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下午,在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 " 上,腾讯混元 3D(三维)3.0 模型正式发布。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CEO(首席执行官)汤道生介绍,该模型建模精度比上一版提升了 3 倍,人物、复杂细节的生成效果均大幅提升。
同时,腾讯推出面向 3D 专业生产管线的一站式工具——混元 3D Studio,覆盖从概念设计到动作系统的全流程,解决传统 3D 开发管线中生产环节多、制作成本高等问题,大幅提升 3D 生产效率。
此技术的发布,将为当前已经白热化的游戏行业 AI(人工智能)" 军备赛 " 注入强劲动力。2025 年以来,A 股游戏板块持续回暖,AI 技术的深度渗透正是背后关键支撑。2025 年半年报显示,三七互娱借助 AI 辅助生成的 2D 美术资产占比已超 80%,单季度可产出超 50 万张图片;游族网络则打造了覆盖全球化研发与发行全链路的智能平台,持续深化 AI 与业务的融合。
群雄环伺之下,腾讯混元如何突围?
腾讯混元持续加码 3D 赛道
2025 年,中国游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25 年 1~6 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 1680 亿元,同比增长 14.08%;用户规模近 6.79 亿,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充满机遇的同时,游戏企业也面临研发成本高企、用户增速放缓、内容创意 " 内卷 "、全球化合规等多重挑战。如何高效打造优质内容、缩短研发周期、打通全球发行链路,成为中国游戏产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面对行业痛点,在游戏 AI 应用场景中,混元游戏平台提供图生视频、角色精修与动画一键生成等能力,显著提升素材落地效率;混元 3D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支持文本或图像生成高精度模型,适配多风格渲染需求。在研发环节,腾讯云 AI 代码助手 CodeBuddy 贯穿代码生成、测试与评审流程,推动研发全流程协同。
腾讯云披露的进展显示,混元 3D3.0 模型已实现角色脸部表现、衣服褶皱等细节的结构化提升;在卡通类角色创作中,生成效率提升显著,可用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专家林志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兼具游戏应用场景与模型研发能力,是腾讯混元核心优势,也是其成为游戏 AI 应用领域可靠选择的关键。
" 除腾讯外,行业内鲜有专门的游戏生成模型。在游戏美术创作全流程中,我们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从 2D(二维)到 3D 的转化,二是从 3D 到引擎的适配。其中,2D 到 3D 环节中,优质的原画与多视图对高效建模至关重要。" 林志鸿说。
林志鸿告诉记者,3D 赛道被腾讯混元视为极具价值的投入方向。
" 游戏行业对美学表达的高要求,使得美术资产的品质直接影响玩家认可与开发效率,而 3D 建模向来是成本最高、周期最长的环节。AI 技术的融入为这一痛点提供了破解思路,腾讯混元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 3D 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依托在游戏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落地经验,腾讯计划将成熟的 3D 模型与应用方案通过腾讯云对外输出,赋能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及其他外部客户。" 林志鸿说。
冰川网络副总经理、孵化中心负责人曾保忠告诉记者,现阶段,冰川网络仍将主要精力投入传统工业化流程的 AI 优化,核心原因在于此类技术更贴合当前行业与客户的实际需求。对多数开发者而言,相较于探索未来形态,当下更迫切需要能直接降本增效的成熟工具,这也成为腾讯混元 3D 技术迭代的现实锚点。
AI 成下一轮泛化核心动力
此外,发行环节的 AI 应用也已成为行业基础能力。借助视频与图片分析技术,AI 能快速提炼高转化素材共性,将其转化为创作提示词,助力厂商针对不同区域、人群包迭代素材。
