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银色 " 龙卷风 " 在鹿特丹港口拔地而起,双螺旋钢结构穿透百年仓库的玻璃穹顶,在海风中盘旋升腾。
这座由 MAD 建筑事务所打造的 FENIX 移民博物馆,不仅是全球首个以移民史诗为主题的空间叙事作品,更标志着中国建筑师首次在欧洲文化建筑领域刻下姓名。
欧洲媒体《Inside Rotterdam》对这一建筑的落成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 " 龙卷风既是视觉焦点,也是一种体验,二者合二为一。"
五月中旬,这座建筑在二战废墟上重生的港口揭幕,许多名人造访现场,一身粉色的荷兰女王本人也参与了开幕仪式,在现场还激情敲锣庆贺。
但是当有移民专程骑车来感谢他,还附赠自家果酱时,他的嘴角分明有掩饰不掉的笑意。或许这就是建筑师的荣誉时刻之一。
当我们走在鹿特丹的街头,随时会遇到各个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库哈斯的 De Rotterdam 办公大楼、彼得 · 布鲁姆的立方体屋、MVRDV 的 Markthal 拱廊市场 ...... 如今,来自中国北京的建筑师马岩松,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指尖触碰楼梯的金属表面,我似乎感受到炽热的情感,那是百万移民跨越大洋的勇气,是他们在异乡落地生根的坚韧。
从 2018 年的草稿到 FENIX 移民博物馆落成,马岩松用了 7 年时间。
远远望去,博物馆的造型宛如一道 " 龙卷风 ",从地面向上盘旋,最终冲破屋顶,直插云霄,极具视觉冲击力。
建筑与历史在这里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
巨型螺旋楼梯,又被称为 "Tornado(龙卷风)",贯穿和联通整座建筑。无论是从水岸码头还是仓库背后街区的大门进入博物馆,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两座逆向盘旋的楼梯交缠在一起,蜿蜒向上冲出房顶。
" 一上来先把厂房给打开了,掀了天窗冲出去,和老厂房形成造型反差,就像当时那些冒定决心远赴重洋的移民,都是冒险精神的体现。"
沿着螺旋的轨迹攀升,两段楼梯在两处交汇,形成漩涡状平台,这里也是最吸引小孩子的地方:" 很多小孩在这上下来回跑,不让家人找到他。"
楼梯由过山车专家建造,通往建筑各处。为了营造轻盈的空间感,他采用了能够反光的钢材。" 一是能引入更多自然光进来;二是人在楼梯上走的时候也能看见自己和别人的镜像,好像时空穿梭一样。"
出于相似的考虑,屋顶采用了玻璃材质,使得透入更多光线。阳光好的时候,虽然这里是老厂房,但完全感受不到封闭与严肃,相反光照十足,非常通透。整座建筑我最喜欢的应该是露出的屋顶部分,也是这场 " 龙卷风 " 的终点。
巨大的悬挑结构让建筑如同漂浮在空中,脚下是名为 Kebony 的改性木板装饰,营造出一种登上游船的质感。作为支撑的金属顶像一把大伞撑开,映照出对岸的建筑。
这座观景台也是整座建筑最先确定下来的部分。" 博物馆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具有公共性,吸引更多人来这里看风景。这里虽然不是很高,但是 360 度都有很好的景观。"
马岩松说,攀爬这座楼梯的过程有点像一场旅程,顶部的自然风光和开阔平台代表着目标与美好,但在旅程有些时刻你要去做出选择,上去和下来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路,不同的分支也通往不同的平台。
参与市民听证会
第一次见面就画好草图
2018 年的夏天,项目业主 Droom en Daad 基金会邀请马岩松来鹿特丹参观,出席一场纪念论坛活动。
时任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馆长的维姆 · 贝维斯找到马岩松聚会聊天,说他非常欣赏 MAD 一直以来的设计和理念。后来也正是他向基金会推荐了马岩松。
基金会希望将 Fenix 改造成一个展示移民历史的博物馆,让其成为民众欣赏城市风光、了解鹿特丹移民历史的城市公共空间。
马岩松及其团队经过多轮设计和修改,最终成功拿下该项目。"2018 年第一次见面,基本上草图大概就有了。"
基金会会长 Wim Pijbes 曾表示:" 我们希望呈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人们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出于战争、贫穷、宗教或是其他原因,决定将拥有的一切放入一两个旅行箱内,到世界的另一端重新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这种情感,并将它们表达出来 "。
为了深入当地市民的想法,马岩松参加了鹿特丹市民听证会,与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一过程让他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提出 "movement(流动)" 这一概念,认为移民的故事提醒着今天的人们,我们有着追求自由、渴望交流和进入其他文化的愿望。
于是,有了这阵海边 " 龙卷风 "。
楼梯的动感形态呼应了移民主题中 " 迁徙 " 的本质,不仅是连接空间的建筑元素,更是一座象征流动的雕塑,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期许。
他说:" 远距离看,我们新增的楼梯和观景平台像一个独立的实体;但当你走到建筑面前,它就像一件雕塑作品一样引发你进入探索的欲望。它标志着 Fenix 对欧洲移民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映射着城市的未来 "。
象征着自由的海鸥
建筑背后的才最重要
在 FENIX 移民博物馆,还有一段未被实体化却深深印刻在马岩松建筑理念与移民文化探讨中的故事,那便是本该立于屋顶的巨型海鸥雕塑。
从马岩松的构思来看,这座海鸥雕塑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意义深远的点睛之笔。
海鸥于海边自由翱翔,跨越山川湖海,无拘无束,恰如移民们怀揣梦想、突破重重阻碍寻求新生的写照。
马岩松期望它能成为博物馆与天空、与迁徙族群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人们仰望之际,便能从海鸥的飞翔姿态中汲取力量,领悟生命的自由与坚韧。
在申请城市规划许可的听证会上,一位老太太对海鸥雕塑提出疑问。
马岩松回应道,海鸥们无论飞往何处,都无身份的焦虑与困惑,而人类却常常被身份所束缚,移民过程充满艰难抉择。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海鸥雕塑最终未能呈现,但其背后蕴含的对移民文化的解读与反思并未消散。
博物馆内部的展览充分展现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一楼正门进去左侧是 " 行李箱迷宫 " 展览,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捐赠的 2000 只行李箱组成。这些行李箱形态各异,有的伤痕累累,记录着主人的移民经历。
马岩松却觉得,建筑能超越世俗,与天地、时空对话,当他深入了解移民故事、进入他人记忆后,发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才是构成建筑的真正内核。
直到管理员从家里翻找出自家想要捐赠的箱子,妈妈才头一回讲起自己移民的故事,听得她忍不住落泪。
恰好这一次来鹿特丹,我居住的爱彼迎民宿也是 " 移民之家 "。
来自西班牙的男女主人,之所以选择在鹿特丹定居,就是因为爱上了这里独特的移民文化。
海鸥雕塑虽未立于屋顶,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宛如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同马岩松所说,当人们沿着楼梯行走,过去与未来相连,旅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庞大旅程网络的一部分。
/ / / 盐田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