯片跑分差距不足 5%,摄像头模组除了影调不同外,其他参数对普通用户来说差别不明显,连快充功率都快摸到 240W 的天花板。当硬件创新触顶,厂商只能在 " 用户感知强 " 的领域找突破。

护眼屏恰好符合这个需求:参数容易量化,比如调光频率、蓝光占比,用户能直观感受,还能绑定 " 健康焦虑 " 做营销,简直是完美赛道。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然而,量化的护眼参数正迅速演变为新一轮 " 跑分游戏 "。就像当年比拼安兔兔跑分,现在开始攀比 " 调光频率 ",你说 2160Hz,我就说 2592Hz,他再推出 3840Hz,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频率在实际使用中是否真的存在可感知的差异。即便部分机型的 SVM 值并未达到优秀标准,用户仍可能为 " 高参数 " 买单。

另外还有针对用户用眼焦虑的收割。大家都明白,长时间的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 , 严重者会导致近视。厂商正好抓住这点:宣传页上满是 " 深夜追剧不伤眼 "、" 孩子上网课必备 ",疯狂暗示不用高参数护眼屏就是拿眼睛冒险。

但实际上,根据视疲劳量化评估标准,普通用户每天 1-2 小时刷手机,1440Hz 调光 + 硬件低蓝光就足够了,盲目追求频率参数更多是图个 " 心理安慰 "。

同时,标准的缺失也让这场 " 跑分游戏 " 愈演愈烈。目前手机护眼只有基础认证标准,没有统一的 " 人因健康指数 ",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A 厂商在 100% 亮度下测调光频率,B 厂商只测 450nm 以上的蓝光占比,C 厂商干脆找第三方机构做 " 定制化测试 "。参数看似漂亮,却没有可比性。

就像大家都宣称环保,却没人说清环保标准是什么,最后变成谁的口号响谁赢。

从性能跑分到护眼参数,手机行业的竞争逻辑从未脱离 " 寻找新卖点 " 的本质,但护眼赛道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关联用户健康,一旦沦为 " 参数游戏 ",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行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对厂商而言,与其在参数上较劲,不如深耕不同场景下的护眼适配;对用户而言,与其为极致参数支付溢价,不如建立合理用机和适度防护的健康习惯。

护眼屏的出发点本就值得肯定:若能将其真正落地于用户体验,切实解决用眼疲劳问题,完全有望成为手机行业突破同质化的价值增长引擎;可若仅停留在概念炒作或参数堆砌的层面,那最终只会沦为又一场徒耗资源的内卷 " 消耗战 "。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