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绥德县枣林坪镇吴家渠村看到,300 多亩远志在枣树下绽放出淡紫色花朵,村干部吴伟伟正带领村民忙碌地除草施肥。
这片充满生机的枣药共生园,仅是榆林市林下经济版图上的一个微小缩影,却生动展现出这项绿色产业如何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创造经济奇迹。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曾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 70 年持之以恒的 " 北治沙、南治土 " 生态工程建设,如今全市林木保存面积已达 2360 万亩,林木覆盖率攀升至 36%。这庞大的绿色基底,为林下经济发展搭建起天然舞台,昔日的生态难题正逐渐转变为发展机遇。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枣林坪镇积极探索 " 枣药共生 " 模式,远志、黄芩等中药材在枣树下茁壮成长,不仅起到固土保水的生态作用,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中药材的根系能够固土保水、驱除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使用,实现‘枣药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 枣林坪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佳说。今年秋季,该镇计划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 2398 亩,致力于打造黄土高原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
当绥德县的 " 枣药共生 " 模式渐入佳境时,子洲县则在枣树改造上另辟蹊径,全县范围内开展的酸枣嫁接工作,为传统林业产业注入新活力。
榆林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枣树资源丰富,但近年来部分老枣树品种退化,枣农收益持续下滑,导致不少枣林撂荒。面对这一困境,榆林市相关部门积极统筹推进产业低效改造与经济林基地建设,去年完成低产经济林改造任务 4.04 万亩。今年,子洲县确立 " 改老树、育新枝 " 的发展思路,从浙江、渭南等地引进酸枣优良品种,运用高接换种技术,将多年生低效枣树改造为药用酸枣经济林,探索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从绥德的 " 枣药共生 " 到子洲的枣树嫁接改造,榆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共同勾勒出全市林业产业升级的壮阔画卷。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已达 400 多万亩,其中红枣 170 万亩,初步构建起红枣、" 两杏 "、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的良好局面。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榆林市大力推进林业产业改造,计划实施生态管护 100 万亩,完成红枣低产低效林改造 2 万亩,新建药用酸枣基地 1 万亩,实现有机红枣认证 10 万亩,建设晋陕峡谷红枣优质原料核心区 10 万亩,力争使红枣和酸枣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60 亿元,让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产业释放更大经济潜力。
来源 / 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