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源对接活动现场,诸多创新项目得到了金融活水的助力。主办方供图
南方财经记者吴蓉 赵晓晨 佛山报道
创业大赛的赛场,既是梦想家的舞台,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之地。
9 月 27 日在佛山闭幕的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决赛上,当医克生物同时抱回特等奖和川商基金 9000 万元的意向投资时,中国创新药将再添一分全球竞争力;当横乐科技在路演结束后收到多家医院发出的介入机器人订单意向时,又一个 " 实验室技术 " 向 " 临床应用 " 跨越的关键节点被打通;当清华大学 - 剑桥大学 - 麻省理工学院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在赛后马不停蹄赶往广州考察车企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或许就有了更多可能。
这些鲜活案例,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生动注脚。
当前,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强调,要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 " 三位一体 " 协同高效运行机制。来自全球的顶尖创新人才,带着最硬核的科技成果齐聚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相互碰撞,既是一场对人才的成就,也是一次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大湾区得以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不仅能 " 量产 " 创新企业,更能持续孕育颠覆性的技术范式与产业形态。
这背后," 孔雀为何东南飞 " 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粤港澳大湾区以其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高水平循环的优势和生态,让创新不只是专利数量的简单叠加或一纸被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能在关键领域定义技术问题、创设产业赛道、开启应用场景,构建了创新要素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生态系统。
两个三角循环深度咬合
早年从香港科技大学走出的无人机巨头大疆,其成功路径正在被无数后来者复制。
9 月 27 日下午,走下总决赛的路演舞台,医克生物的代表又登上了创业资源对接活动的签约台。来自川商基金的 9000 万元意向融资,对加速该公司核心产品艾滋病治疗性核酸疫苗 ICVAX 的商业化进程而言,无疑是关键推动。
这是大湾区创新生态中 " 教育 - 科技 - 人才 " 与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两个三角循环深度咬合的一个缩影。
两个三角循环的起点,是高效科研院所活跃的创新。医克生物的核心技术 "PD-1 增强型核酸疫苗平台 " 源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陈志伟教授团队,吴建平带来的 "AI 智能体运动训练模型平台 " 也依托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是 " 教育 - 科技 - 人才 " 循环下的典型产出。
而川商基金的投资,则标志着众多创新项目借助资本赋能,得以迅速进入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的转化通道。
" 大赛成功发掘了大量高质量创业项目,也汇聚了市场上最活跃的投资机构。" 川商基金主管合伙人刘金波在签约活动现场一举签下四个项目,意向投资约 2-3 亿元," 这种深度参与能让优质项目获得实实在在的资本支持,形成各方积极参与的正向循环。"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当下,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通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不仅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实验室的论文课题,到创业大赛的展示项目,再到获得风险投资、落地产业化,这条路径已愈发通畅。粤港澳创业大赛等平台的诞生,则为学研界的人才提供了理解市场、对接产业、完成从 " 科学家 " 到 " 科学家 + 企业家 " 转变的关键一步。
大湾区之所以能形成双重循环优势,在于其比世界其他湾区更为复合的特征:超级产业链的广度与深度、超级市场需求的规模与活力、超级应用场景的多元与包容。
在珠三角,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低碳等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配套完善,降低了技术创新的要素获得、成果转化成本。成熟的产业链吸引创新者,创新者的需求又不断催生和升级本地供应链,最终使得创新试错从一种高成本的冒险,转变为一种可快速执行的、常态化的方式。
在大湾区,8700 万人口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孕育了从数字消费到智慧能源的庞大内需市场,为创新产品提供了 " 首秀 " 舞台,还向资本端发出了强烈的正向信号,激励金融资源更早、更勇敢地介入 "0 到 1" 的原始创新阶段,形成了 " 市场预期吸引资本,资本助推技术突破,技术产品占领市场 " 的良性态势。此外,粤港澳大湾区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 " 的格局,则让新技术、新模式可以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完成适应性迭代,加速了创新的扩散与成熟。
创业团队向嘉宾展示产品的技术特点。主办方供图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5》显示,广东再次夺得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成功实现 " 九连冠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已达 5100 亿元,企业创新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7.7 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创新主力军,将科研基础设施的硬实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