腾讯云还将 AI 融入海外发行机型适配,通过云端测试降低中小厂商兼容成本,解决海外机型繁杂问题。" 现在(如果)不用 AI 做买量素材和客服,基本失去竞争力。" 曾保忠告诉记者,AI 已从可选工具变为生存必需。
"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用户泛化,AI 将让游戏触达更多‘非玩家’群体。" 拥有近 30 年行业经验的曾保忠指出,从网络游戏时代的社交泛化到小程序时代的轻量化泛化,游戏产业每一次产值跃升都源于用户边界突破,AI 正成为下一轮泛化核心动力。
这一判断已得到验证。AI 通过解决 " 情绪价值供给 " 与 " 难度适配 " 痛点,降低了游戏门槛。
例如,腾讯 " 温暖局 " 玩法中,AI 陪玩实现真人级互动,满足新手陪伴需求,通过实力匹配保持乐趣。更具想象力的是 " 非游戏化 " 探索,部分孵化产品借 AI 打造情绪陪伴场景,用户即便不视其为传统游戏,仍愿为情感体验付费。
回顾产业历程,用户泛化始终是增长核心逻辑。网络游戏时代,《仙境传说 RO》以社交属性吸引大批非玩家群体;小程序时代,《跳一跳》凭轻量化设计让广大玩家沉迷。
AI 延续这一逻辑,通过个性化体验覆盖更广泛人群:重度用户可获得高难度挑战,小白用户能得到 AI 辅助,实现 " 千人千面 " 的游戏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用户群体的接受度差异显著。二次元玩家对 AI 生成角色接受度低,认为 " 没诚意、无灵魂 ";但 VR(虚拟现实技术)广告、休闲游戏中,AI 生成内容已获认可。这种差异源于需求不同:核心玩家重情感联结与创作诚意,泛用户更关注体验便捷与内容趣味性。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新用户群体的付费潜力已显现,虚拟偶像、AI 陪伴等产品的高关注度,印证了情绪价值消费的巨大空间。" 未来会有 AI+ 游戏的新形态,用户不觉得是游戏,却能获得情感满足。" 曾保忠认为,这将成为游戏行业下一个增长爆发点。
游戏产业生态重构进行时
AI 不仅改变产品形态,更在重构游戏产业的生产模式与组织架构。
长视频平台上,已有创作者借助 Unreal 引擎与 AI 工具,独立完成高品质游戏 Demo(样带),打破了 " 游戏开发需大型团队 " 的传统认知。腾讯云提出 " 技术模型 + 应用模型 " 双层架构,基础模型解决通用能力,行业模型针对游戏场景优化,降低了创作门槛。
生产管线的革新大幅提升效率。3D 建模是成本最高、周期最长的美术环节,腾讯混元 3D3.0 通过通用模型提升通用品类品质,在道具、家具等资产生成中效果显著。冰川网络将 AI 融入研发环节,用 AI 做骨骼绑定、动作调试,解放人力投入创新。" 研发环节像进入生产车间,AI 解决重复劳动,人聚焦创意。" 曾保忠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企业组织架构正从 " 金字塔型 " 向 " 蜘蛛网状 " 演变。
曾保忠告诉记者,冰川网络通过 " 孵化中心 + 研发中心 + 发行中心 " 架构,用 AI 辅助创意发散、生产执行与发行运营,形成高效协作体系。这种变革让小团队甚至个人能参与创意竞争,激发行业活力。
人才需求随之迭代。美术岗位向 "AI 工具驾驭者 + 美学判断者 " 转型,需从 AI 生成的多版方案中选优、优化,美学品味与工具整合能力成核心竞争力。策划环节,AI 在叙事类游戏中赋能显著,从业者需要掌握 AI 文本生成与逻辑校验能力。研发端,AI 代码生成工具普及,要求策划与程序具备跨界协作能力。" 以前策划依赖程序测试,现在 AI 能快速实现逻辑验证。" 腾讯云互联网技术总经理陈亮告诉记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AI 生成内容的一致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虚拟角色在不同场景的表情、角度差异仍需人工修正。
此外,在上述受访者看来,游戏版权与创意同质化风险加剧,小游戏平台面临 "AI 复刻游戏增多 " 的考验。多位游戏从业者表示," 游戏上线门槛虽因 AI 降低,但开发者需保证质量匹配用户需求 "。人才焦虑也随之凸显,跨界打击让传统岗位面临技能升级压力。
"AI 不是替代人,是重构创作流程。" 陈亮强调,企业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在提效的同时保留创意灵魂。从生产到组织,从产品到用户,AI 引发的变革已全面展开,能驾驭技术、洞察需求的企业,将在重构的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