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一百多年,多元化还是很稀罕的思维。即使巴黎这样的大都市,许多人也相当排外,对外来客充满警惕。那些飘在巴黎的异乡人,多半遭遇过不公的待遇。有赖于法国早早步入现代社会,严谨的社会制度和体系,使得这一切得以被归档。即使是百年前的普通人,也能在各种政府部门查找到资料。至于那些时代里的特殊人,比如被重点监控的对象,会留下更多档案印记。
2017 年,法国学者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踏上了一段寻找某位特殊人的档案之路。她写道:" 巴黎警察总局的档案向所有人开放。你只需乘坐地铁 5 号线,在奥什站下车,然后穿过北郊小镇勒普雷圣热尔韦蜿蜒曲折而又凄凉异常的乡间小路,就能到达一座现代化建筑,‘送货入口’和‘访客入口’的标志让人联想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工厂。在接待处,警察像办理护照申请一样冷静地抽出读卡器,然后给你一把灰色储物柜的钥匙,你就可以把外套、包和私人文件放在里面。找到号码后,拿着几页白纸和一支铅笔,进入一间阴冷的玻璃房,在另外三名警察的注视下,一箱档案便呈现在你的面前。"
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要寻找的调查对象是一位外国人,"1900 年 10 月第一次来到巴黎之后,他一生的档案都由巴黎警方保存:报告、审讯记录、居留证、护照照片、指纹、房租收据、居住证明、入籍申请、安全通行证、各种调查记录、亲朋好友的信息、道德证明、政治观点、历年住址以及各类往来信函,通信人员中既有警察局长,也有外交部长和议会议长这样的高级政客。在这些文件中,除了不是法国人这一点以外,我没有发现任何犯罪或违法行为。",只不过," 加盖在某些文本上的大写‘西班牙人’印章,无疑表明了差异、排斥、怀疑和耻辱。"
档案中还有一些表述形同指控,带有仇外心理或政治不信任的烙印:" 虽然他在 1914 年已经有 30 岁了,但他在战争期间对我们的国家却毫无贡献……虽然他在法国以所谓‘现代画家’的身份声名鹊起,赚取了百万身家(显然都放在国外),并在日索尔附近拥有一座城堡,但他在走向共产主义的同时仍保留着自己的极端主义思想。"
还有一些捕风捉影的揣测:" 我们的部门知道他在 1905 年被举报为无政府主义者,当时他和他的一个同胞住在克利希大道 130 号。他的这位同胞也是无政府主义者,受到警察局的监视。"
档案里的入籍申请调查结论很容易让被调查者不满:" 这个外国人完全没有资格入籍。此外,依据上述情况,从国家角度来看,他必须被列为高度怀疑的对象。"
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直言,这上百张泛黄的档案写满了 " 成见 " 二字,但 " 这些档案虽然脏得令人作呕,却让我对我感兴趣的个体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 "。在回程地铁上,她的最后一站是博比巴勃罗 · 毕加索站,这正是她刚才查阅的调查对象的名字," 他的外国人档案编号为 74664,是一个多世纪以前在这里编制的。今天,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份‘ S ’级档案,即受到警方主动监控的外国人的档案,因为他曾经‘因各种原因被怀疑企图危害国家安全’ "。
当年被刻意提防甚至污名化的毕加索,如今是举世皆知的艺术巨匠。在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几日后见到的毕加索展览中,黑白海报里的 60 岁毕加索气定神闲。他当然也有青涩时,"1900 年 10 月,毕加索第一次来到巴黎——当时他还不到 19 岁,一句法语也不会说——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赶去大皇宫瞧一瞧自己正在那里展出的一幅画,对他这个年龄的艺术家来说,这真是莫大的荣幸。"
在《名为毕加索的异乡人》中,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试图以小说般的笔触书写毕加索传记。从 1900 年第一次来到巴黎,到 1904 年定居巴黎,再到 1973 年在法国穆然小镇去世,毕加索在法国生活超过七十年,却从未成为法国公民。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要书写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大画家,还是一个异乡人。
毕加索遭遇的成见,当然是极大程度的误解。他并非所谓的革命者或阴谋家,只是一个画家。但在动荡不安的 20 世纪法国社会,画家身份反而聚合了艺术、政治、种族、阶级和思想等多个层面的碰撞,使得毕加索跌入漩涡。
初至巴黎的毕加索,在蒙马特与一群潦倒画家为伍。他所勾勒的那些巴黎小人物,正是他作为挣扎异乡人的投射。一直在努力,一直被排斥,正是毕加索的生活写照。
" 巴勃罗 · 鲁伊斯 · 毕加索宛如一颗流星,在 19 岁生日前来到巴黎,他丝毫不怀疑自己征服这座城市的能力。1901 年 5 月,毕加索在第二次巴黎之行时画了一幅自画像《我,毕加索》。在这幅画中,他身穿白色衬衫,打着橙色领结,活力四射,趾高气昂,自命不凡,一副所向无敌的神态,坚信自己是个天才。不久以后,他在一张照片的背面写道:‘高耸的城墙在我的道路上轰然倒塌。’然而仅仅几个月以后,即同年 12 月,在《蓝色自画像》中,他显得孤单落寞,身体向右倾斜,全身裹着一件深色大衣。除了宛如面具般的苍白面容,其他一切都是蓝色的,准确地说是青绿色,坚硬无比,难以穿透,这正是他所倚靠的世界。他的大衣通体都是海军蓝。他脸上的阴影也是蓝色的,非常细腻。他漠然不动,无欲无求。他既敏感脆弱,惆怅寥落,却又沉稳敦厚,坚忍不拔。画面中央闪耀着他光洁的脸庞:瞳孔、黑眼圈、嘴唇,它们在苦恼的外表里又暗藏着摄人心魄的坚定意志。我们还能隐约看出他略微迷散的眼神。在毕加索来到巴黎后的早年岁月里,这些自画像如晴雨表一般和他的各个方面相契合:在经历了最初的欣喜之后,他发现巴黎充满了敌意,令人不安,近乎凶险之地。"
1911 年,名画《蒙娜丽莎》失窃。因为曾经接触过失窃品,毕加索被列为嫌疑人,遭到传唤和讯问。
面对歧视与成见,毕加索并没有离开,而是用画笔重塑世界。他一直是异乡人,但才华几乎让他无所不能。
只不过,他仍然无法成为法国人。1940 年,毕加索的入籍申请被驳回。但这并非完全是个体因素,在大时代面前,个体很难左右什么。当时正值二战,法国对于 " 外来者 " 极为警惕和排斥,在思想、行为和语言方面都强调本土优先,毕加索这个 " 西班牙前无政府主义者 " 自然遭遇了极大敌意。
1958 年,二战阴云早已散去,法国步入多元化时代,戴高乐政府主动向毕加索示好,希望他成为法国公民。但毕加索已经不是旧日的毕加索,他不再需要一个 " 法国人 " 的身份,甚至根本不再需要世界的认同,因为他已经成为一个标准。
他不是法国公民,但也不是纯粹的异乡人。他离开光怪陆离的巴黎,在小城镇过着迁居者与世无争的生活。在他背后,是 20 世纪式的精神迁徙。
作者: [ 法国 ] 安妮 · 科恩 - 索拉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译者:陆洵
出版时间:2025 年 3 月
图源 | 网络
作者 | 叶克飞
编辑 | 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