此外,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首次超越日本东京 - 横滨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并且,研究显示该集群在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风险资本交易量三项核心指标中,均有突出的表现,因而夺得这一榜单的 " 头把交椅 "。
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两个紧密咬合的 " 三角循环 " 正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底层逻辑。
" 开放协同 " 的创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另一个着力点是系统性的 " 协同开放 ",重点在于打破行政与地理边界,重塑区域创新的整体格局。
协同,意味着要素的顺畅流动与功能的互补耦合。
南方财经记者梳理本次大赛的参赛项目时,看到不少项目都带有 " 大湾区基因 "。据统计,港澳地区参赛项目多达 1761 个,占总数的 24.6%,晋级全国总决赛的有 38 个。即便是不少非港澳地区参赛项目的团队也是由粤港澳三地成员混合构成,技术、制造、市场等环节分布在湾区不同城市。
拿下本次大赛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金奖的珠海横乐科技公司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该公司 CEO 孙毅是安徽人,之前在上海工作,但如今他的公司注册在珠海,招聘了不少澳门员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深圳、澳门等地的金融、科技资源支持。在他看来,正是大湾区包容、多元化的氛围和协同优势,让企业更有底气打造为一个世界级的手术机器人平台。
除了人才的共融之外,澳门青年黄嘉玮创办的澳门微检科技(国际)有限公司、北京微检科技有限公司则展现了产业的协同路径:技术由澳门和北京团队共同负责,在佛山等内地城市生产、为深圳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供货。就在今年三月份,他刚与佛山市南海区签订合作框架,计划在南海建立生产线,生产自研的声音检测芯片," 佛山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在上中下游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且成熟的产业结构,让我们有信心在佛山落地项目、拓展业务。"
参赛团队路演现场。 主办方供图
开放,则标志着创新视野的全球站位与生态系统的国际吸引力。
本次大赛还吸引了美国、英国、日本等 1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参与,彰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新发展格局战略核心支点的国际影响力与集聚效应。而且,这些项目普遍具有 " 全球脑 + 湾区造 " 的特征。他们不仅整合湾区资源,更从创立之初就瞄准全球市场,其团队、技术标准和融资来源都是国际化的。黄嘉玮就表示,希望不仅依托大湾区拓展珠海业务,让技术服务更多制造企业,还要以澳门公司为桥梁,敲开欧盟市场的大门,让中国的产业创新方案走向世界。
采访中,不少评委也谈及本次大赛参赛队伍水平之高离不开大湾区各地资源的共同托举。
从资源禀赋来看,香港擅长基础研究和国际联络,深圳长于快速原型开发和融资,东莞、佛山拥有世界级的制造能力,广州则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创业大赛像一个连接器,将这些分散的优势节点编织成一张创新网络。一个项目可以轻松地在大湾区内部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这是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
" 现代科技产业并非单一城市经济体所能独立承载,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产业集聚区,覆盖不同产业的上中下游,已经形成了产业生态和产业链合作基础。" 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道评委之一,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表示,大湾区涌现出如此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公司,说明无论是在人才密度、产业集聚度还是经济结构上都已呈现出良好态势,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展示空间和应用场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正在于市场检验和持续反馈,推动产品与技术迭代升级。
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评委之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 50 人论坛(H50)前轮值主席、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委员罗飞也谈及,通过本次大赛可以看出,国内外团队正加速向大湾区聚集,团队结构也日益完善、水平不断提升,大赛对生物医药在大湾区的落地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不难看到,面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正凭借其独特的 " 双三角 " 循环引擎与 " 协同开放 " 的网络优势,加速从模式创新和应用热土向 " 硬核科技创新策源 " 的跃升。这一过程中,协同开放不再只是单纯的招商引资,而是人才、资金、市场、技术的自由流通与耦合。
可以预见,随着这批来自创业大赛的新生力量汇入大江大海,他们将与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巨头一同谱写中国创新的新叙事。
(作者:吴蓉 , 赵晓晨 编辑: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